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PC的2012谁是救世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PC的2012谁是救世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的“末日浩劫”似乎将成为过去,但pc产业所面临的严冬却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包括微软、英特尔、AMD、NVIDIA等巨头都展开了自我的救赎之旅。

玛雅人说,当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虽然这则末日预言也许会化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整个PC产业却依旧深陷在末日浩劫的恐慌中。

正所谓机会与挑战并存,唯有创新才能突破枷锁,在不景气的全球经济下绽放出奇迹之花。那么,在2012年中有谁展开了自我救赎之旅,最终是否取得了成功呢?下面,就让我们从笔记本、DIY以及手机三大领域出发,看看谁最终拯救了自我,拯救了“世界”。

PC市场:超极本+Windows 8难挽狂澜

2012年全球PC销量出现了11年来首次下滑,PC产业的黄金十年成为历史。为了“拯救”PC产业,英特尔力推极致纤薄的超极本,而微软也将触控写入Win8的基因中。在二者携手之下PC产业自我救赎之旅就此展开,而超极本就是该项计划的执行者。

乔布斯的预言渐成真

乔布斯曾大胆预言“PC已死”,当初看似荒谬的言论如今似乎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 iSuppli前不久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PC销量出现了11年来的首次下滑,而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则将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停滞创新的技术:在经过10年高速增长且将近饱和的市场背景下,PC厂商已经无法说服用户对自己的PC更新换代了。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作为曾牢牢把控整个PC产业长达几十年之久的Wintel联盟,还在眼睁睁地目睹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曾经弱小的ARM让英特尔寝食难安,iOS和Android则把微软霸占“智能手机”市场多年的Windows Mobile扫地出门,还将最新的Windows Phone挤兑到了移动市场的边缘。毫无疑问,2012年的Wintel联盟都已经站在了下行的轨道上。

PC的颓势有多严重

可能很多用户还没意识到移动互联设备对PC市场的冲击,但只需稍加观察你就知道PC的颓势有多严重了。如今,我们宁愿每年都花3000元换台新手机,也不愿让已经用了两年的笔记本“下岗”。

原因很简单,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互联设备,每年都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变化,新品诞生之际便是老产品落伍之期。而我们也愿意为更快的速度和更炫的功能而埋单,于是每代iPhone和iPad的销量都是呈递增趋势。

但PC则不同,除了游戏爱好者,即便是4000元级别的笔记本也面临着“性能过剩”的窘境,让已经拥有PC产品的用户找不到任何需要更换新机的理由。于是,品牌台式机更加没落,一体电脑也从新鲜期过渡到平稳期,而曾经迅猛发展的笔记本也变蔫儿了。

唯有创新才是出路

值得欣慰的是,Wintel联盟已经认识到裹足不前的创新步伐就是导致PC产业危机的最大内因。为了拯救PC产业,更为了拯救自己,Wintel联盟纷纷走上了“更激进”的创新之路。其中英特尔早在2011年5月31日便公布了超极本愿景,而首批超极本也于2011年10月正式上市,寄希望于这种融合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体验的产品可以抵抗来自平板电脑的冲击。

微软也没闲着,对Windows 8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Windows Phone系统的Metro动态磁贴引入到了最新的操作系统之中,并和超极本在2012年末爆发了一轮触控新品攻势。从2011年的初试啼声,到贯穿2012年的攻城掠地,以超极本为先锋的PC救赎之旅已经展开。可惜的是,超极本2012年的成绩单并不算出色。

超极本没能拯救世界

作为“杀手锏”,英特尔曾预期超极本将在2012年底占到消费类笔记本出货量的40%,但最终的数据却显示超极本出货量仅占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5%左右(2012年第二季度),与英特尔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其实,超极本在2012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但每次都因一些问题而错失了拯救世界的机会。

第一阶段:2012年3月以前

优势:极致纤薄

失手原因:定位失策、同质化问题严重

这个时期的超极本声势惊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让用户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如此纤薄的笔记本”。可惜此时的超极本定位失策,均以具备纯高端的“血统”自居,动辄8000元起的价格着实吓跑了不少潜在用户,仅能成为普通用户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着实领略到了一番“高处不胜寒”的滋味。此外,这些超极本还存在致命缺陷:同质化问题严重且性能不足。

早期超极本将极致的纤薄视为最大卖点,每增加一个USB接口或机身又薄了1mm都能成为傲视群雄的资本,也是展示品牌设计研发实力的舞台。此时的超极本基本和游戏无缘,同质化的硬件(屏幕均为11.6或13.3英寸,配备Sandy Bridge移动处理器)导致大家的产品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唯一的差别仅在于外观、厚度和接口数量。面对外表相似、性能不够玩的超高价新品,想想也知道它们仅仅是高帅富耍酷的玩意儿。

第二阶段:2012年3月~10月

优势:性能极大改进、价格逐步普及

失手原因:缺乏创新、观望Win8态度

超极本肩负着拯救PC产业的重任,总被束之高阁自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消费者对这个新鲜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各大笔记本厂商也展开了一轮差异化的竞争之路。

