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年高校 继往开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年高校 继往开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永忠,1958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理学博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2002年4月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至今。

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期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等。

校长之责重千钧“顶天立地”谋发展

随园,是南京师范大学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校区,这里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曲径通幽的九曲回廊、遍布校园的古树名木,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学校所浸润的历史与文化。无怪乎,在这里读过书的很多学生都会把随园当作自己在南师大求学的一个印记,一个符号。

南京师范大学诞生于105年前,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经两江师范学堂,演化为孕育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熟办学体制的“南北高师”中的“南高师”。一百多年来这里名家辈出,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干,傅抱石等诸多名师大家曾在这里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也由此而生。“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就是这所百年老校历史传统积淀的产物。

当你漫步在随园,静立其间时,会感到先贤们睿智的目光穿越了时空隧道,驻足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南师大现有随园、紫金、仙林3个校区,总面积为3100余亩,有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在校师生3万余人。极富现代气息的仙林新校园更是让南师人为之骄傲。

但随园依然凝聚着南师大人的一种文化情结,目前执掌南师大帅印的宋永忠对随园更是如此。他人生的航船正是在这里找到了一条奔流向前的航道,从1978年春天跨入这所大学至今,近30年的光阴悄然而逝。

20D2年,南师大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宋永忠接过了一校之长的帅印。从此,他的工作重心便开始转到了管理上,对于自己一直以来倾力而为的数学研究,他只能暂时割爱,因为一所百年老校的千斤重担容不得他心有旁骛。在很多领域,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管理、业务双肩挑。但宋永忠不这样认为:“双肩挑是不可能的,我在农村干过农活,挑担子只能一个肩膀挑,不可能两个肩膀同时挑,顶多是换个肩膀挑。”

在校长这个岗位上,宋永忠的重心只能放在管理上。

2002年,学校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所谓“顶天”,就是要集中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学科和科技发展领域,追求原创,力争突破,在重点研究领域跟踪前沿,追求创新,攀登理论高峰,使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并以此为中心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辐射。

所谓“立地”,就是立足现实,面向社会,注重成果转化,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宋永忠认为:作为综合性的重点师范大学,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创造性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学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管理与经营者,艺术与体育工作者,重点中学教师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面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上,南师大提出了“大力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创新能力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以教育部“长江学者”汪永进教授领衔的“东亚季风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破过程和现代环境生态效应”团队,不仅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而且主持建设的“现代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另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团队主持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原来科研实力一般的地理信息学科在5年内建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

“十五”期间,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与“九五”相比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共申请专利293项,其中发明专利169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专利授权201项,发明专利授权102项。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2005年高校授权专利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南师大的专利授权数为43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40位。

专利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为社会,尤其是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与相关数学理论研究”项目承担的“公路交通量信息管理系统与无线广域网络传输系统工程”解决了现有的交通量管理系统的弊端,使交通信息管理更为高效和安全可靠,在盐城和连云港等市安装试用后运行情况良好。生命科学学科关于水产经济动物,特别是中华绒鏊蟹的病害,种质资源和饵料研究,直接服务于江苏省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一波三折求学路情由独衷爱杏坛

上高中的时候,宋永忠没想到自己能上大学;上了大学,他没想到自己能留校当老师:当了老师,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跨出国门,更没想到自己能做母校的校长。

1977年,高考恢复了。宋永忠这位农家子弟终于有机会和别人平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要报考时,喜欢文科的宋永忠原本要考文科,他的中学老师建议说,你的理科底子好,在短时间内很快就可以突击复习,提高成绩,这样更有优势,也更有把握。宋永忠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如今回想起来这段往事,宋永忠依然感慨地说: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人生起了重要作用。

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宋永忠根本搞不清楚大学是怎么回事,加上自己喜欢做老师,干是,填报的无一例外都是师范院校。当民办教师的哥哥很不理解,别人都不愿意当老师,工资低,地位低,你好不容易有机会跳出“农”门,为什么不报一个其他大学,毕业后找个更好的工作?

