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懿美绘画作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根据对画家张懿美进行亲自访谈搜集的真实资料,对其的艺术作品的时代特质及个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再现了张懿美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作品风貌的转变,积极肯定了其在艺术事业中顽强执着追求的精神气质及她在艺术领域中所作的贡献。以期较为客观公正地再现一位执着坚毅的艺术家平凡而丰硕的一生。
关键词:张懿美;油画;国画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24-02
一、张懿美生平略历
张懿美,笔名一弥,女,汉族。1928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高中毕业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学习,得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教授的指导。1949年解放中国画和油画合并为绘画系,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本科系,有得林风眠,光良等教授的指导,1951年毕业,是一位中、西绘画结合的女画家。
二、张懿美的绘画作品分析
(一)张懿美油画作品赏析
1、张懿美早期(1960—1970)和中期(1979—1980)的绘画作品以油画为主。
早期由于遭遇,期间运动不断,在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张懿美拥有的绘画时间很少,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也较少,作品风格还不是很突显。早期的油画代表作为《粮仓保管员》(1963年作 67.5×90cm)。70年代至80年代是张懿美创作油画作品为数较多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张懿美的油画作品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大多以静物风景写生为题材,传达生活的质朴与温馨,歌颂人间的温情与美好。绘画题材的选择与懿美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是密不可分的。懿美受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和A·格拉西莫夫的影响,画风偏向古典,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风严谨写实,色调统一,用笔细腻,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此外还受荷兰画家伦勃朗及诸多印象派大师的影响,后期的油画作品色彩更为明亮,豁达。
2、解读画作。
(1)《晒红菇》描画一位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在木头房屋下神情怡然地嗮着红菇,张懿美画笔下的妇女动作娴熟,肩上襁褓中的小孩俏皮地将头朝向屋外的风景,仿佛在酣然入睡,又好似陶醉在这片宁静的乐园中。妇女手持的红菇朵朵鲜活,栩栩如生。远处三个竹编框中的红菇沐浴着阳光,色彩与前景中的红菇有着明显的区分,画的右上方一条小路向河流蔓延,两只白色的小鸡在草地上争相啄食。作者用心地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即使是近百朵的红菇也没有一朵相雷同,各个独具特色,俏皮鲜活。这种古朴安实的乡村生活正是画家张懿美所向往的。画面的色彩质朴,脱俗,灵动而含蓄。同时歌颂了农村中勤劳善良,贤惠能干的妇女的美好品德。
(2)《老虎》是张懿美于七十年生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中风趣活泼的陶瓷小老虎是她的同学远从西安寄她的儿子带来的,格外珍贵,因为这份深厚的友谊,懿美老人对此格外珍惜,用闲暇时间将其画下,以此纪念。此幅画有别于张懿美其他的油画作品,色彩明丽泼辣,用笔大胆豪放。流露出天真浪漫的童真和野趣,较五六十年代的油画作品更为随性与奔放。
(二)张懿美国画作品赏析(1980—至今)
1、八十年代后张懿美的艺术创作由油画转向国画。
八十年代后是张懿美的艺术创作最为丰硕的一个时期,多为山水画作,描画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讴歌自然与生命的美好。作品借鉴了恩师黄宾虹的山水画法,根据她对自然山水的真切感受,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不求修辞,崇尚天真。
2、张懿美的国画作品分析。
山水画不拘泥于为大自然写照的被动地位,而是画家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和对自然之道德体悟注入笔端,赋予绢素。张懿美的国画作品中很少有人物出现,给人展示的更多是一种静态美。她的国画作品来自对自然山水的真情实感,来自切身的生活体验,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儿时的她日月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幼小的心灵充满着诗情画意,滋养着他领悟艺术的慧心,一棵小树,一条小河,一座小山都投去深情的一瞥。常此以往,成为了她山水画创作的源泉。张懿美常说:“宇宙是奇妙的,我们都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她的国画山水中流露着豁达超俗的人生观。张懿美对花卉、树木、山川情有独钟,她笔下的树的形态千姿百态,对于画中每一棵树的造型的考究都格外严谨,认真的研究树木的生长姿态,重视树与树之间的穿插变化及远近,左右,疏密的规律,毫无雷同之笔。“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美学散步》第24页)从她的晚年的山水作品中读到一种超然的逸,那是一种不受世俗污染的高逸,生活人性的清纯、清逸与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超逸。
