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集群演进研究:回顾、分析和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集群演进研究:回顾、分析和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产业集群演进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深度关注和广泛探讨。本文从多个视角对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和评述,以期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产业集群;演进;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5-0060-04 收稿日期:2009-06-27

在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中,各种理论和学派受其理论渊源的影响在解释产业集聚方面各有侧重,主要被引用的观点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和三要素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思想等。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贸易的地理集中性和企业在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性,但产业集群演进的讨论相当有限。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韦伯首先从产业角度研究集群的演进,认为产业集聚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随后,对产业集群演进研究主要从分类角度加以展开。

一、阶段论

集群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现实中每个集群都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集群的成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中集群的内在特征和机制是有所差异的,有时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阶段论认为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产业集群也有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对于产业集群的这种“生命周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是从集群的整体角度来探讨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一个是从构成集群的企业和其他机构个体角度,通过考察企业等组织的进入或新建、发展,衰亡或迁出来研究集群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Tiehy G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的角度来考察产业集群的演进,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等四个阶段,并认为不是所有产业集群都有长期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则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他以美国MCI和AOL这两家公司来说明华盛顿特区电信业群聚的现象。但是,在《竞争论》中论述“产业族群与竞争”时,他又认为,产业集群的缘起可以追溯到该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钻石体系的部分条件,并将产业群的演化分为诞生、发展与衰亡三阶段。庞德尔和圣约翰从集群动态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他们将集群的成长划分为三个时期:即集群创始期、集群企业的集聚期和集群企业的再定位期。在集群的创始期,由于外部经济、较低的进入成本、信息优势促进企业的集聚和创新活动,集群的收益是正的,具有较高的增长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企业吸引到一起的集聚经济最终会恶化,拥挤成本、日益剧烈的竞争和知识征用导致了集聚不经济;Garofoli(2001)根据意大利的经验研究将集群发展分为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地区生产系统化阶段和区域系统化阶段。他指出,在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企业只是集中于某一地区,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特殊优势(如低成本的劳动力)造成的,各个企业争夺共同的市场,企业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到了地区生产系统化阶段,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多了,同部门企业开始合作,不同部门也开始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而在区域系统化阶段,产业集群完全成熟,内部结构复杂而完善,集群内企业和组织联系紧密而稳定。Ahokangas和Rasanen(1999)曾提出一个演化模型,将区域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同、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在产业集群演进的起始阶段,由于地区的优势或其他原因,一批快速增长的新企业在某一地点相互集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最初利用其独特的私人关系和接触,建立并加强企业间的联系。随着各种新企业不断进入集群,大量企业的群集可以获得集聚经济效益。随后集群将进入实质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集群的成功需要有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连结的网络,以及差别化的企业经营战略。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将导致各种思想、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加快,由此促使企业经营活动出现模仿和同构化(homogeneity)。随着这种相互模仿和同构化的持续,集群将进入趋同阶段,新进入集群的企业数量和企业增长率都将出现下降。在成熟的集群环境中,迅速增加的资源竞争将导致成本增加,出现集聚不经济,由此带来集聚经济的丧失。同时,在现有集群中,各种创业活动变得更加保守,也更带有模仿性。如果这种集聚不经济持续下去,随着模仿和同构化的增加,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将出现下降,创业和创新开始出现在现有集群以外的地区。这时整个集群将出现衰败,严重时甚至会走向毁灭。

范迪克从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和地区专业化功能的角度将其分为地理位置型集群、市场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多边联系产业区和技术发展极等六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内部机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取向。塞格列和迪尼根据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和牙买加等拉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从投资项目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的5个不同阶段,即以少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形成的阶段,这是集群形成的开始;形成战略计划阶段,包括分析共同的问题和机会、制定共同的工作步骤和组成联合的企业组织等;联合发展阶段,主要是启动有利于网络组织中的每个企业发展的共同项目,如联合采购原材料、联合推销产品、设计合作组织规则等;选择战略性项目进行实施的阶段,包括建立在企业之间以产品和生产过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联系、通过新企业进入为其它企业提供共同的配套能力等;自主管理阶段,即保证在联合行动中的企业自主性,这时集群完全成熟。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秘书处也根据三个指标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并寻求这五种类型中的发展阶段性联系,这三个指标是网络化中的每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的扩展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以这三个指标的组合作为划分产业集群的依据,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类,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有组织的合作、创新型集群、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并从技术水平、技巧、创新能力、信任、竞争、企业规模、出口和学习等因素上分析了这五种类型之间的差异程度和联系。

