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记者的“远事”、“近事”和“入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者的“远事”、“近事”和“入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人事”。

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立场上,用不带感情倾向的眼光审视事件并加以报道。像大量的刑事案例、民事纠纷的报道都适用“远事”的方式。

2002年6月,当时的沂蒙生活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无理上访多年的男子因干扰行政机关办公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记者采访了公安机关和部门,了解到这名男子的种种劣迹,从相关人员的口中都听到了对该男子的评价,即“这个人就是个无赖”,于是记者就以“无理上访干扰办公秩序一无赖被公安机关处理”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在这件事上,记者忘记了“远事”的态度,没有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立场,在与方方面面的接触中,无形中被同一的声音感染了,那就是“这个人就是无赖”,记者实际上已经进到事件中了,从而报道显示出了一种不尽合理的倾向。报道的基本事实没有出入,可就是这个“无赖”的认定出了问题,当事人就此对报社提出质疑。诚然,记者是有着感情倾向的普通人,但记者的职业又要求记者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抑制这种感情倾向,因此,采访中采取这种“远事”的方式,特别是报道涉法内容的事件时,要以事实为依据,像法官一样,只用法去衡量事件本身,切忌去衡量具体的人。

再说“近事”,所谓“近”是强调记者的到场和目睹,即眼见为实。大量见诸报端的现场新闻,后续报道适用这一方式。今年7月份是降雨比较集中的月份,山东省部分城市出现了大风暴雨和排水不畅的问题,一时间报道不断,但在这些报道中,最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不是惊人的消息,也不是长篇的通讯,而是现场拍摄的照片。记者冒着大风暴雨,趟着水,到一个个难行的甚至是有危险的现场,不需要太多文字,用相机就足以说明事实,真实的场景比文字的堆积更有说服力。这种“近”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记者的敬业精神。

三是“人事”,这里的“入”是指记者作为普通人,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不能只当旁观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要扶弱济困。今年5月,沂蒙晚报发起了捐建希望小学的活动,相关的报道也陆续推出。部分爱心人士通过新闻热线表达捐助意向,记者跟踪予以报道,或者由记者牵头组织爱心活动,呼吁公众献出一份爱心。但很快记者就发现,活动似乎缺了点什么,在活动中记者只是作为一个发起者、组织者在行动,是一个劝募者的角色。于是记者经过反思,在报社记者编辑中开展了向希望小学捐款行动,共捐15000余元。事实证明,记者自身的加入,给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观望的市民信服,最终善款得以全部募齐。

同样,在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报道中,记者的“人事”也不可或缺。市民遇到难题,要向新闻媒体反映,记者要关注要报道,但同时,记者能解决的要帮助解决,记者不能解决的要联系相关部门或者推动相关部门解决。记者自身发现的问题,也要按照这个原则处理。2007年6月22日,沂蒙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一场大雨冲掉很多车牌,路边有人叫卖。记者不仅写了消息,还配发了图片。作为一篇社会新闻,初看是没有什么缺憾的,但细品就有些不和谐的杂声。叫卖车牌,是明显的违法行为,记者看到了,报道了,却没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举报加以制止,没有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还有一个记者在一条街上发现了一家店铺在行道树和店面之间扯了一条绳子,拦住了盲道,于是写了一篇“行道树上扯绳子拦住盲道”的稿件,打算报道此事。值班主任见到稿件后,提出了疑问,一是记者为什么不当时就向店铺主人讲明利害,要求对方解下绳子,二是记者如果不能让店方解下绳子,为什么不通过城管部门对此加以干涉。记者接受了值班主任的建议,妥善解决了此事。

在很多情况下,“远事”、“近事”、“人事”的方式会在同一事件中会交叉出现,但并不复杂,记者只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谨遵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用真诚、严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就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每一篇新闻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