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概念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概念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概念教学也要以探究为核心。

概念教学也要注重探究性?我先谈谈我的两次概念课堂教学吧!

(一) 一九九九年,我有幸代表卜弋片参加了武进市第二届自然优秀课评比活动。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市级的评优活动,我执教了人教版自然十二册《滑轮》一课。课前,我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的设计、课堂的安排等都作了精心的准备,然而,过程却出乎我的意料:

课堂的开始,我从升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可知道,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去的吗?

生:绳子拉上去的。(师鼓励,笑着质疑:爬到旗杆顶上拉吗?生大笑。)

生:上面有一个轮子。

师:旗杆顶上有个轮子(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个),这个轮子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这个轮子就叫做滑轮。(板书:滑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滑轮,请同学们翻开书,齐读“……就叫滑轮”。

看似顺畅的开头,让我舒了一口气,但接下来的滑轮的作用实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实验时,学生竟然将实验用的绳子放在轮子与轴之间的缝隙里,这可是我从没碰到、也没想到的意外。接下来的课我完全失去了控制,结果可想而知。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紧张?……都不合理的解释,我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只怪自己经验不够,课堂驾驭能力不强。

(二)今年,我继续担任《科学》实验教材的试验教学,二年多的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实践,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又一次执教到了《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旗杆上的简单机械》一课。又是滑轮,会不会又和上次一样,我既担心,却又很兴奋。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答案。我兴奋地尝试着:

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可知道,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去的吗?

生:绳子拉上去的。(师鼓励,笑着质疑:爬到旗杆顶上拉吗?生大笑。)

生:上面有一个轮子。

师:有个轮子,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兴奋)

生:我升旗的时候看到的。(自豪)

……

师:你们真是个有心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这样的轮子,请大家把它从实验盘中拿出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玩一玩,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说说,这是个怎样的轮子,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兴奋地汇报着,交流着,而后,在进行滑轮作用的实验时,我让学生说说实验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是那样的踊跃,“意外”再也没有出现。

多么相似的开头呀!结果为何却又天壤之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今天为何如此容易的解决了,兴奋之余,我反思着,比较着,就差那么一点,我发现了,“意外”的出现,那就是观念。第二次执教《滑轮》,我注重了学生主动的观察,探究性地去玩一玩,试一试,学生在观察、尝试中主动地感受到了滑轮的组成,理解了各部分的作用,是学生真正理解、内化的知识。

原来,都是观念惹的祸。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探究,也许这正是新旧课程,尤其是新旧课程概念教学的最大区别吧!概念教学不也要符合“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吗?

二、概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中,摩擦力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一难点,因为学生对摩擦力似乎知道,但到底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却不容易说清楚。为了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我先采用拉人游戏导入概念,请一位同学分别拉两位体重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自然导入概念:摩擦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呢?接着,我让学生两只手靠在一起,相互搓动,让学生体会到这就叫摩擦。然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摩擦,我又故意把两手分开搓动,让学生理解摩擦必须两个物体靠在一起,并且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接着我又让学生将手放在桌上慢慢朝前后摩擦,让学生说说手上的感觉: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我再让学生用图例法画出来,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概念。通过这一教学,学生在手与手,手与桌的摩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感受到了摩擦力的方向、大小,从而真切地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

三、要充分考虑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组织概念教学。

1、从客观实际中发现问题,诱发儿童认识自然事物的兴趣。

客观实际是形成概念的源泉。兴趣是参与认识事物活动的动因。在形成概念的教学中,首先要把儿童引向自然事物,同时还要诱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引导儿童从自然事物中发现问题。

2、从观察或阅读中引导儿童搜集事实材料,为认识自然事物做准备。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儿童在观察时,往往具有目的性、精确性和坚持性较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使其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和怎样观察。

3、从感性材料中引导儿童分析、综合和比较,初步认识自然事物的属性。

儿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不论是低年级对个别或简单事物的分析综合,还是中高年级对一类事物或复杂事物的分析综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由直观形象——形象抽象——本质抽象,因此,在引导儿童分析和综合时,应当适应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

4、从反复观察中引导儿童抽象、概括或归纳,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

在引导儿童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知识、经验不足,观察精确性、坚持性较差,表达不够完整的特点,让儿童反复多次地进行观察,完整准确地表达。这样,不仅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使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5、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儿童将概念具体化,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在引导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思维得到发展,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在科学课本中,概念形成以后,一般都设计有具体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验证,巩固和加深概念;另一类是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加宽加深理解。

总之,遵循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思维过程的规律展开教学,注重概念教学的探究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科学教学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