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足球球迷攻击心理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足球球迷攻击心理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1

摘 要 足球是一项让人为之疯狂的体育项目,近年来在球场上的球迷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并且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破坏性越来越强。本文对足球球迷攻击产生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希望对控制足球球场暴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球迷 攻击 心理 挫折

一、攻击

(一)攻击定义

长期以来,有两种行为被认为是攻击行为。第一种是敌视性攻击行为,敌视性攻击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伤害他人,他们的目的是使受害者饱受痛苦和折磨,这种攻击行为常常伴有攻击者的愤怒情绪。第二种攻击是手段性攻击行为,具有这种攻击行为的人,其伤害他人的动机明显,但伤害他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在的目的。

(二)攻击的心理学解析

1.挫折与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Dollard认为,攻击是由挫折激发的驱力,就像饥饿是由缺乏食物所引发的驱力一样。当球队不能达到球迷所期望的目标时,就会有球迷被内在动机驱使去伤害其他人。研究和常识均指出,并不是每一种攻击行为都源于挫折,如职业拳击手使人伤残,可能是为了金钱、自我防卫、自尊或其它的动机,而不是挫折。

2.从众与群体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密切相关,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数越多,则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小,个人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3.模仿

在体育领域中,既然球队能够被球迷高度认可 那么他们就会对球迷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大多数狂热的球迷模仿场上攻击行为的历史通常可以追述到童年时代,正是这种经验更加促使暴力行为的出现和发生。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制定有比赛规则,规定什么动作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属于合理行为。合理的攻击也只是发生在比赛中才有效,赛前赛后都属于非法行为。

4.本能

攻击的概念最先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集群行为最后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群体中的领导者。他认为群体中成员与领导者的关系通过的力量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是通过领导者的关爱和由于缺乏关爱而给成员造成的沮丧情绪两者之间的矛盾建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超我力量被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所取代。久而久之,个体的行为也许就像小孩一样依赖领导者,在没有超我监督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就会受本我冲动的影响,因此做出暴力的攻击。

5.中枢结构和生物化学理论

有些研究人员试图寻找特殊的生物学机制来阐述攻击。他们的重点放在中枢结构和生物化学两个主要领域。有研究指出,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凶暴的情绪反应有关。它负责对于人的情绪控制,是关键中枢。人如果接收到各种信息,再传到杏仁核这个情绪反应中枢,就会变得兴奋,情绪就像喝了烈酒一样飙升,导致人失去控制力。切除双侧杏仁核,会使凶暴情绪反应降低。另有一些研究指出生化因素影响攻击。例如,血清中酒精成份高能提高攻击。生化因素影响到人的攻击性水平的高低已引起某些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注意。

二、球场球迷攻击的预防措施

(一)对球场球迷的心理引导

随着各国学者对球场暴力事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应对也发生了理念性的变化,即由先前反应式的强硬控制,变为前瞻式的人性化引导,即更加注重对球场观众的心理引导与意识强化,引导观众进入角色,从被动变主动,以达到预防球场观众暴力事件发生的目的。

(二)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就是要提倡球迷自我管理与组织,以不断的刺激帮助年轻球迷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强化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向社会展示其和谐的球迷文化氛围,同时增加他们对球场观众暴力的反感。

(三)立法威慑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制定专门的反球场暴力的法律或者法规,对球场暴力行为做出专门规定,并要从行政法甚至刑事处罚的角度来对球场暴力行为进行严惩,具体工作应是针对球场暴力行为进行调查、提出报告以及修改和完善球场暴力立法的建议;除了承认公安部门在控制球场暴力方面的权力外,还应当承认法院对严重暴力行为的管辖权,其做出的有关控制球场暴力的判决可以警告那些涉嫌球场暴力分子,使得他们在以后从事类似行为时要预料到可能受到的处罚后果。

参考文献:

[1] 石岩.我国球场观众暴力遏制策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13-16.

[2] 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技.2001.9(3):57.

[3] 倪文治.足球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24-25.

[4] 白君龄,刘德佩.球迷骚乱的心理过程与管理对策[J].体育科学.1988.8(3):10-12.

[5] 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6]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季浏.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 李仲坤.体育运动中的攻击行为与控制[J].体育科学.2001(7):40-41.

[9] 何先友.人类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