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Made in 台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台湾正式面向大陆招生之前,两岸以“交换”之名所进行的各种学术交流项目已经如火如荼。作为首批踏上宝岛的大陆学子,交换生的经历和感悟也许值得我们借鉴。
昨天的一切都还那样熟悉,下了飞机后,突然一下子,惊觉身边的人说话都不一样了,各种“男生女生”,各种“大哥大叔”。虽然大家同说国语,可话从人家嘴里说出来,就让我顿时觉得置身台湾校园偶像剧拍摄现场。
台湾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描述交换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总是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上图书馆的次数也总是比本地学生多。”由于身负“交流”任务,一开始我总琢磨着不能让人家看扁,于是比在大陆时更勤奋。台湾同学对我这股劲儿有点“感冒”,觉得非“同道中人”。他们自由散漫,在学业上花费精力不大,不喜欢“宅”着,而是经常以各种理由“走出去”。为了与台生打成一片,我忍痛牺牲学习时间跟他们“混”在一起,一边参加社团、出游,一边“心如刀割”:我这么安逸实在有愧父母的养育之恩呀!人类果然是崇尚享乐的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接受了“趁年轻四处玩”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外出游玩对增广见闻的作用比看书学习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要学习关于“引力”方面的知识,来到海边看潮汐起伏不是远比翻课本更直观有效吗?
这种强调感性认识的理念也被老师用在课堂上。在一次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上,老师教我们如何用戏剧的方式讲述故事。我们被分为若干个小组,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挑选出最有张力的一位在讲台上表演出来。后来上台的男生讲的是他的失恋史,当他说出“我失恋了18 次”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词:震古烁今。他在台上一人分饰19 个角色,时而幽默时而感人,将一次次惨被女友抛弃的情景“经典再现”。表演结束后老师带头为他鼓掌,随即掌声一片。我从来没想过,失恋、父母离异、高考落榜这些让人伤心或难忘的记忆可以当作故事来分享,并且大方地呈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在大陆,我总觉得知识和自己是割裂的,纵使老师努力把课堂变得生动,总难撼动这种疏离感。但在台湾,知识却和我以如此亲切的方式亲密接触,仿佛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台式教育”的风格吧!
记得赴台之前,曾有学姐叮嘱我,要“小心”台湾同学各种“无厘头”的提问,事实证明,果然有此必要。“大陆是不是只有山寨产品?”“你们有诺基亚手机吗?”“重庆是在湖北省吗?”“你们那边能上网吗?”甚至在一次企业社会责任课上,观看了甘肃黄阳川贫困学生的影片后,台湾同学便问我大陆是不是很多地方都这样?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让我感到,我们相互了解得还太少。
关于政治,虽然敏感,但不得不提。与台湾同学朝夕相处,大家似乎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默契:不谈政治。平时在食堂,看到电视里的政论节目,我会比较注意听,而台湾同学则很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但大家都不会去讨论,保留着一条相敬如宾的底线。越是掖着藏着,困惑就越多。台湾媒体习惯用极尽夸张的言辞来报道大陆的新闻,本来不了解事实的人,经过媒体的大肆宣传,也变得半信半疑。从对峙到缓慢解冻的半个世纪实在太久,两岸交换学生不过才进行了数年,要消除隔阂,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更长的时间。
声音
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大陆学生这么向往台湾的大学,也许是因为新奇吧,但我个人还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因为从以往大陆交换生的经验来看,他们都有很棒的课堂表现,而且给台湾本地学生带来了很正面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够让两岸的学生互通知识的有无,而且在互相交流的过程里扩展视野。我对这次招生的政策很乐观。
――台湾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 曾士杰副教授
即使能够获得去台湾念书的机会,我也不愿意去。虽然香港的学校花费比较高一些,但至少有更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我宁愿去香港深造。
――北京大学研究生 房维
从台湾交流回来之后,我一直在关注他们对大陆的招生政策。台湾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不仅风景如画,我在那里也认识了不少热情友善的朋友,而且学校的风气也相当自由开放,我很喜欢那里,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再去台湾求学,多呆几年。
――广州大学交换学生 董年
我是台湾人,我来告诉你吧,私立高校是无法与公立高校媲美的。如果想来台湾读私立高校,我劝你打消这个想法。因为台湾的私立高校毕业生在台湾就业是很困难的。在台湾上私立高校就等于没上大学。你与其在台湾读一所私立高校,还不如在大陆读一所公立高校。――台湾某私立大学学生 连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