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借物品为文章增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借物品为文章增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提示】

梅,兰,竹,菊,各具特色,被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它们不仅为人们所喜欢,更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其实,只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这些大自然中的景物,都能成为我们抒发感情、寄托志向的载体,可托物言志,可借物喻人,使“物”成为人的精神、品格和意志的象征,从而让习作迈入意境丰富、含蓄深刻的境界。

【赏读一】

芦苇的赞美

佚 名

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骄杨、垂柳,曾经扣动过多少诗人和画家的心灵。用绚丽色彩给它们浓妆淡抹,用优美的诗句把它们讴歌颂扬。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常常只当作某种风景的点缀而出现在画图和诗文里。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

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鲜绿的,翠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潇洒淡雅,临风摇动,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被大风一吹便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似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在任何环境中都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掀起千重浪,喧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芦苇,是白洋淀的一大宝,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它曾经是抗日英雄儿女的天然屏障。作为野生植物,它又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来源,世世代代,养育了成千上万人。它易生易长,每年冬天全部砍光苇子,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发芽冒尖,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蓬蓬勃勃。

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作柱为梁,但在广大乡村里,却是普通房子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是什么稀奇名贵的材料,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人们编织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具;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它愿粉身碎骨,变作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张来,就连那些苇梢碎叶,也勇于投入炉灶,用生命的火焰,为人们驱寒取暖,烧火做饭,全部化为光和热……

我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沉思遐想:任何一个人必有所长,只要各尽其才,对人类就有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为人民而献身,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就应受到赞扬。我也愿是这绿色海洋中的一根小小的芦苇……(有删改)

【赏评】

为了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常常需要借助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表现,从而使文章收到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本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从芦苇的形态特征过渡到芦苇的作用和品质――平平凡凡,朴实无华,众志成城,甘为人民做贡献等。赞扬了那些平凡朴实,对人要求甚少而给予更多的人,使物与人两者相融相汇、交相生辉。

【赏读二】

落 花 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赏评】

全文主要写了“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 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的事。父亲借花生的特点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花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作者正是借用这种身边的、可以具体感知的事物,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本文绝不单纯是状“物”,而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引导我们怎样做人。文章浅显易懂且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