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启发 学会提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启发 学会提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和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提问,以提问为抓手促进自主探究。本文结合新课程实践,探讨了实施有效启发,让学生学会提问,进而培养问题意识,促进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有效启发 途径方法

一、问题缘起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其中“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是重中之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等。而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发现认识的新领域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多创设问题情境,从实验和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情境中去引导、诱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在阅读中学会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由于学生对理科内容的阅读较少,所以很难把握阅读科学材料的方法。在阅读中增强指导性,就是指让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阅读教材或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资料,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握要点,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教师还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中培养学生搜寻和概括信息、分析材料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原子的构成”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大胆提问。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教材。如学习“家庭电路”内容时,学生提出手触笔尾金属体为什么不会触电。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还要注意阅读其中的插图。新编教材中的插图很多,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插图中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表示了什么科学现象和过程。学生学会看文字和插图,这对掌握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2.学会对“基本概念”和“公式”进行提问

弄清科学概念是学生学好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把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之关联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有时还会让学生用红笔把教材上的有关内容画出来,要求学生仔细体味。但即使这样,学生还会在概念的理解上出错。如果在教师讲解后,请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结合对概念的理解提出一些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公式的掌握,应包括公式的推导、各科学量的意义、适用条件、逆向运用、变形后的应用、实际模式作用等,这些均可作为提问的素材。如在学习了压强公式后,学生提出如何确定受力面积的大小。

3.学会对“解法”进行提问

解题是学习科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理想。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你就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①已知一些什么条件?②某些关键的语句意味着什么?③还缺少哪些关系?④可从哪些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⑤以前曾见过它吗?⑥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⑦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⑧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⑨你用了全部的条件吗?⑩能检验结果了吗?⑾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⑿能否适当改换一下科学情境?在教学中,我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渐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正如波利亚所说的:“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会在相似的情境下自问这个问句。”

4.学会对“实验”进行提问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很多的概念、规律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精彩的实验是激发学生认知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可以运用实验的直观形象,使学生动起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创设一些题目情境,并用实验来展示科学现象和过程,比单凭嘴巴上列举来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在学习了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情境:用一只塑料大饮料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口处的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制成一只漏斗。用手心扪住下部流水滴处,立即见到乒乓球浮起。先让学生猜测:若把一个乒乓球放在里面,不用手心扪住下部,从上面倒水入漏斗,乒乓球会不会上浮?这一问,学生们就来劲了,纷纷猜测起来,都说乒乓球会浮起。接下来请几位同学上台操作,下面的同学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只见有少量水从乒乓球缝隙中流滴下来,但乒乓球并不上浮。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这时候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提出了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出主动探究其中奥秘的乐趣。

总之,学习科学离不开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小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例如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学生提出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的成像原理,那么成的像应该是倒立的,为什么他们在教室里通过投影仪看到的像却是正立的?对这些问题,教师大可不必亲自回答,而是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总结、去归纳,必要的时候还将这一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经过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般会找到一些原因的。

5.学会在“猜想”中大胆提问

“猜想与表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形式,学生往往是在阅读之后,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充分的想象并积极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学生提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也越小。教师可这样来引导学生猜想:请同学们观察粉笔A在平面镜前由近而远地向平面镜移动时所成的像,用相同的粉笔B移动到A像的位置,比较像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通过平面镜成像情况的再现,给学生一个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机会,学生的猜想就有了根据,防止胡乱猜想或模式化。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有关现象,再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比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做出猜想和假设。这样,不仅学生能提出科学的猜想,而且对学生渗透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6.学会对“科学问题”和“科学思想方法”进行提问

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做适量的习题,但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让学生有纯粹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的思想,要让学生体味到很多的问题,即使是某些中考题或者是竞赛题都有很多是值得商榷的。经常想想一些题目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怎样分析、综合?怎样总结?如何分类?怎样类比?如何探索?怎样联想?如何转化?怎样讨论?如何构建科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

例如在学习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教师启发并提示学生与车流、人流通过道路的现象相比较。学生经过猜想,归纳出三个主要因素后,教师继续启发:要弄清每个因素与电阻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学生经过逐步引导,学会了“控制变量法”这一常用的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科学知识,还知道了怎样去解决科学问题。

7.学会在“知识的串联综合、交叉渗透”中进行提问

初中科学中的内容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启发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建构科学新知识,实现学科内的综合渗透。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是先撤导管还是先撤酒精灯?为什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如果先撤酒精灯,会使试管内气压减小而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水槽中的水压入试管内,可能引起试管炸裂,因而要先撤导管。

学生已有的经验,有些并不一定准确,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或校正经验,建构正确的知识理念。如:有人说在室内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对于这样的误解,教师可缓迟判断,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最终得出这样的做法是不能防止煤气中毒的。可见,学会对“知识的串联综合、交叉渗透”的提问,可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串联起来,并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并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8.学会对“现实生活”进行提问

初中科学的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初中科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联系,启发学生从中发现科学,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意义建构,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去提问,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针对自行车就可以提出许多问题:车胎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哪些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自行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怎样?又如,我们都见过的高压电线,仔细观察一下,就有很多问题:为什么夏天比冬天较松弛?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高压线掉在地上常会使人、畜触电,而鸟儿在高压线上却不会被电死?为什么检修人员可带电操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很多日常用品提出问题,如照相机(成像原理)、电饭锅(串并联、能量转化)等。当然,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真正要解决它,可能要用到许多科学知识。但这没有关系,正是因为有许多学生暂时还不懂的现象,所以他们才有认真学好科学的需求。可以说,这一个个的问题正是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注意事项

教师应给学生敢于提问的机会。除了对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外,还应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抓住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后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能刻意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然,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该随时进行“心理换位”,可以设想处在学生的位置能够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下面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

在鼓励学生多“提问”中,还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注意,那就是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古怪,或者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千万不能取笑学生、批评学生,而应该表扬他们具有提问的勇气,还要善于从他们所提的问题中挖掘闪光点,恰当地加以解释、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提问,并且使他们的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问的质量越来越高,从而有效地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其展现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懂得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只要教师循序渐进,适时启发并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 菊《初中科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陆春祥《问题意识――科学课堂教学的生命》[J](《数理化学习》2011.3)

3.李立云《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