于是,14英寸和15.6英寸的大号超极本出现了,配备IVB处理器+额外独立显卡的游戏超极本也出炉了,低至3999元的全民超极本也诞生了,全面突破了视野、性能和价格的枷锁。差异化竞争给了用户更丰富的选择空间,也让超极本在传统笔记本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虽然超极本性能强了、价格低了,但这些只是相对的概念,和同级别传统笔记本相比依旧缺乏价格优势,而且外观形态依旧是更加纤薄的笔记本而已,难以激发用户购机的冲动。当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当时Windows 8系统即将,大家都在等待引入Windows 8和触控功能于一身的下一代超极本,所以都将银子攥在手心里而不急于出手。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至今

优势:触控、创新

失手原因:创新的同时再度提升了成本

如果说以前的超极本仅是传统笔记本的瘦身版,那借助10月底微软的Windows 8系统,超极本学会了更厉害的变形术,实现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特性融合,让用户根据不同需求随时切换到两种不同的应用和体验。

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超极本开展了新一轮的创新竞赛,练就了瑜伽、滑盖、旋转等各种体操招式,触控屏幕的加盟也极大地增添了使用乐趣,而这可能才是英特尔最初设想的超极本的真实形态。很可惜,按照数码产品的发展规律,任何新品都会存在价格虚高逐步普及的过程,现在的各种变形触控超极本也将会面临更高成本的困扰,从而影响普及化的进程。

虽然超极本在2012年并未取得预想的成功,但经历三个阶段的转变之后,超极本已经经历完从曲高和寡到逐步认可的过程且“找到了感觉”,一旦控制好新技术和成本的关系,说不定就可以拯救2013年的世界了。

Windows 8 微软自我的救赎

Windows 8是超极本的最佳搭档,同时也是微软自我救赎的希望所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兴起,iOS和Android系统已经对Windows产生了实质性的威胁,以至于微软不得不对Windows进行创新。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取消传统开始菜单引入全新Metro界面的Windows 8。

微软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用Metro界面取代开始菜单,“强迫”庞大的Windows 8系统用户去感受、习惯并接受Metro界面,从而喜欢上WP8手机和Win RT平板。虽然褒贬参半,但借助各种广告和宣传,已经在用户心中产生了Windows 8=Metro的潜意识,这就足够了。微软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改进Metro,让鼠标和键盘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虽然Windows 8也没有取得微软所预想的销量,也没能实现微软自我的救赎,但它却重新激活了周边的产业链,让近乎停滞的创新齿轮重新发动了起来。除了前面提到的变形超极本之外,一体电脑也是Windows 8系统的最大受益者。其实,触控式一体电脑并非新鲜事物,只是在Windows 7时代,触控屏幕完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几天的新鲜过后就会被鼠标所取代。而Windows 8的出现,将手指轻点屏幕的交互方式首次和鼠标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各大PC厂商也改进了一体电脑的机身结构,使其更利用手指操作。未来,笔记本、超极本、一体电脑和发烧游戏型台式机将成为PC市场新格局的组成部分。

现在超极本所执行的任务,就是凭借更性感的身材和更个性的操作形式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并为之埋单。三次转型之后的超极本已经赚足了眼球,但和英特尔希望在2012年底占到消费类笔记本出货量40%的期望值却相差甚远。摆在英特尔、微软和各大笔记本厂商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触控式Windows 8超极本的价格,千万不要因融合了平板的功能和体验后,就想当然地认为触控式超极本在价格上就要高于传统笔记本。

总之,超极本在2012年的任务失败了,并没能拯救下滑的PC市场。但是,创新的变形超极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同时也是PC产业最后的救赎。如果成功,PC产业将进入下一轮黄金时期,如果失败,PC产业的前途将更加难料。至于最终的解决如何,还待2013年分解。

支撑转型的几大技术

在超极本的三次转型过程中,总有某些新技术和功能起到了“催化剂”的效用,超极本化蛹成蝶自然少不了它们的帮忙。

Ivy Bridge来袭

关键词:22nm、HD4000、独显

“必须搭载17W超低功耗处理器”是英特尔对超极本核心硬件提出的基本要求。早期Sandy Bridge处理器仅集成HD3000核芯显卡,面对大型游戏一点脾气也没有,这也导致了第一批超极本成为了“游戏绝缘体”。还好,英特尔从4月份开始陆续推出了Ivy Bridge移动处理器,22nm领先制程工艺在降低发热功耗的同时,还集成了更高性能的HD4000核芯显卡,让超极本在集显模式下也具备了流畅运行LOL等级别3D游戏的实力,明显改善了超极本在娱乐领域的表现。好消息是,为了满足更多游戏爱好者的需求,很多超极本已经武装起GT640M级别的独立显卡,即便是大型3D游戏也能无压力运行。

混合硬盘存储模式

关键词:双硬盘、低成本

“支持2秒唤醒的高速响应能力”是超极本必备的素质,而该技术背后的核心则源于SSD固态硬盘。早期超极本之所以价格昂贵,就是采用了大容量的SSD取代了传统机械硬盘。ACER最早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利用小容量SSD+大容量HDD的混合硬盘组合方式,即实现了2秒内的唤醒能力,还大幅降低了成本。至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5000元以内的超极本都采用了混合硬盘,由此可见“变通”的重要性。