以阿霍坎加斯等分析了集群演化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对集群发展过程的研究。不过他们的演化机制是构建在对集群的整体描述上的,其他一些学者试图从微观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并为集群演化提供微观基础,主要通过研究企业在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对集群的影响。从企业角度来看,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必然表现为新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建立或迁入,这一般是由市场、技术或制度的变化所引致的。由于新企业的增长速度很快,集群也会

很快的发展。这时候,对于企业来讲,自身的发展可能比集群的发展更为关键,因为此时集群刚刚形成或正在形成,集聚经济还没充分表现出来。接下来是集群的增长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批企业新建或迁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迅速建立,集聚效应已经挥发作用。这时的企业由于获得大量的集群优势增长很快,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整个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壮大,集聚经济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集群的竞争力最为强大。随着企业的增多和扩大,集聚不经济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效率和集群的发展能力都受到一定的挑战。而且集群内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会在竞争中分化,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对产业集群的依赖越来越小,甚至自身独立发展或影响集群的发展;而一部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会逐步衰退或迁出集群。当然,集群内企业的衰退并不等于集群的衰退(这是集群与单个企业的区别所在),但是如果集群内企业普遍发展不好,集群本身也必然衰退。从企业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的迁入与迁出与集群发展阶段的关系。如果一个产业集群很有发展潜力,那么它对企业很有吸引力,就会有大量企业进入该集群;如果一个产业集群的集聚经济等优势开始丧失,那么企业就会选择离开,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国内学者王根据集群内部的分工联系和发展进程,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多次研究了广东省专业镇的演进过程。2000年,他在概括当时专业镇经济基本上只具有横向联系特征、而缺少纵向专业化分工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经济由横向分工网络向纵向分工网络演进的理论假设。2002年,他对原理论进行了补充,将广东的专业镇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市场型、纵向配套型和合作扩张型。2004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集群分类和演进的框架,以社会资本和生产方式为两个维度讨论了四种网络环境、集群类型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符正平(2002)提出了一个集群成长的两阶段模型,即集群成长的斯密阶段与钱德勒阶段。集群的斯密阶段是指集群的自发形成的初期阶段,竞争在原子化企业之间展开,市场价格协调占统治地位。集群成长要迈向高阶必须引入现代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由此集群进入钱德勒成长阶段,专业镇内部的传统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转变,现代管理这只有形之手开始发挥作用,政府也开始介入,中介组织形成并在一些领域起作用。

王辑慈等(2002)认为,浙江的产业集群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地理接近、专业化区域、新产业区、学习型区域和创新环境。在此基础上,魏守华等(2003)提出,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原生地”成长转向“异地孵化或克隆”式成长。李二玲和李小建(2007)在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表明,集群内专业化分工动态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产品生产专业化到生产工艺专业化,最后是生产服务专业化阶段,有时这三个阶段在集群中同时并存。汪少华、佳蕾(2003)分析了集群成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集市,以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第二阶段,形成特色块状经济,用范围经济来弥补规模经济的不足;第三阶段,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空间集聚型企业集群;第四阶段,以产业组织网络为主要形式的集群。

二、单向演进、多向演进论

单向演进、多向演进论认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集群有很大影响,一般认为技术和需求的变化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产业群模型来说明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J Vernon Henderson、Zmarak Shalizi和Anthony J、Ven-ables(2000)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Suma s等(2001)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组织和集聚的关系。Aldo Romano、Giuseppina 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是虚拟群形成动力的新来源。而组织的接近则通过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

Henry G、Overman、Stephen Redding和Anthony J、Venables(200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贸易流的方式、要素价格和生产的区位问题,分析了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贸易成本影响贸易流,认为地理条件是要素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提出了基于地理的贸易流和要素价格影响企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机理。Catherine Beaudry等(2001)研究产业集群的强度是如何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在不同的产业存在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集群正效应。Bell和Albu(1999)从集群获取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扩散的角度,说明了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特点,从这些知识系统的特点出发,他们进一步指出从长期来看,技术是推动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动力。

