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醒者之煎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醒者之煎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亲的病》一文以平和的语调缓缓道来,叙述得有些不是滋味。这煎熬在“滋味”中的是读者,更是笔者。鲁迅阅世颇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个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可以说,当世当时,鲁迅是最大的清醒者,而往事的痛楚,就成为这位“清醒者”无尽的“煎熬”。

第一份“煎熬”――“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

10年前,鲁迅,16岁,不是不懂,只是不太懂。他与“名医”周旋的两年,在10年后的他看来,荒唐、无知甚而可悲。“我”、我们大家忙活采办“药引”,“我”“恭敬地送他上轿”,“我”走进百草园找“原配的蟋蟀”,“我”为了父亲“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回念一想,只是被游戏了一场。医者“游戏”了生者,生者却“游戏”了病者。鲁迅是个批判家,批判的不只有别人、社会,亦有自己。

第二份“煎熬”――“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误。”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这是最真实也最真切的人性情感,有对于生命尊重的理智思考,以及深爱父亲不忍丢弃的情感纠葛。这种矛盾直到现在也深埋在人的潜意识里。然而,在精通理解的妇人衍太太“催促”下,“我”一遍遍念叨“父亲!父亲!”使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这是非理智的做法,于活着的人是情感的慰藉,于死者却是痛苦。鲁迅明白这种痛,父亲想安静地走,道“什么呢……不要嚷。……不……”,焦急地喘着气,“我”却“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最不忍回念的往事,鲁迅却将此一字一字地刻了下来。鲁迅学医的时候,伦理学成绩有83分。至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份煎熬之深――伤口深处是浓浓的爱,而他只能用痛去疗伤。

第三份“煎熬”――“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古有言:“药医不死病。”医术不是仙术,毕竟不是万能的。这是事实,更是科学。然而,科学定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的,即便是事实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在这“定然”与“即便”中,庸医便有了最好的温床。

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运行,不可避免渗入了封建文化思想。医道堕入巫道,除去人品之外,也是当时社会风气所致。药资之昂贵,行医之敷衍,思想之顽固,可见“名医”不在行医治病救人,旨在为利为己,有类于披着羊皮之狼,挂着羊头卖狗肉。看到这样的温床、这样的“名医”之“奋斗”,鲁迅愤懑之余也让学医的自己深陷煎熬。这是我们难以感同身受的。

在《坟・写在〈坟〉后面》中,鲁迅写道:“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坟・论睁开了眼看》中他痛斥“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一天天满足着,即一天天堕落着……”我们敬畏鲁迅先生的那份“清醒”,更愿一同担起他那份“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