来自Windows 8的支援

关键词:触控、Metro、变形

在很多人眼中,超极本仅仅是纤薄化的笔记本,仅此而已。就在我们即将产生审美疲劳之际,Wintel联盟的另一位成员,微软终于派出了Win8援军。超极本为了迎接Metro动态磁贴界面,纷纷改用了支持触控的电容屏幕,并将传统笔记本翻合式的操作方式改成了各种变形形态,不仅更好玩也更加好看,至少可以一眼就能吸引用户的眼球。

打破金属材质“垄断”

关键词:玻璃纤维、混合材质

“厚度不能超过18mm/21mm”是超极本身材的底线,想保证如此纤薄机身的坚韧,对超极本外壳的材质、机身内部每一个元器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想一下超极本一年来的发展历程,你会看到早期问世的超极本几乎都采用了全金属或碳纤维材质的机身,昂贵的成本将更多普通用户拒之门外。为了让超极本尽快普及,英特尔也没闲着,花了大把银子和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研发出了玻璃纤维及塑料加金属冲压的混合材质,除了提供不逊于金属的坚韧之外,成本也得以大幅降低。此外,14英寸以上超极本专用的超薄光驱和屏幕转轴等零件也实现了统一标准的流水化作业,从点点滴滴开始降低超极本的成本,因此才会有3999元超极本的出现。

小提示

超极本催生超薄本

继续前面的话题,既然将大容量SSD换成混合硬盘,那取消SSD成本不就更低了吗?于是超极本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催生了超薄本的全新品类。这类产品的外观可能和超极本一般无二,只是缺少了SSD硬盘,不符合超极本的规范而已。

2012年全球PC销量出现了11年来首次下滑,PC产业的黄金十年成为历史。为了“拯救”PC产业,英特尔力推极致纤薄的超极本,而微软也将触控写入Win8的基因中。在二者携手之下PC产业自我救赎之旅就此展开,而超极本就是该项计划的执行者。

乔布斯的预言渐成真

乔布斯曾大胆预言“PC已死”,当初看似荒谬的言论如今似乎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HS iSuppli前不久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PC销量出现了11年来的首次下滑,而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则将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停滞创新的技术:在经过10年高速增长且将近饱和的市场背景下,PC厂商已经无法说服用户对自己的PC更新换代了。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作为曾牢牢把控整个PC产业长达几十年之久的Wintel联盟,还在眼睁睁地目睹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曾经弱小的ARM让英特尔寝食难安,iOS和Android则把微软霸占“智能手机”市场多年的Windows Mobile扫地出门,还将最新的Windows Phone挤兑到了移动市场的边缘。毫无疑问,2012年的Wintel联盟都已经站在了下行的轨道上。

PC的颓势有多严重

可能很多用户还没意识到移动互联设备对PC市场的冲击,但只需稍加观察你就知道PC的颓势有多严重了。如今,我们宁愿每年都花3000元换台新手机,也不愿让已经用了两年的笔记本“下岗”。

原因很简单,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互联设备,每年都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变化,新品诞生之际便是老产品落伍之期。而我们也愿意为更快的速度和更炫的功能而埋单,于是每代iPhone和iPad的销量都是呈递增趋势。

但PC则不同,除了游戏爱好者,即便是4000元级别的笔记本也面临着“性能过剩”的窘境,让已经拥有PC产品的用户找不到任何需要更换新机的理由。于是,品牌台式机更加没落,一体电脑也从新鲜期过渡到平稳期,而曾经迅猛发展的笔记本也变蔫儿了。

唯有创新才是出路

值得欣慰的是,Wintel联盟已经认识到裹足不前的创新步伐就是导致PC产业危机的最大内因。为了拯救PC产业,更为了拯救自己,Wintel联盟纷纷走上了“更激进”的创新之路。其中英特尔早在2011年5月31日便公布了超极本愿景,而首批超极本也于2011年10月正式上市,寄希望于这种融合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体验的产品可以抵抗来自平板电脑的冲击。

微软也没闲着,对Windows 8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Windows Phone系统的Metro动态磁贴引入到了最新的操作系统之中,并和超极本在2012年末爆发了一轮触控新品攻势。从2011年的初试啼声,到贯穿2012年的攻城掠地,以超极本为先锋的PC救赎之旅已经展开。可惜的是,超极本2012年的成绩单并不算出色。

超极本没能拯救世界

作为“杀手锏”,英特尔曾预期超极本将在2012年底占到消费类笔记本出货量的40%,但最终的数据却显示超极本出货量仅占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5%左右(2012年第二季度),与英特尔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其实,超极本在2012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但每次都因一些问题而错失了拯救世界的机会。

