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学生辍学与学校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学生辍学与学校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163-02

十语:十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强调我国基本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报告有关促进教育公平的论述,为下一步落实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报告主动回应人民热切关心的教育问题,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十报告强调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抓到了公平问题的根本。”在十代表、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看来,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其中除了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外,师资力量配置与学生数量增长的比例也不够协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城市、乡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资源配置还要讲究一个“巧”字。说到这个话题,刘教民滔滔不绝。“前些年,河北省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时候,合并了一批小学。学校撤销了,富余的教育资源干什么?我们用原来的小学教室办托儿所、幼儿园。这几年,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入园难,而我们的入园率达到了65%,这是很多发达地区都做不到的, 报告给中国教育发展确定了方向。

民族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民族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效应”——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人才,人才更不愿意进入(学校教师更为突出),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效应”是一个大问题。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效应”的治理如何,不仅影响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负担,充分认识到民族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各种现状,分析民族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治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效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薄弱,造成民族欠发达地区薄弱教现象,既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结果,有政策的因素,也有学校管理的责任。解决农村薄弱教育和学生辍学问题,这需要政府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更需要加强学校各方面建设。

十前,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取得了伟大成效。然而民族欠发达地区,目前初中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校舍及教学设施薄弱、特别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薄弱、生源文化基础薄弱、学校管理薄弱、教学质量偏低,这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这种现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凸现出来。初中生择校问题愈演愈烈,因择校引发的多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初中辍学率上升,严重影响教育的整体效益,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探索民族欠发达地区薄弱初中的发展之路有利促进教育均衡、社会稳定。

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义务教育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换言之,民族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的实质是资源的困乏,特别是人力资源。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的薄弱现象更为严重,教育投入的走向、精英取向的教育政策是造成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薄弱的根源,师资调配、生源无序流动、学校管理薄弱则是加剧民族欠发达地区薄弱初中学生辍学的直接内部因素。

各种城市学校招收相当数量的择校生,这些学校按学生学业成绩,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誉,对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的生源进行了层层筛选,囊括了民族欠发达地区优质的初中生源,形成了良性循环。但这极可能增大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的“学习困难学生”或“问题学生”比例,加重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的教育压力。留守民族欠发达地区就读的初中学生,他们的家长认为让子女读完九年就完成义务了,并且把学校当成是照顾"娃娃"长大的地方,至于学习并不那么重要了,导致应有的家庭教育缺位,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优质生源的外流,从另一方面加剧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

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及观念的落后只是农村学生辍学的表层原因,深入分析.其背后则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学校为了向家长、政府、社会有个交待,教学质量偏低的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会放弃大多数学生,倾全校力量重点培养被层层筛选下来的"尖子生",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不能让家长、政府、社会满意,这也重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为了赢得家长、政府、社会的认同,在应试指挥棒下,为考取几个重点高中而放弃面向全体学生,又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薄弱初中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翻版,这样加剧了民族欠发达地区初中辍学的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占总人数的绝大比例,家庭条件差、家长不支持、有病等而辍学的仅占总人数的少部分,可见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学生主观原因导致的,学生本身对学习没兴趣、成绩差,又不能吃苦,最后导致缺乏自信而辍学。

过去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就成为农家子弟上学的初衷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民族欠发达地区家长才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期望他们能考入大学,实现做城里人的梦想。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的限制,出于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考虑,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对人进行着严格的筛选一层层考试。民族欠发达地区学生唯有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才能跨越农村,进入城市。应该说,教育的“升学”模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加快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已从计划分配过渡到当今的将人才推向市场,供需见面,相互选择。这给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合格人才,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几年,在民族欠发达地区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或者是大中专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回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以及软弱的经济实力,致使他们在“公平”的应试初始就处于劣势。部分民族欠发达地区农民原先抱有很大的期望。只想勒紧裤带、外出打工和多方筹措学费,过上几年紧巴巴的日子,待孩子一旦毕业,全家的生活就会有个大转机,但没有想到孩子大学毕业后仍会找不到工作。再加上现在上高中和大学学费又很高,于是就只好让孩子辍学,早点步入社会,为家庭挣钱,早为家庭做贡献,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绩。按照2012-2020教育发展岗要的实施规划,到2020年,我国教育一定会实现教育的地区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