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摘要】

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与之伴随的是盈余管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滥用盈余管理,使得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导致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失灵。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也产生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不能有效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通过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以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和对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采取的盈余管理的方法的研究,提出相对应的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

1 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经济学者和会计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课题。目前有两个对盈余管理最具权威的定义。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中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他们会很自然地选取使自身效用或者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另外,一个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谋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会计准则自身的弊端为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来谋取利益提供空间。首先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使得企业可以灵活运用会计政策,不同的会计政策下的不同处理方式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企业拥有会计政策有自主选择权,就可以运用会计手段实行盈余管理。另外,会计准则自身的弊端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生存土壤,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去,企业一些事项的处理就根据会计的主观判断,存在主观性,另外规定存在漏洞、灰色地带等企业可以钻的空子。

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2.1 发行股票和上市的动机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鱼目混珠,投机过度的市场,许多企业上市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公司的品牌做大做强,只是为了从股市上捞钱。我国要求申请上市的公司在申请前连续三年的营业业绩为盈利。很多企业的营业业绩可能一直亏损,想通过上市在股市上圈钱,于是就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公司的账目。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上捞到更多的钱,在股票发行价格上做文章。虽然证监会多次对股票发行定价的方法进行调整,但是仍有很多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教企业的营业业绩,为了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企业管理者高估盈余,将前一年的财务报表经过修饰之后披露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2.2 避免处罚的动机

企业上市之后还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达到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会被进行处罚,很多采用盈余管理避开处罚。如果企业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期数,或者是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差会被停牌或者特殊处理;另外,公司连续两年的营业业绩为亏损,那么公司也会被进行特殊处理,公司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公司将被暂停上市;如果企业一直不能盈利,将面临终止上市的处罚。上市公司如果被特别处理,损失的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投资者,债权人等一系列有关人员的利益都将收到损失。管理者为了逃脱惩罚,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管理者采取盈余管理的办法,粉饰财务报表,逃脱惩罚。

2.3 提高公司形象的动机

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股价处于上升趋势时,外界对公司的评价就会上升,公司的形象也会提高,就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愿意为企业融资,增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股价处于上升趋势时受益的不仅是公司的管理层,公司的职工和持有公司股票的相关人员也会享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很多企业为了炒作股票,提升企业形象,对企业年报和中报的盈余进行调整。

2.4 避税的动机

纳税是每个公民和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作为企业如果能交更少的税可以节约企业成本。避税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比较明显的动机。企业缴纳所得税的额度,是根据企业的利润进行计算,然后依据税法规定的调整税收。企业为了逃避税赋,节约企业成本,企业管理者自行选择会计政策,选择产生最少利润的会计政策,降低企业的净利润,再加上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各个地方为了提高当地经济,税收优惠政策多,企业管理者利用优惠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3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3.1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计量模式,并被应用到17个具体的准则中。公允价值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很多需要人为主观的判断,在实际判定中主观定性因素远大于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另外,我国目前企业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我国很难形成公允价值。我国交易双方因存在特定关系,交易价格有失公平,资产评估作假,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若采用公允价值,公司有更大的操作盈余的空间。上市公司运用资产未来收益估计认为调整盈余,或者与评估机构合伙确定自己的公允价值。

3.2 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调控研发支出的费用和调整摊销年限、净残值和摊销方法是两类主要的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为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会计准则将企业内研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而在实际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很难区分。公司采取一些措施按自己有利方向调整研究和开发阶段。

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限制,因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和使用寿命都有选择性,企业如果可以证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寿命需要进行改变,就可以利用会计评估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的实施增加了人为评估无形资产的空间,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提供土壤。

3.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准则列举了发生资产减值的迹象,例如,只要企业有证据证明资产已经被闲置,终止使用;有证据证明资产已经过旧或者损坏等。还有一些影响股市下跌,企业经营环境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等。在实际中企业判断资产减值,还需要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为企业进行盈余提供空间,只要公司对资产减值或者未减值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

3.4 利用企业合并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根据实际并入资产的原账面的价值入账;非同一控制依据公允价值的记录购入的净资产。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以先操控企业合并的类型,然后在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调节盈余。

4 盈余管理治理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治理公司主要包括三方面:激励约束机制、外部监控机、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可以让企业管理者自觉的通过改善企业业绩提高公司的长期利益,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获取短期的利益。

另外,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可以遏制盈余管理的发生。建立员工管理参与制,公司的员工有权参加公司发展目标的决策,并对企业的管理层实施监督,可以有效监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加强了企业管理人的约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盈余管理的行为。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经理的经营业绩要实施严格的审核机制。

4.2 完善股市机制,减少盈余管理动机

完善股市制度,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完善配股政策,完善退市制度。

我国现有的股票发行制度,存在很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首先,需要将原有的连续3年盈利的条件改成累计3年盈利的条件。其实,对于一些经营业绩比较低,但是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公司,可以通过创立创业板市场,解决这些企业上市问题。最后,需要逐步完善现有的股票发行方式,真正做到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定价方式。

将配股政策由单一固定的控制变成多条件变动控制来完善配股政策。例如,增加盈余、现金流量、营业利润等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配股政策。避免了因制度问题促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目前证监会对退股的条件比较单一,应该通过增加指标,多方面审核来完善退股制度。例如可以将连续三年亏损改为三年内累计亏损超过税后盈利。还可以结合一些其他非会计政策进行判断。

4.3 加强公允值计量的监控

加强公允值计量监控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二是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决策体系。

为了挺高评估的公正性,需要提高评估机构的门槛和市场准入难度。对机构的评估师的质量、数量以及职业道德都要有较高的要求。另外,评估机构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整合评估行业,解决评估行业人员不足、分散的问题。对注册评估师的诚信度要进行建档,对于那些严重的诚信缺失的行为吊销其从业资格证,并且追究其刑事责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因为企业内部结构和决策体系不完整,公允价值计量已经成为盈余管理最常用的工具。应该建立一套完整,协调的内部结构,建立合理科学的计量方法,提高公允计量的公正性。

4.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要保证充分透明,包括计算方法、过程和原理等都需要向投资者披露。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现在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信息披露提供了很好的电子平台,我国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系统,通过对上市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建立控制体系,综合评价公司的经营状况,实现对企业的实时动态监控。

5 结束语

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剧烈影响,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土壤。如何识别盈余管理并且对其进行防范,投资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监管部门、审计部门需要熟悉新的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完善相关规定,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防范于未然,杜绝过度的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光俊.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浅探[J].中国外资,2010,(4):150-151.

[2]陈敏.浅析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5):51.

[3]由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3):20-21.

[4]任秀梅,赵晓华,任亮等.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06,(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