第一阶段:2012年3月以前

优势:极致纤薄

失手原因:定位失策、同质化问题严重

这个时期的超极本声势惊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让用户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如此纤薄的笔记本”。可惜此时的超极本定位失策,均以具备纯高端的“血统”自居,动辄8000元起的价格着实吓跑了不少潜在用户,仅能成为普通用户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着实领略到了一番“高处不胜寒”的滋味。此外,这些超极本还存在致命缺陷:同质化问题严重且性能不足。

早期超极本将极致的纤薄视为最大卖点,每增加一个USB接口或机身又薄了1mm都能成为傲视群雄的资本,也是展示品牌设计研发实力的舞台。此时的超极本基本和游戏无缘,同质化的硬件(屏幕均为11.6或13.3英寸,配备Sandy Bridge移动处理器)导致大家的产品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唯一的差别仅在于外观、厚度和接口数量。面对外表相似、性能不够玩的超高价新品,想想也知道它们仅仅是高帅富耍酷的玩意儿。

第二阶段:2012年3月~10月

优势:性能极大改进、价格逐步普及

失手原因:缺乏创新、观望Win8态度

超极本肩负着拯救PC产业的重任,总被束之高阁自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消费者对这个新鲜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各大笔记本厂商也展开了一轮差异化的竞争之路。

于是,14英寸和15.6英寸的大号超极本出现了,配备IVB处理器+额外独立显卡的游戏超极本也出炉了,低至3999元的全民超极本也诞生了,全面突破了视野、性能和价格的枷锁。差异化竞争给了用户更丰富的选择空间,也让超极本在传统笔记本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虽然超极本性能强了、价格低了,但这些只是相对的概念,和同级别传统笔记本相比依旧缺乏价格优势,而且外观形态依旧是更加纤薄的笔记本而已,难以激发用户购机的冲动。当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当时Windows 8系统即将,大家都在等待引入Windows 8和触控功能于一身的下一代超极本,所以都将银子攥在手心里而不急于出手。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至今

优势:触控、创新

失手原因:创新的同时再度提升了成本

如果说以前的超极本仅是传统笔记本的瘦身版,那借助10月底微软的Windows 8系统,超极本学会了更厉害的变形术,实现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特性融合,让用户根据不同需求随时切换到两种不同的应用和体验。

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超极本开展了新一轮的创新竞赛,练就了瑜伽、滑盖、旋转等各种体操招式,触控屏幕的加盟也极大地增添了使用乐趣,而这可能才是英特尔最初设想的超极本的真实形态。很可惜,按照数码产品的发展规律,任何新品都会存在价格虚高逐步普及的过程,现在的各种变形触控超极本也将会面临更高成本的困扰,从而影响普及化的进程。

虽然超极本在2012年并未取得预想的成功,但经历三个阶段的转变之后,超极本已经经历完从曲高和寡到逐步认可的过程且“找到了感觉”,一旦控制好新技术和成本的关系,说不定就可以拯救2013年的世界了。

Windows 8 微软自我的救赎

Windows 8是超极本的最佳搭档,同时也是微软自我救赎的希望所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兴起,iOS和Android系统已经对Windows产生了实质性的威胁,以至于微软不得不对Windows进行创新。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取消传统开始菜单引入全新Metro界面的Windows 8。

微软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用Metro界面取代开始菜单,“强迫”庞大的Windows 8系统用户去感受、习惯并接受Metro界面,从而喜欢上WP8手机和Win RT平板。虽然褒贬参半,但借助各种广告和宣传,已经在用户心中产生了Windows 8=Metro的潜意识,这就足够了。微软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改进Metro,让鼠标和键盘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虽然Windows 8也没有取得微软所预想的销量,也没能实现微软自我的救赎,但它却重新激活了周边的产业链,让近乎停滞的创新齿轮重新发动了起来。除了前面提到的变形超极本之外,一体电脑也是Windows 8系统的最大受益者。其实,触控式一体电脑并非新鲜事物,只是在Windows 7时代,触控屏幕完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几天的新鲜过后就会被鼠标所取代。而Windows 8的出现,将手指轻点屏幕的交互方式首次和鼠标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各大PC厂商也改进了一体电脑的机身结构,使其更利用手指操作。未来,笔记本、超极本、一体电脑和发烧游戏型台式机将成为PC市场新格局的组成部分。

现在超极本所执行的任务,就是凭借更性感的身材和更个性的操作形式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并为之埋单。三次转型之后的超极本已经赚足了眼球,但和英特尔希望在2012年底占到消费类笔记本出货量40%的期望值却相差甚远。摆在英特尔、微软和各大笔记本厂商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触控式Windows 8超极本的价格,千万不要因融合了平板的功能和体验后,就想当然地认为触控式超极本在价格上就要高于传统笔记本。

总之,超极本在2012年的任务失败了,并没能拯救下滑的PC市场。但是,创新的变形超极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同时也是PC产业最后的救赎。如果成功,PC产业将进入下一轮黄金时期,如果失败,PC产业的前途将更加难料。至于最终的解决如何,还待2013年分解。

DIY市场:“小踏步”向前

现如今就连笔记本都蔫了,那传统DIY市场的境遇相对就更为悲惨了。想抵御2012的严寒,核心配件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升级换代,而外设配件领域则通过微创新自救。在看似死水一潭般的2012年DIY市场中,能有资格担任救世主角色的产品又有哪些?

