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孟晓东:仁医世上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孟晓东:仁医世上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孟氏整骨”从百年的炮火硝烟中走来;“孟氏整骨”从精湛的医术,博大的仁爱中炼造。这百年基业的扛起者就是长春骨医孟晓东

初识孟晓东

孟晓东,慈眉善目,憨态可掬,一米七五的个头着实看不出有56岁的年纪。见到我们,笑得眼睛眯起了一条缝,让我们倍感亲切。寒暄过后,孟晓东大夫就领着急诊患者去了诊室。我们和他的爱人诸慧新女士走进办公室,先聊了起来。

“孟大夫他不善言辞,他就会自己的那套业务,治病时他能滔滔不绝,和记者说话就不会了。”诸慧新笑着跟我们解释。“他没把自己当过专家,这么多年延续下来,就秉承治病救人为老百姓热诚服务的宗旨,来看病的人经常都不挂号直接到诊室,咨询也是免费的。重伤骨折患者来了以后,马上拍片、处置、接骨,拿药,非常便捷。我们的医药费用也不贵,一个骨折,初诊下来二百多元足够了。”这时候,我们才理解“平民医院”的定义。随后在二楼的康复科看到,这里的病房朴实无华、干净整洁,格外温馨。病床墙上挂着励志内容的字画,窗台上摆着几盆花,郁郁葱葱,让人神清气爽。

从随行医生那里得知,这里大夫有外聘的,也有本科毕业生,由孟晓东亲自教他们按摩、推拿和接骨的手法。我们问:“那不怕你们学会了出去单干吗?” “孟大夫说,把我们教会了,在哪干,还不都是为患者服务嘛,旁边不远处就是他弟弟开的整骨诊所,患者愿意去哪家都可以,最终目的是把病治好就行啦。” 那位医生微笑地说。

说话的当儿,一位老奶奶在一男一女搀扶下从诊室蹒跚着走了出来,孟大夫跟在后面,原来刚才的“急诊”就是这位老奶奶。老奶奶的女儿还回忆起小时候孟晓东父亲孟庆年给自己看病的情景,“当初你爸爸在的时候,我才这么高。”她用手比划着。谈话间,孟大夫一直微笑地倾听,将老奶奶一家送到诊所门口。

话说“孟氏”

“孟氏整骨”创业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祖师爷孟广俊是行武镖师出身,人称“铁筷子”。孟广俊为人刚直豪爽,一身好功夫,走南闯北途中,为自身习武疗伤,学到了民间各流派的伤科手法,搜集了许多珍贵的伤科良方,博取众长,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整骨医术,还自发配制出伤科药“接骨丹”。到了第二代传人孟昭惠,因为深得父亲真传,武艺医术样样皆通。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断筋伤骨的人越来越多,缺医少药、不能及时治疗而落得终身残疾的人比比皆是,孟广俊在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孟昭惠弃武从医,救助伤患。同治12年(1873年)孟昭惠和一家老小来到宽城子(今长春南关区),开始挂牌行医,1915年扩大了规模,开设了整骨院。当时宽城子始建不久,整体医疗水平落后。孟昭惠为人十分善良,遇到穷困患者时,不仅分文不收,还慷慨解囊。那个年代,除了“红伤”病人,患脓疮溃疡的患者也不少,孟昭惠研制出了 “把干粉”,专门治疗“黑伤”(即疮疡溃烂)患者。从此,“接骨丹”和“把干粉”也成为了孟氏的祖传药方。孟昭惠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业,集成家传。1928年,哥哥孟宪卿开起了“孟氏整骨药房”,弟弟孟宪明也成立了“宪明整骨诊所”。哥俩运用祖传整骨医术和秘方为患者精心施治。经过了这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孟氏整骨”在百姓心里逐渐扎下了根,东北各地区的病人慕名前来。1948年长春解放,长春市人民政府邀请孟宪卿出任长春有史以来第一个公立医院中医骨科的门诊。他把毕生所学的祖传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年轻医生, 1957年孟宪卿当选为长春市政协委员,1960年被评为“长春名望中医”。

孟晓东的父亲――孟庆年,是孟宪卿的长子,在传承家族医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分神接骨术”。这种看似轻松的心理疗法其实需要深厚的接骨功底,接诊时,在笑谈中,突施手法,瞬间把骨接上,等患者回过神来,顾不得喊疼就已经治愈了!这短短的几秒钟,术者必须具备精确的手法和娴熟的技术,手随心想,瞬间完成骨断端的复位,把患者的痛苦减轻到最低。

将门虎子,孟晓东是第五代传人。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到双辽农场开始了知青生涯,因为能弹一手好琵琶,被抽调到了县文工团。在文工团结识了同是知青的诸慧新,她是演员,却也爱弹琵琶。一个是憨厚朴实的吉林小伙子,一个是聪慧伶俐的上海女孩,七年,就这样弹到一块儿去了!在文工团,有演不完的样板戏,演员们练功幅度大,难免磕磕碰碰,大家都知道孟晓东是“名医世家”出身,来文工团报到时还带着家里厚厚一摞医书,没事的时候就翻开看,受了伤当然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年轻的孟晓东想,试试就试试吧,咱不一定都会,但家里的熏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天耳濡目染也让自己对脱臼骨折一点都不陌生,毕竟跟不接触医疗的人不一样。于是就大着胆子帮人看病,脱臼的也敢弄。没成想,还真治好了一些人,心里平添了几分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他最初的实践阶段,为他后来从医奠定了基础,因为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兴奋地对自己说:“我还行哈!”

