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请缨”就是请一根长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请缨”的意思最早见于《汉书》。原文如下:
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这段文字出现在各地的高考模拟题上,流行的翻译是: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
黑体标出的翻译其实是有问题的,以今解古而曲解原意。“缨”有两个意思:一是人颌下的佩带;一是驾马用的辕绳。后来可能由第二个意思引申出一个“拘系人用的绳子”的意思。现在人们的翻译,就是依据了这个引申义而来的。其实,“缨”在这里应该译为“驾马用的辕绳”,是借代修辞法,部分代整体,用辕绳代指马车。终军的意思是“请为我准备出行的马车”。
“羁”字,有“捆绑”和“笼络”等几个意思,这里应该用“笼络”。原因如下:首先两国是“和亲”的关系,而不是对阵开战,虽是政治婚姻,但也是“儿女亲家”,体现了汉的笼络政策,有什么道理拿一根“绳子”去“拘系”人家?其次,汉王的目的是要说服南越王,让他来朝拜,是温和手段而不是武力征服,而且许以“比内诸侯”的优厚条件,说白了就是劝降,是要用舌头晓以利害劝来,而不是拿绳子绑来。再次,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无论任务的下达者(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还是任务的执行者(军遂往说越王)与客观执行效果(越王听许),都只是“游说,劝服”,并没有“动粗”的意思。最后,终军的身份是一个文人,游说是他擅长的,而请一件武器将敌首手到擒来那是关公这样的猛将才有的行为,“军中无戏言”,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怎么可能夸口将南越王“用绳子捆来”呢?
当然,“致”也不是“送达”的意思,而是“招致,招来”。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请您为我准备马车,(我)一定笼络南越王把他招来朝廷。
初唐王勃写《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请缨”一词,广为人知。不料以讹传讹,竟理解为“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实属望文生义。于翻译,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词错,词词错。网传之言,未必可信,教学之事,敢不深思以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