在领略“凛冬将至”的气候之后,针对DIY市场的标杆“三大件”(CPU、主板和显卡),英特尔、AMD和NVIDIA都分别推出了数款DIY领域的重头戏产品,这些产品能否拯救他们自己,甚至拯救整个DIY市场呢?

半代更新的Ivy Bridge

Ivy Bridge(IVB)是英特尔2012年主打的新一代处理器微架构,和Sandy Bridge(SNB)相比仅仅是制程和工艺更新(22nm+3D三栅极晶体管技术),核心架构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IVB也被DIY玩家冠以“半代更新”之名。此外,为了清理上一代SNB处理器的库存,IVB桌面处理器的上市进度拖拖沓沓,从四月份最终拖到第三季度才算布局完成。就算是吊足了用户的胃口,IVB在DIY领域依旧算不上大红大紫。若要深究其中道理,可以说有必然也有偶然。

短命的Ivy Bridge

首先就是IVB延续了CPU和芯片组接口同时升级的坏习惯。英特尔下一代Haswell处理器已经确定使用LGA 1150接口,这意味着用户买了不到一年的IVB处理器和7系主板在一年后将要双双退休。如果Haswell不跳票准时到来,那么IVB几乎算是最短命的处理器架构之一,这就是其不招人待见之必然。

深陷“顶盖门”漩涡

根据不少超频爱好者的反映,解锁倍频型号的IVB处理器在超频并满负载运作时的核心温度要比同样状况下的SNB处理器高出20多摄氏度,在厂方默认电压下超频情况依旧。一些超频爱好者认为这是英特尔在处理器出厂时“偷工减料”来压低成本,在原本处理器金属散热顶盖和处理器核心的空隙处使用普通导热硅脂,导热性要比原本的金属焊接方式差好几百倍。

他们通过撬开IVB首发型号之一的Core i7-3770K顶盖证实了这一点,由于普通硅脂导热效率远不如金属焊接,因此原本就已经很小的处理器核心变成了热量集中地。后来专业团队通过对处理器开盖并以不同的导热材质来进行测试,证实了英特尔原厂所使用的普通导热硅脂是造成IVB超频时温度过高的主要元凶。

英特尔也承认由于核心面积的缩小,导致在IVB和SNB的发热量相当的条件下,芯片表面的热量密度由于芯片面积减少而大增的情形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年英特尔使用90nm制程的Prescott核心之Pentium 4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由于芯片面积缩小,导致在发热量与前代芯片相同的情况下,热量密度过高而引起的处理器核心温度过高。但英特尔对于导热硅脂的问题则避而不谈,还称不会为已出厂的和后续的处理器产品作出改良。

新一代架构尽管与SNB相比CPU核心有5%至15%的性能提升,核芯显卡有25%至68%的性能提升,但桌面版处理器却备受质疑。由于超频后的温度问题,IVB至今都没有成为很多DIY用户的首选。既不能超频,又难以持久,放着新一代处理器不用反而去选择上代SNB,是今年DIY领域的一大怪现象。“顶盖门”也成了IVB不招人待见因素中的偶然部分。

B75主板火了

就算是英特尔处理器很强,但很多用户还是去选择“3A平台”,因为组建英特尔平台往往要选择相对更昂贵的主板,无形中增加了用户攒机的成本。因此,英特尔平台急需一款低价格、提供基本完整功能的亲民主板,这就是B75的全部优势。因为IVB的顶盖导致的温度问题,很多用户已经放弃了对处理器超频的打算。此时,拥有完全功能的Z77芯片组反倒成了鸡肋,而具备基本功能和接口但不支持处理器超频的B75主板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合适。

与桌面版IVB处理器尴尬的处境相比,这代全新的B75主板可谓定位清晰、性价比优势明显,一扫以往我们“英特尔平台主板贵”的印象,完完全全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再加上这代IVB的超频无力,B75主板今年算是火到了极点。

缺乏性能的打桩机

既生瑜,何生亮。英特尔从Core微架构开始全面称霸,面对这个空前绝后强大的对手,AMD似乎总是在走弯路。但是,每个消费者都在期望AMD的崛起,通过竞争让处理器走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而Piledriver(打桩机)就是AMD今年用于和英特尔抗衡的新作。

Piledriver其实就是第二代Bulldozer微架构,属于一种增强改进版,其中衍生出来的新一代Trinity APU融合了最强大的集成显卡,对比英特尔的核芯显卡,APU Trinity的图形性能完胜。可惜的是,Piledriver的CPU性能依旧令人失望,提高默认主频导致了难看的功耗表现,而单核效能不高的毛病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Bulldozer架构的AMD FX系列性能上比推土机强13%至15%,但部分项目甚至只和英特尔方面的酷睿i5-3570K持平。还好,首发FX-8350的官方售价也确实和i5处于同一水准,仅就这一代产品来看,AMD已经放弃了与对手的i7处理器抗衡。幸好Bulldozer的多线程性能表现不错,超频能力也胜过IVB,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也算是为用户作出了贡献。