恋家的孟晓东总想着回家。一个偶然的机会,组织将他派到长春汽车厂修理电机,他回到了长春,在汽车厂当起了电工,一干就是4年,待遇不错。由于爱人调去四平从事文艺工作,他也只好放弃自己的工作,陪着爱人去了四平市,爱屋及乌嘛!这也正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精益求精、甚至痴迷的地步。

直至回到老本行,他才发现,原来四年的电工生涯让自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修理电机所依据的机械原理与接骨整复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什么地方找怎样的角度,什么地方可以折,用多大力度,哪儿能使它旋转,旋转要多大力度,都需要与力学紧密结合。后来孟晓东发明的“超肢体牵引固定夹板”就是把工厂经验搬到医学的最大胆尝试。

1985年,孟晓东终于回到了长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学习和钻研。他一边在中医骨伤函授学院读书,一边跟父亲学传的整骨医术。四年后,又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实习进修。经过对祖传医术和现代医学的深入钻研,孟晓东把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整合归纳到一起。他笑着对我们说:

“接骨是技巧,跟中医理论不相悖,同时还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想把这个行业做起来,深入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嘛!如果问祖传下来的最宝贵东西是什么,那么它就是医学世家的荣誉和责任!”

整骨技术也并非家人能够手把手教出来的,它自身有一套规律和感觉在里面,深入其中,才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到了1991年,孟晓东才开始另立门户行医诊病。刚开始患者少,大家那时还都认老大夫,没有人愿意上他这儿来。那一段时间,一天只来一两个患者,孟晓东就闷在诊所里看书,也想过打退堂鼓,心烦的时候就使劲抽烟,屋里屋外的大小事都是妻子张罗,妻子宽慰他:“开店容易守店难哪。”渐渐地熬过来了。

“因为得让人慢慢认可你,要一个人一个人传开去。这不像买化妆品,传播的速度快,只有患者骨折了才能知道你这个地方,完全是靠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如果唬弄一个患者,能有十个患者不来,信誉是最重要的。”孟晓东感慨万千。

患者骨折的形式大不相同,只靠协助父亲治病的临床经验还不够。这对刚出道单干的孟晓东来说真有点“逼上梁山”的意思,咋做都得治好!技术得靠自己揣摩,一点一滴积累。有当天没解决的,就让患者明天再来,非要治好不可!晚上躺在床上想办法,等要睡的时候天也亮了。那股子钻劲儿是年轻人固有的执着、认真。他坚信中医的特色就是不手术,手法整复,简洁明了,患者少受罪,康复快。为百姓省钱,把患者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所以晚上经常工作到十点多也不觉得累!

经过孟晓东多年的实践和潜心研究,他的付出终于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赞誉,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孟晓东针对“小儿股骨干骨折”而发明的“超肢体牵引固定夹板”,是中医手法整骨的一大创举。它在孟氏小夹板原理基础上予以引申发展,集捆绑、牵引、固定于一体,替代了传统的“悬吊牵引法”,特点是稳定性好,符合人体的最佳舒适度,从而使患者减轻痛苦,加速骨愈合,缩短了疗程,功能恢复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项发明填补了中医骨伤领域的一项空白。这项专利又荣获了“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中华专利技术发展成就奖”,根据临床经验撰写的论文获得了“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

孟晓东又建立了“孟氏整骨孟晓东中药制剂室”,为祖传孟氏秘方申请了注册号,并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备案存档,使凝聚了孟氏数代人心血的孟氏秘方得以在国家中医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保护。

目前,孟晓东被晋升为主任医师,是吉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名字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世纪专家名人录》,长春市档案局为孟晓东建立了“名人档案”;2000年在长春首届“名人工程”中,被长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长春知名医生”,同时被长春市卫生局授予“长春名医”称号;2003年,“孟氏整骨孟晓东门诊”被长春市卫生局评为“中医特色门诊部”,孟晓东本人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聘为“吉林省政府行风监督员”,直接参与对政府部门的行风监督。2005年孟晓东又光荣地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孟晓东的“仁术”