宋永忠觉得当老师有什么不好?自己的几位中学老师都非常出色,虽然这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但其中就有老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等重点师范院校,要没有他们,自己怎么可能考上大学?宋永忠后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们被称为“天之骄子”,当佩戴着大学校徽的大学生走在街上时,不时会有人羡慕地看着他们。那时候,不知有多少人心里期盼能跨入大学的门槛。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宋永忠却希望自己的大学时代赶快结束,越早越好。他盼着自己能赶紧毕业,早挣工资,减轻家里负担。随园虽美,终非故园。

刚进校不久,宋永忠联合了十多位同学

一起写了申请,要求将学习本科转为专科,提前毕业。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经过研究上报了江苏省教委。没想到,江苏省教委批准了。真要办手续了,一些老师、同学都纷纷劝阻宋永忠:“你年纪这么小,学得也好,就再坚持两年,别转了……”宋永忠最后听了老师、同学们的建议,留了下来。还是有8位年纪较大的同学转成了专科,早早毕业离校了。宋永忠没想到几年以后,自己居然成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本科函授老师。

临近毕业,不少同学要报考了研究生,成绩优异的宋永忠又犹豫了“我是贫困生中的贫困生,当时只想早点工作,根本没想过后来考研究生、做大学老师。”但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踌躇满志地复习备考,宋永忠开始动摇了,在研究生招生开始报名之后,他赶忙给哥哥写封信商量,信寄走了,宋永忠开始掐着指头算日子,一天,两天、三天……眼瞅着报名截至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哥哥的信还没到。就在报名截至日期的前一天,宋永忠的同学跑过来说:“宋永忠,你哥想让你当兵?”

满心疑虑的宋永忠一看,同学手里拿着一份电报,上面写着:“希报考兵”。宋永忠笑了,一块石头落地,他明白了哥哥的心意。肯定是哥哥收到信,写回信来不及,于是跑到邮局发了电报,为了省钱就写了四个字,其实哥哥是希望他报考研究生,最后的那个“兵”字是哥哥的名字。

1982年,宋永忠顺利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由于当时南师大还没有数学学科的硕士授予权,所以这一届研究生是和南京大学一起培养的,毕业后,宋永忠拿到的是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1984年,宋永忠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与师范的渊源也就此延续至今。

大学时期刻苦攻读的优异成绩终于给了宋永忠丰厚的回报。1984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矩阵加权M-P逆的新探讨》在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第1期上发表,此后,他先后参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4项。2002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他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从辅导员、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一直到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美丽的随园见证了宋永忠这位农家子弟的求学发展之路。

创新机制育新人“名师高徒”铸教魂

作为校长,对于南师大,宋永忠不仅有沉甸甸的责任,而且还有对南师大近30年的深厚感情,因为正是在这里他的命运有了彻底的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时,当兵对我来说都只能是一种奢望。我心想,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吧。”1975年,宋永忠高中毕业后回乡,在家乡劳动了两年之后被聘为中学代课老师,他很知足。

能迈进南师大的校门,宋永忠由衷地感谢自己的几位中学老师,也正是从他们身上,宋永忠最真切地感到了“师范”二字的崇高和力量。

大学彻底改变了宋永忠的命运,南京师范大学也成了他扬帆远航的起点。

如今,成为这所以师范为特色的大学的校长。宋永忠希望这里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的优秀园丁,从而帮助更多的学子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为他们命运的改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经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访问留学的经历给宋永忠留下了很多思考。19世纪由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威廉・冯・洪堡创立的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培养过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他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如威谦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宋永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人才涌现关键在教师,我特别欣赏‘名师出高徒’这句古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要让教师自身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并付诸行动和实践,平台和机会不可少。为他们搭建平台是培育一流教师的有效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实施“特聘教授制度”较早的大学,目前在岗的校级特聘教授有40人,讲座教授有10人。学校积极为教师营造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一方面,创新研究机制,搭建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科建设开放化;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将科研创新能力引入评价机制,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学校的自主创新。

近年来,创新意识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近年实施的“大学生能力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科技节”,“大学生电脑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系列活动,以及针对研究生特点开展的“博士生论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随园论剑――研究生科技月”等活动,不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04年学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2005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6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1个金奖、2个铜奖。

“创新是南京师范大学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责无旁贷。”对于南师大未来的发展方向,宋永忠充满信心!

那首南师人熟悉的校歌让人们感受到这所愈老弥新的学校不断奋进的精神: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三江创业,校史峥嵘,薪火相继,前景恢宏!严谨朴实,唯真理是从,奋发奉献,青春永无穷!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培育英才,师范光荣,振兴中华,道远任重!展翅翱翔,向万里碧空,桃李芬芳,清誉满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