NVIDIA显卡亮了

与处理器之争相比,AMD和NVIDIA之间的显卡大战扣人心弦。2012年上半年,随着AMD GCN架构的南方群岛系列与脱胎换骨的NVIDIA开普勒大军正面碰撞,显卡大战一触即发。

基于GCN架构(南方群岛)打造的AMD HD7000系列虽然抢先,虽然性能较上代产品有所提升,但与后发制人的NVIDIA Kepler(开普勒)相比就显得乏善可陈了。于是,AMD显卡遭遇了近年来最低市场份额的局面。AMD惯用的“小核心+低成本”策略被NVIDIA成功偷师,NVIDIA用更小的核心面积实现了更高性能,以往“田忌赛马”一样的显卡性价比之战也不复存在。

NVIDIA开普勒架构显卡的核心由上代Fermi的流处理器群改为SMX,具体表现为每组CUDA核心的数量大幅增加。同时开普勒架构核心支援GPU Boost动态超频技术,通过PCB内建的芯片与BIOS控制,会根据GPU的TDP与实际运作功耗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动态超频。同时这代显卡终于顺应民意,官方支持DisplayPort输出,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完美。

除了功能上的完善,开普勒成功之处还在于核心面积和性能的完美平衡。从GeForce 200开始屡被对手奚落的大尺寸核心策略被果断放弃,NVIDIA用比对手更小的核心面积实现了更高的性能,这一次NVIDIA赢得很彻底。

尽管今年是DIY行业的寒冬,用较低成本获得高性能产品的NVIDIA依旧不慌不忙,开普勒架构成功地让NVIDIA实现了自我拯救。而AMD下一代显卡如果不改头换面,恐怕麻烦不止目前这样而已。

显卡可以一年一升级,但类似显示器和机箱这种外设配件的“生命周期”则格外顽强,能3年换一次就很不错了。在DIY领域的严冬中,周边外设总是“最受伤”。但是,如果外设也能抓住用户的需求而创新转型,同样可以从死气沉沉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SSD成最大黑马

在2012年的外设市场,SSD固态硬盘绝对是一匹黑马,128GB的SSD硬盘竟然从年初1300元的价位直降至如今的600元。请看看你的周围吧,无论是笔记本还是DIY攒机,但凡装有两块硬盘的其中之一必为SSD。

有人认为固态硬盘价格跳水与早前机械硬盘价格暴涨有关。由于泰国洪灾导致HDD行业的产能大幅下降,机械硬盘的价格可以说是翻倍上涨。后来产能恢复,价格仍然无法下降到灾前水平,这给固态硬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全新25nm工艺闪存的成本优势也不容忽视。

如今固态硬盘的性能已经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过在容量上依然无法和机械硬盘相比。如果固态硬盘在确保性能的同时把容量也提升上去,再配合合理的售价,相信到时候固态硬盘就不再是高端发烧产品,而变成所有电脑用户的标配了。

靠面板拯救的显示器

如果不是有这么一款产品,那么整个2012年PC显示器行业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抛开远未普及的4K分辨率产品和21∶9比例的显示器不谈,你仔细观察诸多显示器产品无非就两种类型:一种价格和品质都很高端,而另一种效果都差不多。

如果你要问京东商城下半年最火的显示器是什么,懂行的朋友肯定会告诉你是HKC的T7000。HKC这个品牌可能有些用户有些陌生,不过T7000那27英寸身躯内使用的LM270WQ1液晶面板却是大名鼎鼎。包括我们熟悉的苹果27 Cinema Display显示器在内,众多使用此LGD面板的高端显示器售价就没有低于4000元的。

使用最高端的S-IPS面板、27英寸的16∶9屏幕,分辨率高达2560×1440,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可HKC(惠科)这个显示器品牌靠谱么?既然液晶面板系出LGD名门,同时HKC承诺了三年质保,再加上有京东商城良好的售后口碑,那么T7000尽管有山寨味道却依然极具性价比。

T7000在最初上架的时候是六月,不出两天就告售罄,不少没有第一时间买到的朋友在网上大呼郁闷。过了半个月再次陆续到货,不出一周再次售罄,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如果没有这台“山寨苹果屏”,2012年的显示器产业实在找不出亮点。与T7000拼性价比,很多2000元左右的正规品牌反倒有了“骗钱”的味道,T7000毫无疑问是今年最火爆的显示器之一。

脱胎换骨的国产机箱

航嘉经过暗夜公爵H403和暗夜公爵II两代的历练,终于在暗夜公爵III这代脱胎换骨,大放异彩。暗夜公爵III吸取了众多中端机箱的优点,不仅实现了风扇的整体控速,还在可拆卸防尘等细节部分实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支持SD卡和USB 3.0也是它的优势所在,要知道在同类型产品中同时支持这两者的产品就像大海捞针。

严格来说暗夜公爵III并不能算是2012年的产品,但是之后推出的豪华版增配随机附件、改良侧板设计、修改顶部增设外接硬盘功能,命名为暗夜公爵III豪华版的这款机箱的确在2012年初让人眼前一亮。航嘉对于旗下产品不断改良的认真态度也让用户竖起大拇指,我们无限期待暗夜公爵四代再一次的辉煌。

