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彩、智慧和灵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彩、智慧和灵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从人文角度出发,积极倡导把数学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搭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让课堂教学时时流淌着诗意,处处充盈着精彩

一、精心预设,让数学资源走向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有效生成。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课堂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理念。我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睿智体现在不仅勇于把课堂的偶发事件和生成资源呈现出来,而且能敏锐地把课堂中的各种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充分的将这种教学信息中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造就课堂的“精彩”。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她的数学课堂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四(1)班要举办一个‘艺术节’装饰展示栏,分配给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两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在解答这道题目时,由于学生把多余条件中的纸花看成了纸鹤而出现了认识错误。当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分别叫两种不同列式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演。第一种同学是这样列的:(20+25+18)×2;另一种是这样列式的:(20+25)×2。很显然,第二种列式是正确的,但学生不容易分辨出来。此时,老师先是分别让赞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同学举手。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做错的同学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老师可能马上帮助学生纠正过来再讲解正确的列式方法,然后反复强调要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而,吴老师并不是这样,她没有急着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先把赞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两大派系,再让这两大派系的学生代表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赞成方法一的同学由于理亏而尴尬地败下阵来。此时,老师指出“一个纸花,一个纸鹤,一字之差,方法迥异!同学们做题可要提防文字陷阱啊!”题目是预设的,辩论是生成的;解题是预设的,资源却是生成的,催生的课堂“精彩”更是不可创造的。这种做法,远远超过了数学教授知识的本身,它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放手探究,让数学资源引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他们去做、去想、去讨论、去交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区发现、探究。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一周,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出线的长。”

生3:“把圆环截断后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同学们踊跃汇报时,突然有个学生报告:“老师,小怡在玩球。”我一看,小怡正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在画“虚圆”。是呀,这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吗?我就马上请小怡到台上示范画“虚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怡:“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另一个学生回答:“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短也有关。”“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里,老师先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绕、滚、截”等方法,然后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思考,最终悟出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和直径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如果说,课堂的资源是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

三、捕捉生成,让数学资源走向灵动

课堂上常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这些“小插曲”中也许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调整思路,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时间=路程”时,教学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一数量关系后,我出了一道例题:“汽车每分钟行750米,4分钟行多少米?”

多数学生都找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750×4=3000(米)。我再出示:“小强每分钟步行63米,他8分钟能步行多少米?”学生仿效刚才的解法,列式63×8=504(米)。“刚才已经学习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一数量关系式,现在你们能不能也给这些算式的每一部分取一个名字呢?”一同学马上回答“单长度×时间=总长度。” 听到“单长度×时间=总长度”时,我先是一愣,但马上调整教学策略。“请你说一说那些数据表示单长度?”“我把750、63看做单长度”“你为什么叫它们单长度?”“因为这两个数据指的都是单位时间里所行的长度,所以叫单长度。”我赞许地点点头,对这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充分肯定后,揭示:“像这样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长度,有通用的名称,叫做速度。一共行的总长度就叫做路程。上面的数量关系一般用‘速度×时间=路程’来表示。”对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这就是一种类比思维、一种学习迁移。“速度”这个数学术语比较难懂,而“单长度”正是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诠释,更符合学生认知实际,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珍惜学生的自主发现,尊重学生的自我构建,不被太多的数学术语所束缚,才能真正从大处着手,从整体出发,关注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这样就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致盎然,擦出智慧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