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逄小威和他的134位中国奥运冠军肖像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逄小威的工作室里有几个箱子,就放在铁皮楼梯的下面每个箱子都被塞满得盖不上盖子……这里面是134位奥运冠军的全部胶片资料一位冠军一个袋子,少到十几张,多到上百张,全都静静地躺在箱子里,制作这些照片用的都是全棉无酸高级相纸,可以存放百年效果不变“仅是一张照片后期的底片冲洗、电分、调图、装裱……工作室的同仁们即使全负荷作业,也要经过24个小时才能让它们成为成品但是,当这些肖像向世人展示出来的时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在逄小威的身后,他的作品挂了满满一墙……
2008年4月15日下午,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堕。淡雅的调子下,墙上挂着一张张大幅黑白肖像照,片中的每一位都各不相同,或深沉或轻快,或表情凝重或开怀大笑……从1984年我国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134位冠军在这一天算是罕见的“齐聚一堂”了。而这一次聚会的“组织者”,就是吉林美术出版社和著名摄影师逄小威。
这次《英雄》奥运冠军肖像展览开幕当天,逄小威很少见地穿了一身西装出席,作为这次影展的主角儿,这身淡蓝色的休闲西装配领带非常端庄得体,但是朋友们看到他之后都笑了,他们都说从来没见过逄小威穿得这么正式,正式的“一点都不像平时的他”。
一个52岁的摄影师,一个身背相机四处漂流的“行者”,一个热衷并且擅于用镜头记录表情的男人,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走了大半个中国,飞到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把这二十年中的中国奥运冠军全部囊括在自己的相机中,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最后一个被拍摄者,远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姜英在照片授权书上签下名字后,逄小威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在姜英的家里,我才敢拿起手机给吉林美术出版社的领导发了短信,告诉他们‘任务完成了,到此为止134位奥运冠军的拍摄全部结束’。”
拍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在逄小威联系奥运冠军王涛进行第一次拍摄之前,他不止一次听到周围的人用很善意的方式告诉他:“不求百分之百,八成就好,八成就好……”因为在外人看来,把134个奥运冠军都摄入镜头之中,绝非易事,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拍完王涛之后,逄小威甚至还没有“预定好”下一个拍摄者。“王涛是我看着从小长大的,他主动提出帮我去联系他的冠军朋友们,但是光有联系方式不行啊,人家不一定会接受你的拍摄……”。任务已经开始了,逄小威才意识到,这事太难了。
这个项目的落实,亮点就在于一个都不少,这是策划者和逄小威最看重的,这个项目的最终价值就在于“历届中国奥运冠军的集合”,缺一个和缺十个没有区别。所以在给王涛拍摄好这第一张照片之后,逄小威意识到想找到全部134位冠军不是仅靠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几经辗转后,吉林美术出版社决定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项目。随后才有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田裕硕的参与,正式开始了“寻找全部奥运冠军”的“旅行”。
“134位奥运冠军至少要有134个联系方式,而134个电话号码,一次就能拨通并且接受拍摄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电话打上10遍都没有打通的情况倒是很常见……”逄小威笑着回忆说,李婷的电话打了至少几个月,其他方式都联系不上,后来终于在一个晚上打通了。逄小威见到李婷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李婷,你可让我们找苦了……”后来才知道,李婷有两部电话。平时她只用一部,而逄小威他们有的号码恰恰是另一部放在家里的电话。见面之后她一直在道歉,说回家之后才发现有那么多个未接来电。
被拒签后的绝望
“只要有一个人没拍到,就不是‘百分之百’。”吉美社的领导和逄小威给自己设定了两年时间为限,并不急躁也不拖沓,一年多过去之后,至少没有遇到“不可抗拒”的困难,直到在美国大使馆被拒签。“那几天连续加班熬夜后接到电话,让我马上去美国大使馆办签证,结果我没搞清楚就进去了,之前旅行社的负责人说,一定要实话实说,绝对不能说谎。”逄小威记住之后就迈进了门。同行的三个人一起面对签证官后,因为逄小威的“实话实说”导致大家口径没统一,签证官很奇怪一份申请材料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结果当然被拒签。“我这叫一个郁闷啊……要是拿不到签证,美国就得有至少5个人拍不到,而那时我们这个项目都已经拍了110多人了。”这次被拒签,让逄小威觉得“不可能”的苗头出现了。
