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忆中南音专培育的一位良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忆中南音专培育的一位良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的作者回忆自己年幼时十分尊敬与爱戴的小学音乐老师张良维先生。先生是“中南音专”造就的优秀人才。他精湛的艺术才华潜移默化地导引文章的作者在注重数理学科的同时,对音乐艺术产生喜爱、敬仰乃至崇拜。

关键词:“中南音专”; 音乐老师;张良维先生;回忆

中图分类号:J6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39

作者简介:王斌清(1941~),男,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原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0

兴许是先天匮缺艺术的遗传与潜质,后天亦无走进艺术的迷恋与坚韧,故而铸就我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萌生做音乐家或美术家的梦想。然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南音专”――“湖北艺术学院”这所名闻遐迩的高等艺术学府,却曾是我这个热爱数理科学,又喜欢音美艺术的青少年,肃然神往的地方。

50年代末,当我刚考进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时,就趁一个星期天,从桂子山徒步跑到都司湖,第一次零距离目睹了这座美丽精巧又略显神秘的艺术殿堂。但,它对于我似乎可望、可想而不可企及。何况,当时门卫严格,并不像如今这样“公园式”的开放,“岔”着进出。我只能立在那座凸显欧式风格的漂亮校门楼前,望而却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青葱年华,既然无有音美艺术天份,缘何我对“中南音专“和湖北艺术学院却有那么一种奇妙的神往?

这种神往,我想主要源自于我十分尊敬与爱戴的小学音乐老师和中学时期美术老师的深刻影响。两位先生都是由中南音专(前身)、湖北艺术学院造就的优秀人才。是他(她)们精湛的艺术才华的诱导与艺术人生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导引我在注重数理学科的同时,对音美艺术有所喜爱、敬仰,乃至崇拜。由此,也就生发出对培育他们的这所摇篮的神思向往。

小学毕业至今已过六十年,当时教过我的许多老师,在记忆中大多已日渐淡忘,但唯独音乐老师,他的音容笑貌好像根深蒂固地在我脑海存储珍藏。每当提及,他当年的英容健影即刻在面前无形的“屏幕”上鲜活浮现。

为什么他在我一生的记忆里是如此深刻?我似乎总也说不清道不白,只能一次次地去追寻童真时代的那段路上的雪泥鸿爪。

我的家乡是个距武汉城南百多里的边沿小镇,也是通达江汉平原的咽喉塞口。解放前后,周边沃野千里,物产丰裕,商贸繁荣。我读的小学是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心完小”,历史悠久,师资深厚,人才济济,在全县颇享声名。我们的音乐老师张良维先生,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教师行列里,更显锋芒。他也是小镇上人,出身书香门第。当时就听说他毕业于中南音专(前身)。他不仅英俊挺拔,气宇轩昂,更是一个音色雄浑深沉、极具张力的男中音。他一张口亮嗓,那浑厚且富共鸣的磁性声音,会立即将你吸引。他不仅歌唱出色,而且还会弹奏风琴(学校没有钢琴)、演奏二胡,手风琴拉得极棒,上百人的合唱指挥更是神采飞扬,令人振奋激昂。

他对学生既严谨施教,又不乏亲和与关爱。每天见到他,总是一张暖阳般的脸示人,永远是服装笔挺,永远是不变的真诚和幽默,永远是活力充沛、意气风发。他既令我们一些调皮之生敬畏,同时在全校师生中也有较高的人气和威望。

张先生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极认真地教诲我们歌唱,更重要的是给与了我们情趣、欢乐、友爱与力量。他除了教我们唱必修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解放区的天》、《兄妹开荒》等“红歌”)外,还创作了不少歌曲。学校的许多校园歌曲,其词曲几乎皆出自于他之手。我虽末学肤受,但至今有的歌曲还是能随口唱出。

如放学整队回家的《放学路歌》:

功课完毕,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再相见!明天见,好朋友;明天见,好朋友,愿大家,齐努力,奋斗!

《路歌》的词,言简朴实,谐和向上,易记易唱。其曲,节奏明快,行进合拍,朗朗上口。每天傍晚放学,那阵阵响彻云霄的《路歌》,简直成了小镇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千多名学生,先集中操场,训话后合唱,再分数路纵队,整列行进回家。一路上,铿锵有力,雄赳气昂的《路歌》声,合着整齐有力的脚踏声,此起彼伏,响遍了整个小镇,穿越在四周山岗湖泊之间久久回荡。

期间,张良维先生还创作了一些反霸斗争和勉励勤劳的歌曲,有的编排成小小歌剧、活报剧等节目,组织校文艺队的师生沿街演出,深受乡镇民众欢迎。

记得有一首“反霸歌”这样唱道:

万真记(当时地主),心太黑。他的工,做不得,起早拖晚干到黑,十个零钱打对折。哎嘿哟,十个零钱打对折。

这首极其简易的歌,当学生在活报剧中演唱时,便把一个饱受欺压盘剥的穷人,用血和泪控诉黑心地主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打动了重重围观的乡亲,在我们这些幼童少儿的心灵里,也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刚获得解放的小镇上,文艺活动甚是活跃。文工团常来乡镇演出,有歌剧、话剧等。如《穷人恨》、《血泪仇》、《九件衣》、《白毛女》……。在镇上一座雕梁画栋的古戏楼台上,每有演出,总会日夜连演几场,戏台下人山人海、无以计数。有时,张良维先生还带领镇小文工队同台参加演出。他本人就扮演过《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他漂亮的男中音演唱,惟妙惟肖的表演功力,在成千上万的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在的乡村里,更是推波助澜,轰动良久。

因此,我们这位平凡的小学音乐老师,不仅在这近万人的小镇上老幼皆知,其名声也远播四周的十里八乡,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敬仰。

然而,人世叹无常。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无缘再聆听张良维先生美妙的歌声与谆谆教诲。几年后听说他不幸被打成“”,调至一乡村小学。后在家砍柴以劳力营生。闻后,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再后来,他是否昭雪,也未能得知。近方获悉,这位可敬的音乐老师,从中南音专毕业的良才,早已离开人世,去如黄鹤。怎不叫人悲从中来。

恍惚间,仿佛又听到了他当年那高亢激越、真性真情的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悲壮凄美的旋律,如花芳香,如光闪烁,在空中飘荡,像一道雨后的彩虹化在天边。也许,这就是音乐穿越时空的魔力吧!

追忆老师,思绪连绵。

感慨尤深的是,解放初期一个大区高等音乐学府的毕业生,冲破世俗,特立独行,毅然来到县乡沿边小镇,向芸芸童生播撒美好的音乐种子,用歌声美化家乡民众的灵魂,而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我想,这种精神境界,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但在现今,则会不会是可贵而难能的呢?但愿不会。

缅怀先生,永不忘却的是,先生教给了我们灵动于心的知识,传给了我们与生命为伴的乐音,授给了我们内化与人格的美的文化。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身体,并与生命同在。特约编辑:孙赛赛

Recalling a diamond cultivated by Zhongnan Music Scool

――Memorized My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er

WANG Bin-qing

Abstract: The author recounted his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er Zhang Liangwei, to whom he very respect and beloved. Mr. Zhang was an excellent person graduated from the Music Academy in Central-South China. His exquisite artistic talent was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the author had been keen on music art.

Key Words: Music Academy in Central-South China; music teacher; Zhang Liangwei;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