(1)画面的虚实处理。
山水画的美妙之处之一属虚实关系,间接表达阴阳观念,根本上是一种哲学思想意趣。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作活眼,活眼多,棋既取胜。所谓活眼既画中之虚也。”简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周积寅《中国画论缉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1996再版)第326页)张懿美的国画作品讲究虚实处理,注重留白,省去不必要的描绘,增加作品的视觉美感,在远近关系的表现上,虚实关系的融合使画面远近结合,在大的虚实里边穿插小的虚实变化,以这种虚实相间构成她的山水画面的情趣,浓淡相间,形神兼备。她的笔墨秀润含蓄,浓淡干湿相结合,表现的物象粗细,疏密穿插有序。
(2)画面的笔法。
张懿美喜临恩师黄宾虹的画作,从中汲取作画的要领和精华。她的国画山水风格形式多样。有气势苍莽的山川,也有清秀娟丽的山峰,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孤舟远影,使观者在画中可行,可望,可游,可玩,可居。张懿美作画没有固定的笔法,也没有特殊的用笔偏爱,但讲求黄宾虹的“平、圆、留、重、变”五笔,每落一笔,着力均匀,笔笔力道,画中的用笔有柔缓行走的湿笔留下的温润的笔触,也有飞速疾走的枯笔留下的飞白的痕迹,时而圆活流转富于弹性,内含刚健之意,时而用笔分量足,但不留于凝滞,刚而有柔,柔中含刚,刚柔并济。一切都随心性自由地游走,或是一气呵成,气贯长虹,或是停顿游走,间歇挥洒,愈是后期的作品愈是豁开,随性旷达。
(3)画面的构图与意境。
张懿美的国画山水作品的构图讲究均衡。山水画的构图包含常形与常理的辩证关系。构图中具象的形与抽象的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山水画艺的精华所在。张懿美的山水画作在空间处理上取其精华和典型的形象,舍弃非本质的荒芜的形象的干扰。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涵盖了虚实,疏密,聚散,大小,长短,黑白等诸种对统一的矛盾。画面运用了空间叠加法,水景两段法及之字形构架法等。其山水画作意境悠远宁静,以慰观者的精神,让观者在意境中神驰遐想。
(4)题款。
张懿美的国画山水画作中的题款多为长款,长行直下,使画面增长气机,拦住画面边缘,布局紧凑,补充空虚,使画面平衡,多为顺应心性落款。构图集中,不凌乱,主次分明,趣味优雅,幽静。
(5)水印泼墨山水。
张懿美的泼墨山水之作,有部分画作笔墨呈现之画法为放水中显印,将宣纸平置滴有墨水或着色的盛满水的木盆中,片刻拿起,宣纸上呈现意想不到的图形,非用笔画可得,有浑然天成之美感,在这种预先制好的有抽象墨痕的纸面上审视良久之后,因形布景,顺势利导把胸中积淀的丘壑与抽象形态合而为一,着笔寥寥,不雕不琢,山关岚色,行云流水跃然纸上,生发一种大自然朦胧美妙的意境。这种技法产生的肌理效果更为随性自如。画家张懿美的此类画作多在丁卯年与戊寅年创作完成。在庚午年期间,张懿美喜作春夏秋冬之景,凭着她对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景象的特有的感受进行创作。在这一批画作中,懿美少画云和水,多凭借自身的理解和喜爱处理画面,远景多用浓重厚密的黑墨,设色用浅淡的蓝。
读张懿美的国画山水,犹如听一曲山涧小调,清新抒情。她笔下的山水正如她的心性,脱去了芜杂、繁复的成分,淡逸而宁静,毫无矫饰,做作之态,透着怡然的生命情调,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表达着一种对自然,对宇宙,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张懿美一再强调:“画的意境,格调要高,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懂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画如其人。不论国画作品还是油画作品都要除去它的嫣紫味,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心态浮躁,作品应体现出应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格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
[2]林木著.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3]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郑朝 靳尚谊编.林风眠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10月.
[5]周积寅.中国画论缉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1996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