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观察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观察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观察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得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它渗透在新课程体系的一些教育理念中,对传统的教育观察法提出了修正意见。同时,以课程改革为背景和方向来重新认识教育观察法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对其进行更有效和更富建设性的运用,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传统的教育观察法中观察者的立场与新课程所描述的教育工作者的立场的差异

在传统的教育观察法中,观察者被描述为一个外在的观察对象。这种对观察者的立场规定基于西方传统的主客思维,即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截然分开。这种规定表面上看来只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但是它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纯粹的客观性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观察者都不会完全摆脱自己种种的“先入之见”的干扰(或者说是帮助)来从事观察活动;二是观察者总以为观察的结果是客观的,而把观察仅仅局限在静态的“看”之中,而不是把观察也视为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影响观察者的活动。这两个方面已为运用传统教育观察法所造成的种种困境所证实。例如:对同一个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察结果,而许多观察结果也因为时过境迁而被束之高阁。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就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讲,新课程体系更强调其引导与参与的角色职能。换句话说,新课程更强调的是教育主题间的“单项活动”。这种新的理念需要新的方法付诸实践,而区别于旧的、静态的、复写式的观察,一种新的、动态的、参与式的观察法就毫无疑问地可以与之相合拍。这种观察法,不是以追求客观性为目的,而是以追求教育主题的成长为其目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相互分离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是在一起游戏、一起思考,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伙伴”,而“观察”就演化为师生之间具体的一次谈话、一次问答、一次协作等,即一次又一次的平凡事件。

以上所述为教育观察法所指出的一点新思路,它消解了传统的观察法的诸多要素,比如说,这种新的观察法强调的并非旧观察法所致力的目的性、客观性和计划性,而是境遇性、主体性和随机性。

二、促进教育观察法立场的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教师

相对于旧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更注重教育事业中的人的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转变上。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明显更依赖于人,尤其是教师的觉悟、道德、意志、性情、信念、才能、胸怀等主体性因素,而本文所倡导的,教育观察法的立场的转变同样是将教学的依据由过去所谓的“规律”转移到了活生生的人身上。即观察的背景并非是预定的、必然的确定状态,而是不可尽知的、充满着偶然性的发展状态,观察的目的并非是得出某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规律,而是在观察中实现主体间互动式的共同发展。所以,这种“观察”模式对于在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引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智力上的更高要求,不仅是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更高要求,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宏观的教学思想与实践的更高要求。由此出发,教师脱胎换骨成了这种转变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观察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动力,同时,也规定了观察的方向,所以教师的转变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其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观察的主要过程,也是构成观察的基本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观察的结果;再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教学流活动也是构成观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有更多的人性化因素的参与,所以,在有些条件下较正式的教学活动更为重要。而教师是以怎样的形象、姿态去和学生交流,则直接影响着观察的风格和观察的结果。

最后,教师渗透在所有学生的交互性活动之中的态度信念,是构成观察内容的最核心和最精华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造成此“观察”与旧“观察”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它赋予“观察”以更多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色。所以教师的根本就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由此出发明确自己的态度和信心。这正是潜藏在整个新课程体系中的基调和伏笔。

总之,一种区别于旧的课程体系的新课程体系掀起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深层次改革的浪潮。而对教育研究法的探讨,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折射出的全新的形态和模式是那样的振奋人心,充满希望。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衷心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我们的下一代能从新课程所诱发的一系列变革中获得一次彻底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