医好患者始终是孟晓东最引以为自豪的事。

“最大的乐趣是给人看好病。”孟大夫说这话时,眼角都流露出笑意。

一天傍晚,孟晓东正要下班休息,一个中年汉子背着面容憔悴的母亲,走了进来,83岁的老太太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右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由于老人腹部患有肿瘤,体质很弱,医院不敢开刀手术,急得这位中年汉子直掉眼泪,一个劲地恳求:“求求孟大夫救救我老妈吧,总不能让我把老妈再背家去呀!”孟晓东十分为难:推出去不管吧,于心不忍;收下治疗吧,风险太大,万一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那可就是个医疗事故,一连串的麻烦在等着你。可看到老人痛得不停地哆嗦,他还是作了决定:既然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开刀,那么中医保守治疗就是她惟一的希望了,我若再不给治,老人真可能熬不过这一关了。救人要紧,容不得想太多,于是孟晓东帮老人脱去外衣,一边指推患处,一边亲切地与老人唠起了家常,从老伴谈到儿女,唠完家庭又唠天气,唠着唠着,老人忘记了紧张和恐惧,这边孟大夫却一刻不敢放松,凭感觉将患肢牵拉到位后,瞬间予以复位,等老太太明白过来,这边已经治疗完毕了。孟晓东又特地给老人调配了化瘀止痛的中药。至此,中年汉子才长出了一口气,千恩万谢领着老母亲回了家。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孟晓东又亲自上门复诊。要不是一心一意为患者着想,谁愿意冒这个险哪!

确实,孟晓东身为医生,时时处处为患者负责。有的轻伤患者,通过手法按摩即可治愈的,他就不给开药;有的患者盲目要求多开药,孟大夫如实下方,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有的患者在别处就诊后不放心,又来到诊所要求重新处置,孟晓东检查后就如实相告:“医院对你的治疗措施完全正确,不必重新处置,省下这笔钱吧。”在孟晓东身上,处处体现了作为医生的坦荡和真诚,没有门户之见和同行相轻的狭隘。他还多次随政府工作组远赴抗洪前线疗伤治病;跟随专家医疗队,奔赴边远贫困地区无偿治疗。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由衷地说:“孟大夫这个人真实在,就像患者的自家人。”很多患者日后都成了他的朋友。

孟晓东的忧虑

以此心换彼心,是孟晓东为人、为医不可撼动的信念,然而,有时候,却不能事事遂人愿,因为人的意识形态千差万别,偶尔的不经意就能中伤他人。

“以前诊所能开到半夜,因为咱们是强者,患者是弱者,夜不闭户也不怕!现在反过来了,晚上你是开放性质的,没有人去维护你,实质上咱们变成了弱者……” 说到这儿,孟晓东叹了口气,“主要是患者观念不一样了,医患关系物质化了。以前来医院治病,是寻求帮助,怀着感激的态度来的,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完全没有情感的交流,都是少数人把医患关系破坏掉了。以前我们都是先给患者治病,开完药拿完处方后再交钱,遇到有困难的,就不要了。现在不敢了,看病的时候也看人,瞅起来不把握的就谨慎些。”

自幼父辈就告诉他,生活困难的老百姓和出家人都不要钱。助人为本,医患之间处的是感情。现在,孟晓东有点茫然了……他跟我们说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年,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来看病,说家里特别穷,付不起医药费,说着说着还难过得哭起来。穷也得治病啊!孟晓东给她免费开了一周的药,又宽慰了一通把她送出门。一周后,她没来复查,孟晓东和妻子想,是不是因为免费治疗,人家不好意思来了?于是,顺路按地址带着药送上门去。进了屋发现,原来她家相当阔绰,布置得很豪华。他看呆了,那女人也很不好意思,场面十分尴尬。“医生就是这样,对患者都很同情,他对咱好,相处融洽,我给他什么都是我自愿的。”遇到这样情况几次,心里难免有点疙疙瘩瘩的。

但无论何时,人的本质还是无法改变,任何人去看病,能用手法整复看好的,他还是坚决不让进手术室,“一码都是手术,谁受得了!”他担忧地说。让孟晓东感到忧虑的是,现在坚持中医治疗骨伤的领地越来越小了,“手法整复历史悠久,是我们祖先为后人留下的一大财富,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啊!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坚持中医治疗骨伤的名老中医所剩无几,年轻一代对手法整骨一是不感兴趣,二来也无人传带,中医骨伤领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忧患。”

孟晓东的愿望

问到孟晓东是否会让儿子继承祖业,他很坚决地点点头。

原来,孟晓东的儿子正在攻读中医学院骨伤系硕士学位。谈到儿子,孟晓东回忆说:“他是在高中以后逐渐对中医产生兴趣的。一有空就在我身边,观察我如何看病,没人时就向我请教手法、原理。本来要送他去澳大利亚学习,出国相关手续都领回来了,就等他填表了,结果他一甩胳膊说:“要去你们去,我可不去!”最近他正在导师的带领下,在中医骨伤领域里进一步修炼深造。我们心照不宣地笑了,好一个倔脾气!“老孟家”可算是在医生这个行当上扎下根了。

“现在教学界、医疗界按中医传统方式‘师徒传承’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见了。但我必须培养我的儿子继承孟氏医术医德,这不仅仅是孟氏家族的传统,更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必须由下一代来传承、发扬、光大。”

孟晓东是幸运的,经过孟氏五代人的共同努力,他有幸代表父辈获得了如此之多的殊荣,得到了孟氏有史以来的最高嘉奖和社会地位,并被百姓认可,信誉本身就是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子!孟氏的医术将绵延下去,日益壮大,硕果累累。为老字号、为骨伤科、为祖国中医学留下最光辉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