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过度关注和干涉会让“青春”更烦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过度关注和干涉会让“青春”更烦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注和干涉往往打着“爱”的旗号,那不是爱,是控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对夫妇大老远从河南过来找我。妻子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获得过很多荣誉,丈夫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俩结婚时年龄比较大,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就抱养了一个男孩。

两个人都很本份,也很传统,甚至传统得有些刻板,但是对抱养的儿子非常疼爱。孩子小时候,经常生病,只要住院,两个人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双双陪伴在医院,令同病房的家长们唏嘘不已。

像很多家长一样,他们对儿子也是寄予了厚望。对孩子的教育,做教师的母亲更是格外上心,她对儿子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关注,要求很高,用母亲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经常拿着班里最好的学生比照我的儿子,要求儿子像A一样学习好,像B一样开朗,像C一样关心集体,像D一样有眼色……”只是儿子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让她感到满意。

孩子性格内向,小时候对父母挺顺从,让他怎样就怎样,从来不会顶嘴,也不会为自己提任何要求。哪怕曾经只是很想在周末让父母带自己去爬爬山,也从来没有说出口,因为他觉得没有资格提自己的要求。尽管一家人去爬山的场景多次出现在自己的梦里,这样的梦会让他高兴好几天。由于孩子从来不违抗父母的旨意,虽然他的表现不如人意,一家人也算和睦,这让他们曾经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自从抱养了这个孩子,夫妻俩就有一个心病。那个孩子是个非婚生子,他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亲生父母肯定是作风不检点的人,因此很害怕会将这样的不检点遗传给他们抱养的这个孩子。

有了这份担心,便会格外警惕和防范,慢慢地,他们发现儿子好像真的对男女之事很感兴趣,在幼儿园时,他就说要和一个小女孩结婚,这真把他们吓得不轻。

其实,因为有这份担心,他们从小就很注意隔离孩子,从不让他看电视里男女亲热的镜头。有时来不及隔离,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了,他们也会赶紧捂住孩子的眼睛,大呼小叫地告诉儿子:这是流氓行为,不能看!谁能想到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儿子似乎更关注这些事了。虽然是个男孩子,他却从来不喜欢看战争片、武打片,只喜欢看言情片,只要电视里演,他就目不转睛地看。走在街上,看到男男女女拉拉扯扯,走出很远了他还在回头看……为这,父亲还曾经打过他。

在父母万般的担忧中,孩子上了中学。进入青春期的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父母说什么他都不愿听,对他越限制,他越叛逆,甚至表示不想上学了,再逼,他就离家出走。有一天,父亲偷偷进入了他的QQ空间,发现他和一个校外的女孩儿谈起了恋爱,那个女孩好像还为他流过一次产!

多少年来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对此,母亲的“教训”是:对孩子要求不够严格,看管得不紧,让他有空子可钻。而父亲则吃起了后悔药:早就担心这孩子作风不检点,果真如此!当初就不该收养这个孩子!

心理专家对这个案例,则有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首先,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是不严格,而是太高了。做教师的母亲要求孩子各方面都要比她班里的优秀生还要优秀,她只爱她心目中那个样样超群的并不存在的孩子,对现实中的这个孩子其实是不接纳的,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还会让孩子在父母过高的标准下,经常体会到挫败、无力和绝望的感觉。而孩子天生是要讨父母喜欢的,他自己会衡量是不是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因为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够格,他便不敢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年龄小的时候,孩子还可以忍受这些不好的感觉,到了青春期,孩子需要完成对自己的自我认同,他过去强忍的痛苦会变得难以忍受,他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处理问题,便有了很多在父母看来反常的行为。

再者,他们对孩子先入为主的判断,让担心的事情果真发生了。

因为非婚生的,就判定其亲生父母“作风不检点”,已经是武断,再据此认为会遗传给孩子,就更是不着边际了。然而,正是这样的预设,构建出了这样的事实,正应了心理学上“自我实现”的原理。

因为担心,便格外警惕和关注,一个人心里关注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并且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想当然的过度解读。本来,小孩子在幼儿园时,有一搭无一搭地说说结婚之类的事儿,很正常,那是正常的心理发展的婚姻敏感期。他们却以此验证为孩子“作风不检点”;本来孩子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他们却过分地屏蔽信息,还大呼小叫,只会唤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他们过分的紧盯和不接纳,让亲子关系变得很糟,而糟糕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把孩子往外推的力量。结果,最不想看到的事却发生了。这个年纪的男孩女孩相互感兴趣,是很自然的,但如果和某一位异性深刻地陷入一种成人关系,首先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这样的孩子未必对性像大人想像得那么感兴趣,他们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被接纳的、温暖的感觉。

此时,如果父母能调整心态,放下对孩子过高的要求,从心里相信、原谅并接纳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分享内心的感受和愿望,逐步修复损伤的亲子关系,就会把孩子往回拉。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有可能成为你希望的样子,“自我实现”的原理在这里也是一样管用的。而如果继续选择不信任孩子,继续严控、紧盯甚至打骂,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人都会犯错,但也会反省并改正错误,大人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会成长,大人也要成长。

小编唠叨: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对家里青春期的孩子太过关注?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