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云间兰香,上海佘山问茶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间兰香,上海佘山问茶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轻啜一小口,感觉滋味醇厚、有茶劲,但平和淳朴。佘山茶颇耐泡,连过数巡后,依旧汁绵不减,水香亦是可人。

每每与本地朋友吃茶,总有人会叹息甚至忿忿不平:“偌大个上海,竟然不出茶!”其实不然,早在明代,上海松江的佘山就有栽茶、产茶的记载,而且佘山茶一度还与当时蜚声江南的虎丘、罗、松萝茶等齐名。不独如此,邻近西佘山约两公里处的辰山也曾出茶。在明代,松江人论茶的著作比比皆是,如陆树声的《茶寮记》、徐献忠的《水品》、陈继儒的《茶话》以及为夏树芳所作的《茶董补》,彼时茶事之盛可见一斑。此外,《江南通志》一书亦有佘山宜茶的零星记录。

在一个周六的上午,我驱车前往西佘山问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辗转,终于进入了外青松公路。当车子驶近佘山时,我才发现这里的景色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佘山并非一座山,而是由东、西两山组成。我在西佘山北大门下了车,去售票处打听了茶园所在,便沿着环山公路左行。一路上,不时看到一些开着淡紫色花朵的牵牛花,悄悄地探出头来,仿佛在对我说:佘山有茶喔。走到西南大门时,只见路两旁各置有巨石一块,左边的花岗岩上镌刻着国家森林公园西佘山园行书题字,右边的巨石上则镌刻了关于佘山茶的记载,石前还栽种了几棵茶树,感觉格调清雅。就在抵达西大门时,我惊喜地发现了茶园,可到入口处一看,发现已过了开放时间,为了一睹佘山茶的真容,我便在附近找了旅社住下。

次日清晨,我赶紧用了早餐,喝了一泡早茶,收拾好行装,二度前往西佘山。到了茶园西大门,我买好门票,和热心的售票大姐攀谈,初步了解到佘山茶的一些情况:此地茶园面积约30亩,茶叶并不外卖,只供特定的客户和单位,但游客可以在里面品茶。这里茶叶价格颇高,明前佘山茶需2000元/500克,还供不应求。得知我酷爱茶,大姐就特意取了一泡佘山茶出来,并关照泡茶时宜先水后茶(上投法),还说佘山的水泡茶有特效,隔夜而不馊。我欣喜若狂,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白瓷瓯,将茶叶轻置于瓯盖,仔细观察。但见佘山干茶色如绿玉,闻之茶气馥郁,形如箬竹叶,类西湖龙井而略粗犷,确实是手工炒制茶。

佘山茶以本山水开汤后,轻轻一揭盖,第一缕茗香顿时飘了起来,果如前人所言,有清郁兰香,但笋香则未感觉到。轻啜一小口,感觉滋味醇厚、有茶劲,但平和淳朴。佘山茶颇耐泡,连过数巡后,依旧汁绵不减,水香亦是可人。心满意足时,我不忍舍弃茶底,沥干余汤,以白色纸巾覆之,藏于茶袋中。临走,我给大姐留了安吉白片和安吉白龙井各一泡,告诉她这是我家乡出的名茶。大姐和另外一位阿姨看了白龙井,齐声赞叹:“以前觉得我们佘山出的茶已经够好了,没想到安吉白龙井做得这么漂亮!”我随即又询问佘山本地有无佘姓人家,结果大姐告诉我,并未听说佘山镇上有佘姓。但她另外提供了一条宝贵信息:本地人念佘山为余山,这和杭州陈珲女史对古代茶俗的研究不谋而合,据说余、佘、畲三姓和茶在很久以前就有很深的渊源,有趣。

言谈最后,我问佘山及周边山区有无野茶?大姐回答说有,土语呼之为老刺刺。尽管对此存疑,我还是很高兴地咨询完相关情况,迎着斜射而来的朝阳,拾级而上,进入了佘山茶园。

佘山茶园分布在西佘山西南坡地,部分茶树则栽植在类似于梯田的垄上,有东西向及南北两排香樟林,穿插于其间。树高均有数丈,观胸径约莫有三五十年的树龄,树冠亦很大,遮挡了部分阳光,这对茶树的受光无疑有良好的影响。树林中,还置有几台石桌和若干石凳,以方便茶客品茗。

茶园北面是漫山的毛竹林,南面有一处面积颇大的水塘,但池水浑浊。茶园里实行自动喷灌,所以随处可见喷水龙头,数量达250来个。放眼茶园,有不少茶工在进行除草工作,有少量茶树还经过了修剪,树冠光秃秃的。我在茶园及附近搜寻良久,但未见野茶。另据了解,这里的茶树系20世纪50年代起,从杭州陆续引种过来的。树种以龙井43为主,年产仅500公斤;明前茶更是产量稀少,仅20公斤,这也许就是佘山茶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茶园的中心地带有一排平房,我走近一看,原来工场和办公室都在这儿:最东面是茶叶加工制作的地方,有两位阿婆在里面捧着饭盒用餐,房间里还有好几口炒茶用的铁锅。我走近时,突然发现其中一口锅里,有几捧翻炒过的枸骨叶,于是恍然大悟,询问阿婆这些叶子是否为老刺刺?她们说是的。

原来,售票处大姐所谓的野茶就是这俗称八角刺的东西呀,这可是非茶之茶,尽管它有一定的药用功效。看来,想要在佘山找到野茶的希望渺茫矣!不过无妨,我在茶园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以作将来撰文著书之用,之后收拾喜悦的心情,继续西佘山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