一般来讲,被拒签后,三个月内不能再申请,可是眼看就进入奥运年了,逄小威只能又去沟通又去找人,好不容易又得到了一次签证机会,这一次逄小威不敢再迷糊,由于这次做了充分准备,很简单地就通过了。
在所有的被邀请者当中,最让逄小威费尽周折几近体会到“绝望”的有两个人,一位是远在欧洲定居多年,1984年女排奥运冠军杨锡兰,这一点是逄小威早有准备的,“她已经习惯了不被打扰的生活,而且为人一直很低调,中央电视台想给她录节目,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她改变主意拒绝出镜,这点我很清楚,而且很理解。”逄小威说。本想去欧洲拍摄杨锡兰之后,再前往澳洲拍摄同是女排队员姜英,可跟姜英联系时,她在电话里说:想完成百分之百太难了,杨锡兰你们还没有拍到呢。
为了杨锡兰的拍摄,吉林美术出版社前后组织逄小威带小组两次去了欧洲。第一次拍到了其他几个人之后,只有杨锡兰没有拍成,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联系和等待,一直到拍完了132人之后,逄小威告诉杨锡兰,“《英雄》的拍摄,就差您和姜英了。”应该是这种执着的精神最终打动了杨锡兰,这位已经习惯清净生活的奥运冠军最终接受了邀请,在一个暖暖的午后拍摄了这张珍贵的照片。134位奥运冠军,终于全部拍到,这一天,是2008年3月15日,地点是澳大利亚的阿得莱德,被摄人物是姜英。
和王义夫四次擦肩而过
另外一位让逄小威“受尽折磨”的,就是奥运会六朝元老王义夫。“前后联系了有半年之多,拍的时候不到五分钟。”说到这里的时候逄小威一直在笑,因为他这辈子都没有如此深刻地体会着“次次擦肩而过”的感觉。
第一次跑到广州,约见当时在广州进行训练的国家射击队,“贾占波,朱启南,陶璐娜、李对红、杜丽都在,王义夫说:大家拍不拍让他们自己决定,我就不拍了。”逄小威利用中午饭的时间拍了其他人,那一次是跟王义夫的第一次接触。之后至少有四次见面却都没有拍成。“其中有一次是在空中错过的,我飞去广州的路上,王教练飞回北京……还有一次在活动现场拍其他人,机器都架好了,眼瞅着他从我镜头前面走过去……当时真想拦住他来拍,可那样会有些莽撞,还是控制住了。
过了三四天后,王义夫回到了广州,但是逄小威得到的答复依旧是“实在没
有时间”。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逄小威接到了家里电话,得知八十岁的母亲住院了,逄小威真的等不了了,就给王义夫发了一条短信,这条短信一直留在他的手机里:“王老师您好,我是逄小威,我到射击场了,特别希望今天能为您拍摄,我妈妈病了昨天住院了(80多岁了),假如今天可以为您拍摄,我今晚可赶回北京,如果今天您没时间,明天也行(10分钟就可以)谢谢王老师。”很快逄小威接到了王义夫的电话,这可是半年来王义夫头一次主动打来的电话:“你现在就过来吧”。逄小威提着设备就往射击场跑,架机器,找角度,只用了几分钟就拍完了。分别时王义夫握着逄小威的手说:“问老母亲好。”当时逄小威觉得自己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即便一直以来被拒绝,他也并没有觉得王义夫是个很难接近或者摆架子的人,此时此刻更是感动。“我这辈子拍摄过上千位名人,什么样性格的人都见过,可我始终都觉得王义夫是个很亲切的人。”
《英雄》只给50分,还没及格
很多时候逄小威都是急匆匆来,急匆匆拍,这让他觉得片子拍摄的过程太急促,太不从容,因为很多人都有事情,比如李宁、邓亚萍、郎平拍摄不到一分钟,站起身就得去开会……逄小威对此很理解,而这两年来拍摄《英雄》的过程,让他觉得所谓的“难处”,并非仅是找到这134位冠军。
而这次的《英雄》则难在,怎么把一个根本不了解的人拍好。逄小威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一直很坦诚的说,自己对体育一点都不了解,而这种不了解就直接导致在拍摄时很难确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有不少被摄者约访的时间非常短,拍摄时间只有不到五分钟……要完成一张好的作品太难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逄小威只给自己的《英雄》打了50分。“还没及格,确实是个遗憾。”不过这也让所有看过他作品的人感觉到,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逄小威对作品的高要求和敬业精神是可以拿满分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英雄》的画册马上就要由策划方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很快就会与广大读者见面,出版者和逄小威都希望大家看到的是英雄,感受到的是鼓舞,《英雄》的拍摄让逄小威的很多工作停滞了两年,而作为一个背着相机的行者,是不可能很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现在他已经又开始了为纪念中国电视诞辰50周年而为金话筒奖获得者100多位著名的主持人拍摄。逄小威说,这两年之内似乎一下子多了134位朋友出来,而且个个都是国家英雄,这让他感到很荣幸。他期待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到时候他一定会背着相机出现在赛场,“要多了解,多跑路,然后把新的奥运冠军,加入到《英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