暗夜公爵III系列机箱所代表的意义,并非是一款中端机箱那么简单。虽然它比起很多海外经典之作来说仍显稚嫩,但暗夜公爵III之前,在中端机箱领域几乎没有一款内地产品能够与众多海外高端品牌相提并论。暗夜公爵系列现在已经成为航嘉机箱产品中毫无疑问的旗舰品牌,它不仅代表了航嘉机箱当中的旗舰水准,也是国产机箱品牌对于品质的全新诠释。

通过回顾,我们不难发现2012年整个DIY市场的成员均走在自己的创新之路上,只是英特尔半代更新的Ivy Bridge超频不佳,AMD Piledriver效能不高没能引起应有的回报。但是,B75主板和开普勒显卡,以及HKC T7000和暗夜公爵III均在如此低迷的DIY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见创新也要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只要找准创新之路,至少也可以拯救自己。

手机市场:有人欢喜有人愁

与PC市场相比,智能手机在2012年的表现可谓喜人。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光景之下,我们也不难找到实现自我突破的成功典型,同时也不乏暗自神伤的失败案例。

联发科重新拯救低端市场

当年凭一己之力造就山寨手机辉煌历史的联发科,却因决策失误搁浅于3G和智能时代。在经历巅峰谷底的高台跳水之后,终于靠MT6577实现了咸鱼翻身,在自我救赎的同时,再度掀起了双核智能手机普及风暴,拯救了国产低端手机的世界。

在2012年之前,智能手机市场的核心部件:处理器,始终把控在国际芯片制造商的手中,高通、三星、德州仪器和NVIDIA占领了整个高中低端市场。摆在消费者眼前的是非常残酷的选择:“想要高性能?那就买1500元以上的双核机器吧!预算不到1000元?不好意思,您靠边站吧”。

虽然高通和意法先后推出了低端的MSM8225和U8500双核处理器,但最终并没能掀起太大的波澜。于是,大家都将希望寄托于曾经开创“山寨手机”市场繁荣的联发科。

而联发科也不负重望,在靠 MT6573和MT6575单核处理器打开智能手机市场局面之后,终于在2012年下半年交出了迟来的作业:基于Cortex-A9架构设计的MT6577双核处理器。就性能而言MT6577并非最强,但它却继承了联发科“交钥匙模式”的精髓,提供了完整CPU+GPU+通信模块打包方案,大幅降低了手机厂商的研发门槛,手机厂商只需采购联发科芯片、屏幕和手机外壳,直接拼装就能上市。于是,无论是以联想和天语为代表的正规军还是南方众多不知名的小企业,先后都推出了不足1000元的双核Android手机,让用户以极低的开销就能享受到更为流畅的操作体验。可以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MT6577已然垄断了低价位的双核手机市场。

联发科靠MT6577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也加快了创新速度,基于28nm工艺Cortex-A7四核架构设计的MT6589也即将在12月正式,据悉MT6589的成本比MT6577还要低廉!如果不出意外,相信2013年初国产四核手机也将全面进入千元级时代。

互联网手机改写性价比

如果说联发科拯救的是千元级的低端手机市场,那2000元左右的中端手机又靠谁来救赎呢?没错,就是来自小米和360这一批互联网企业,重新诠释了性价比的定义,给中端手机贴上了高端性能的标签。

还记得2011年所有旗舰手机的价格吗?没有2999元(行货)你想都不用想。就在手机厂商美滋滋地享用高端机型所带来的利润蛋糕之际,突然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雷军靠一款小米手机重新诠释了性价比的定义,在1999元的价位上提供了3999元顶级手机的性能,同时还开创了全新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在品牌知名度上一下子就走进了一线品牌的行列。

随着小米2的,雷军更是将“期货营销”模式发挥到了极致,100秒卖出15万台的骄人数据,足以印证小米的成功。

看着小米取得了成功,周鸿祎坐不住了,联合包括阿尔卡特、海尔、夏新等知名手机品牌共同推广“360定制机”,无论是配置还是价格都以小米手机为标杆,上演了一出“小三大战”的好戏。雷军和周鸿祎在你来我往的口水战中各有胜负,而消费者也从中了解到更多手机利润背后的秘密。随后,又有更多互联网企业杀入到了手机领域,一时间大米、大可乐、小辣椒……无数款高配低价的新品争先出炉,着实让用户享受到了实惠。

小米的“期货营销”模式虽然饱受争议,但的确是一种创新的营销策略。在遭人漫骂的同时也被大范围模仿。无论是联想华为,还是纽曼夏新,在推广新品时都学会了先借助互联网炒作,再通过网上商城提前预定,最后按批发货的全新模式。说白了,就是你会发现真正高性价比的互联网手机都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而是需要抓住机会才能抢购成功。

虽然我们不喜欢小米的“期货营销”,但必须还得感谢这种模式对中端手机市场做出的贡献,让你花2000元就能买到昔日4000元手机的性能。否则,无论是联想的K860、华为荣耀2还是魅族MX2,如今可能都会以3000元作为起价发售呢。总之,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在手机市场攻城掠地,都是依靠创新的营销模式和定位思路。我们也期待2013年会有更多互联网品牌的手机崛起,让每年换一部高性能手机不再成为普通用户的负担。

三星挑起Android手机大梁

iPhone和iOS一直被誉为智能手机和手机操作系统的标杆,享受着“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最高荣誉。如今,以三星GALAXY S3为代表Android系统阵营终于战胜了苹果并告知天下:智能手机,iPhone不是唯一!