Guerrieri和Pietrolli(2000)通过对众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集群演进的方向是不确定的,集群可以在马库森的三种集群类型中相互演化;Cook和Swann(2001)等学者认为,在产业集群形成以后,有两个因素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加速发展,一是集群内小企业的成长;二是集群所吸引的新进入者。集群既有正外部性也会带来负外部性,如在原材料市场或产品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等,他们认为集群的发展最终可能会达到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平衡的某个点。

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魏江(2003)对集群学习模式进行剖析,并从内部静态知识积累和成员间动态知识互动两个维度揭示集群学习模式的类型及其对应的集群空间状态,提出了集群学习模式的演进路径。蔡宁、杨闩柱(2004)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揭示了企业集群从基于聚集经济形成的静态优势向创新网络获得的动态优势演进的内在机

理。探讨了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以及创新网络的培育。李小建、李二玲(2004)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1)在萌芽期,群内企业与外部的单个企业相比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和更好的创新表现;(2)在成长期,集群比萌芽期更具创新性,创新成本更低;(3)由于内在僵化和由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引起的网络成本,在成熟阶段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开始减退、创新成本增大,在衰落阶段,集群将丧失其创新优势。王缉慈(2006,2008)从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角度,提出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围绕生产要素而演进的规律并分析了演进的动因。总体上来说,国内的研究大多停留于个别案例的事后归纳,很少抽象出集群共性特征,较少深入集群演进内部机理研究。

三、生态论

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演进,就是将集群看作是由充满竞争但又相互依赖的“企业种群”构成的企业群落,强调企业之间的资源竞争和自然选择机制的作用。将生态学应用于集群的理论研究主要有:Staber(1997,1998)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提出集群的企业家模型,即新企业的创办是企业种群发生变化的源泉。新企业的创办是向企业种群内引人新的组织形式,打破常规并加速过时企业的消亡。这一过程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作为集群内“新陈代谢”过程的引擎。生态模型揭示新老企业的更替往往是缓慢、边际的演化过程,过时企业在竞争中消亡将给新企业腾出资源和发展空间;除非企业的创办率和高死亡率并存,才能说明集群的活力减退,以至于处于某种程度的衰退。因此,企业的高死亡率和高创办率往往成为集群充满生命力的标志(Staber,1998),Maggioni(2002)认为不同于演化模型强调“多样化的创造机制”的作用(如创新),生态学模型强调了“选择机制”的作用。生态理论强调资源的空间,将集群看作是企业之间竞争资源的自然选择过程的结果。他们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源于Lotka-Volterra模型。赋予生态模型的经济学含义来解释集群的起源与发展过程。Maggioni(2002)从成本――收益角度,将Lotka-Volterra模型理解为一个具有凹预期收益函数和凸预期成本函数的企业成本进入过程,当企业进入集群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相当时,企业进入过程达到均衡状态。国内学者金祥荣等(2002)则从产业之间的企业竞争行为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利用Lotka―Volte~a模型,并把Lotka―Volterra模型拓展到三产业竞争,认为历史文化因素在产业集群演进中扮有重要角色,从要素竞争的角度来解释集群的发展壮大的演变过程。朱康对(1999)指出,产业集群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在产业群落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产业群落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发生从一种群落类型向另一种群落类型的更替。产业群落的更替有两种模式,即反向更替和正向更替,所谓反向更替,是指由于产业群落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容,导致了环境条件恶化,从而使产业群落趋向退化、衰落的过程。

四、结语与启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的演进,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集群演进理论体系,国外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的归纳,且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著,关于产业集群的演进研究,目前理论仍落后于实践。综上所述,一个产业集群从出现到最终形成,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上的研究提供了区分集群发展阶段的标准,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点,为我们划分和认识集群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方便,但是并没有揭示集群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化的过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它的出现、增长和发展,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渐进过程。我们简要回顾与评述了产业集群演进理论主要思想,从中所获得的启发主要包括:第一,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观点,即集群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的系统演化过程。第二,对于集群系统演进过程的描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是集群演化过程中的最终制约因素,系统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环境适应性是集群系统演化的根本目的;制度与技术创新是推动集群演化过程的内在动力,演化可体现在企业组织形式和集群模式的变迁上。第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系统,其演化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整体),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集群内部产业领域中的制度与技术范式转换意味着革命性变化的发生从而产业生命历程中新的里程碑的出现。第四,环境分析是产业集群理论中不可或缺,环境参量的选择是理论构建的基础性工作;集群状态可由一组状态指标加以表征,集群特征与集群结构的描述和关键变量的选择,应反映集群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编校: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