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作学习的生态学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作学习的生态学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合作学习是目前比较推崇的学习方式,从它的课堂形态看,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客体性课堂环境,它是由这三种基本生态因子构成特殊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把握其本质特征。

一、合作学习课堂的生物种群

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环境中的生物物种,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又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1.合作学习课堂中物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合作学习小组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的。“组内异质”就是每个学习小组在构成上体现了班级的缩影,组内各成员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保证组内各成员能够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编组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居住地址、守纪情况等方面。由于每个个体拥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唯一性。众多的“唯一”构成了课堂生态圈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以各自的作用共同促进课堂的“生态平衡”,就是这些众多的“唯一”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小组内成员的共生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物种之间主要表现为共生和竞争的关系,合作学习课堂也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和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形式是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各成员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的目标而彼此配合、互相协助,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表现为共生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目标相互依赖。例如合作完成一项社会调查,共同完成一份答卷等,在这种合作性的目标结构下,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责任,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②评价、奖励相互依赖。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再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名次,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荣辱与共”的关系。③角色的相互依赖。即为完成某一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组内关联的角色。④资源互赖。即每个小组成员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对所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料,有强烈的共享愿望。⑤身份互赖。即小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或标志,如选择小组的名称、口号、标志等。共同的身份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3.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关系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教师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离开了学生,教师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习就困难重重,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在合作学习课堂生态中教师是最上层的协调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环境因素来指挥多个子系统(学生),才能使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并顺利地实现协调。教师给学生输出知识、技能、交际经验的同时,也能从学生群体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所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的意义交流。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

4.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

合作学习的评价虽然不再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名次,但并不是说,合作学习没有评价,而是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成员进行“捆绑式”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存在竞争,尤其一些竞争性较强的对抗赛,也遵循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优胜劣汰”的机制。这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评价的中心由孤立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目标达成,从而巧妙地运用合作的方式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经过优化了的竞争,小组之间的这种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合作学习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的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合作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课堂物理、社会和价值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物理环境尤其是教室的空间环境直接决定了合作学习的成败,合作学习研究者特别注重教室空间环境的安排。

1.合作学习课堂座位的编排

在西方国家,教师十分注重学习空间的创设,在教室里往往建立多个学习中心。在我国,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更多体现在座位的安排上。传统的课堂中座位的编排,基本是整齐划一的“秧田形”,如图1所示。在这种空间形态中,学生相互干扰少,听课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教师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利于进行系统讲授。在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秧田形”的课堂空间布局明显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因为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所以课堂教学空间的建构也要和小组学习形式相适应,座位摆放形式的改变就成了一种必然。较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如图2所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秧田形”的座位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权力至上,学生俯首顺从的观念。“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居高临下,师生在空间位置上不平等,不利于培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助长了教师的霸权心理的形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的座位应尽量靠近,便于小组成员共同使用学习材料,相互交换意见,利于学习上的协作。组间应留有充分的距离,以保证每个小组独立开展活动,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2.教室墙壁的布置

在十分拥挤的大额班级,教室的墙壁也是宝贵的空间资源,教师应当在这方面多动脑筋,使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地利用。例如张贴一些关于合作学习方面的名人名言,以渲染合作学习课堂氛围;也可以张贴一些关于合作技能方面的指导说明;另外,如果教师任教的班级固定,也可以在墙壁上张贴出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名单及其成绩、小组得分及小组名次等。

3.教室内物品的配置

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为了提高教学的现代化程度,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室,在教室内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广播、录音机、投影仪、幻灯机、屏幕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与书本配套、扩大学生视野并适合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软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教室后面墙壁做壁橱,一部分做成开放式,供学生每人一橱,专放学习、生活等用品。一米以上部分做成开放式,可以陈列图书、玩具、小制作及优秀作业等,或者安装小黑板,既可作学生学科知识练习或反馈之用,又可作为学生创作园地和班级的宣传阵地等。

三、合作学习课堂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传递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级递减和不可逆的单向流动。在合作学习课堂,知识、情感态度、道德、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过程则可以认为是一种信息和能量流动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具有互动性和融合性,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在合作学习课堂系统中的能量循环呈多向、网状、可逆的互动态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为能量源,他们相互滋养、彼此丰富。

在生态学上,平衡表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生态系统所受的外界干扰超过自身调节的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失调,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失衡。例如,在公开课中我们会看到下列现象:不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者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有的小组因分到的问题比较简单,早早结束讨论,而在大声说笑着或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有的小组却迟迟不能解决分配的问题,出现冷场的局面;在合作学习中还会出现“小霸王”现象,在小组内的各项活动都由个别能言会道的学生承包,整个合作学习活动就是一两个同学的个人秀。其余的学生只能洗耳恭听,作听众,当看客。这样的合作是失败的,这样的课堂生态是失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合作学习具有生态学的若干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建构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充满生命活力的合作学习课堂,促使师生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