在谈Galaxy S3的成功之前,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逐渐没落的苹果。被誉为库克时代标志的iPhone 5,由于缺乏足够的创新,虽然赢得了销量却输掉了口碑,也被很多玩家誉为最不给力的iPhone。而三星就很聪明,避过iPhone的锋芒,以iPhone固守3.5英寸屏幕的诟病为契机,从Galaxy S1到Galaxy S3逐步展开大屏攻势。Android系统不够易用,那就自己开发了S Voice、S Suggest、Direct call等一系列人机交互功能,将使用体验提升了一个台阶。

于是,我们看到三星Galaxy S3取得了3000万台的全球销量。继5.3英寸的Galaxy Note成功敲开大屏手机的市场大门后,今年上市的5.5英寸Galaxy Note 2更是取得了500万台的全球销量(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代产品五个月所取得的销量),全新S-Pen触控笔也赢得了用户的口碑。

总之,三星Galaxy S3和Galaxy Note 2都是推崇差异化的设计成功案例,也从苹果手上抢到了更多智能手机市场的利润蛋糕,向世人证明高端智能机领域不再只有苹果一家。由此可见,即使面对再强大的对手,只要抓住机会展开差异化的创新之路,距离成功可能仅仅是时间问题。

Lumia920诺基亚的自我救赎

放弃塞班、全球裁员、关闭工厂、加强与微软合作、被微软摆了一道(Lumia 900等老产品无法升级WP8)……昔日王者诺基亚在2012年更是过上了如坐针毡的日子。因此,Lumia 920已然成为诺基亚自我救赎的最后希望所在。

平心而论,诺基亚Lumia系列手机的口碑还不错,但实际的销量却颇为惨淡,其中既有iOS和Android太过强大的外因,微软不提供WP7.5升级WP8的机会也是诺基亚无法回避的内因。于是,诺基亚在Lumia 920身上引入了更清晰的870万像素的摄像头、高通最新的骁龙处理器以及一切可以用上的全新技术。和三星、HTC等手机厂商不同,诺基亚已经把身家性命都压在了微软身上, 不成功便成仁。

现在评论Lumia 920成功与否还为时尚早,但诺基亚除了面对苹果和Android阵营的挑战之外,还得小心三星、HTC等品牌旗下WP8手机所引起的内乱。还好,目前全球各地Lumia 920的市场销量还算乐观,此时Lumia 920能否征服国内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是重回巅峰还是一蹶不振?就只能让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

英特尔移动之路步履维艰

今年年初的CES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英特尔宣布重回智能手机市场,并宣布和联想、中兴、摩托罗拉、Lava和Orange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并于上半年成功推出了第一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机联想K800。

联想K800上市之后由于销售不畅已经停产,对此联想内部人士不置可否。不过从联想K800最初3299元的定价和用户体验来看,这款手机在市场定位和设计上确实存在问题。“虽然K系列在联想智能手机产品线中定位高端,但K800过于厚重的设计、较短的待机时间以及过高的价格难免会对其销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英特尔前不久还联手摩托罗拉推出了搭载2GHz主频Atom Z2480处理器的MT788,但受X86单核架构的制约,其性能与同价位四核新机相比毫无优势。可见,PC领域的王者在移动领域依旧处于“小学生”的角色。摆在英特尔面前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Atom核心数量和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Atom的功耗,同时取得更多一线手机品牌的支持。生产工艺一项是英特尔的优势,我们也期待2013年Atom能借助22nm工艺获得更好的成绩吧。

智能手机市场蓬勃的背后依旧暗流涌动,昔日王者诺基亚从巅峰到沦落仅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而当年创造辉煌的联发科,也因决策失误导致多年没有建树。可见,优胜劣汰的法则从来不会改变,唯有不断创新和寻求突破才是王道。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传统PC产业受到移动互联设备冲击的大环境下,唯有创新才能拯救世界,这已经得到了更多企业的认同。但是,如何创新?如何权衡创新可能带来的成本提升?对现有格局造成冲击的隐患也需要得到重视。当年上网本也是被誉为创新之作,也被当做是拯救PC产业的新生势力。历经几年的辉煌之后,则被停滞不前的创新和惨烈的价格之争拖垮阵亡。可见,创新并不代表可以成功,但不创新则只有死路一条。纵观2012,大家都在创新,虽然真正能拯救“世界”的屈指可数,但凡是迈出创新脚步的也展示出了其过人的一面。只需继续努力,2013年的路会更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