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张骞“不好色”谈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张骞“不好色”谈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骞,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为我国开通西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骞先后两次通西域,历尽艰险,终于成功,但是他为此付出了舍弃家庭妻子的代价。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他不辱使命、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我设计的引导问题让个别学生对他有了“不好色”的评价,我不知对这个学生的想法如何评价,故写出与同行商榷!

张骞 不好色 学生

张骞(?~前114),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即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却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前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经康居(前苏联锡尔河中游地带),抵达大月氏。大月氏先为匈奴所迫,辗转西迁,这时已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无意报复匈奴。张骞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刘彻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拜大行。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相传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为张骞自西域传入中土,未必尽然;但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学科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为了让中学生了解这段史实,专门在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二目介绍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本目内容在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在教授本课时,参考教参说明,根据自身理解,把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以及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如何通过张骞出使西域来培养学生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以及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结果是在引导学生培养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效果很好,学生思路清晰,分析到位,回答透彻。但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张骞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的时候,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这里,我是这样设计情景来引导的:“被匈奴扣押在匈奴生活了十几年的张骞,在匈奴娶了妻,生了子,有了自己的家,为什么他舍弃妻、子,不顾家庭,又回到了汉朝呢?”“《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第三十一: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张骞、堂邑父)得还。”我设计的本意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张骞为大家(祖国)舍小家的的事迹,让学生理解并学习张骞的不辱使命、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结果有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很吃惊,让其他同学们哄堂大笑,况且她还是个女生。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我认为这说明张骞不好色。”这个学生回答后,我顿时“蒙”了,如何及时给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甚至于不谈正确与否但要及时的评价呢?这一次,我的课堂机智真的黔驴技穷、一片空白了,我知道这个问题如果引导同学们按照她的提法分析,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为我连究竟什么叫“好色”的认识还在模棱两可之间,更别说就这个问题去对历史名人张骞说长道短了。所以,我只说了一句,这个同学的说法我们以后再讨论,然后又慌里慌张地让其他同学来继续分析这个问题,结果其他同学分析的基本符合我的设计意图,我及时进行了引导分析,在绝大多数同学心里对这个问题都达成了“张骞热爱祖国”这一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共识,但是下课后,这个学生的回答仍然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这个孩子的说法对不对?她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对她的回答是批评,还是表扬,还是置之不理?这种提法是不是随着这节课的结束而就结束了?我自己除了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就这样糊里糊涂结束的答案外,其他答案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乎,我开始给我的同事探讨这个问题,结果是我的同事大多都把这个回答当成了一个笑谈,而没有去实质性地和我交流这个问题(我很理解我的同事们,因为这个问题本不好谈)。这种情况下,我只有坐下来自己慢慢地想,慢慢地悟,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孩子的回答具有时代性,说明他(她)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更独特了,说明他(她)们认识问题的广度更宽了,说明他(她)们回答问题的胆量更大胆了;但是有这么多能说明的问题,我仍然没有勇气在课堂上公开评价她的答案,因为我还是不知道如何评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不想让这个问题久久困扰我,更不想让这个学生的想法和提法始终得不到一个客观的评价,故写出来与同行商榷。我相信,多人智慧胜一人;我相信,多人经验强一人;我相信,多人答案优一人。同行们,请帮帮我!相信我们能够共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谢谢!

参考文献:

[1]汉书.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