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心设计家庭作业,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心设计家庭作业,拓宽语文教学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以来,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与研究越来越主动。当前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教师的主动思考越来越清晰:教师作业布置随意,学生作业完成态度消极、效果较差,甚至有教师提出“语文家庭作业无能”的观点。我发现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教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较之课堂教学而言要零散、混乱得多。事实是,语文家庭作业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教师依然在困惑中随意各自为阵地布置作业,学生依然在极其不情愿的状态下消极地完成作业,依然有部分学生因为反感而拒绝做语文家庭作业。

通过研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深究语文新课标精神,我认为:语文家庭作业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更不是语文课堂的附属或补充。如果将校内语文课堂教学比作语文教学的一只脚,那么语文家庭作业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只脚,一只可以拓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走出语文大课堂之路的脚。

(一)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家庭作业模式。尽管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师们的家庭作业观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更新,但教师们的脑海深处传统的家庭作业模式依然十分顽固,它们总是在潜意识中,并且理所当然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比如说教师们的家庭作业内容已经不再完全是复习预习,机械地重复抄写作业也少了很多,他们也会布置学生课后读文学作品,也会有在节假日布置学生去关注民俗之类的作业,等等。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常见的模式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手边的练习资料习惯性地布置一些预习、复习作业,而文学作品阅读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有交代无检查的口头提示,倒是课本上的名著导读,因为考试要考的缘故教师们会讲得很仔细,至于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完整地读过这些名著绝大多数老师并不在意;而那些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自由的作业只是偶尔才会有一次,并且布置得相当随意、可有可无。为了真实地了解情况,我做过一次调查,分别搜集了在本市市区、县城和乡镇的三所初中的同一个年级两个星期内的语文家庭作业。结论是:三所学校的语文作业无一例外的是以预习和复习为主要内容。不同的是市区的初中作业形式和内容相对灵活些:县城和乡镇初中的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不大,多是集中在课后习题和《补充习题》上,此外就是记忆相关字词、需要背诵的课文内容,每周还有一次摘抄和练笔;市区作业要灵活些,预习作业中除了完成习题外会有搜集资料的内容,复习作业中有写读后感或相关主题练笔的内容,但这改变不了紧密地围绕课内容布置作业这一事实。这个结果证明我的反思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研究界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研究也很不理想。这一点,如果我们将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整理一下就可以看出来。让我们看看这些论文的题目就很清楚了:《中学语文研究形式的研究》《趣味家庭作业》《星期作业创立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语文模块式教学与练习研究》等。再看看一些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到家庭作业的设计中”,实施“星期作业”,实施“主题性作业”,实施“自主开放性家庭作业”,实施“实践探索型家庭作业”,等等。总结一下就是:之前关于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和尝试几乎都是集中在对作业模式的改变上,是在将家庭作业定位在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语文家庭作业的评价标准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简单地说家庭作业依然是附属课堂教学存在的。

(二)当前关于语文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令人困惑。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开篇语中的一句话,也是对语文学科最恰切的解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随着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越来越理性、科学,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封闭单一、高耗低能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在反思与重建当中语文大课堂理念被提到了一定高度。学习理论很简单,“大课堂”这个名词重复起来也相当容易,但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谈何容易。搜罗一下关于“语文大课堂的”研究论文,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现在大家热热闹闹讨论的所谓“大课堂”其实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替身而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打着大课堂的旗子,实际却是为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服务。搜集资料、拓展阅读、小组合作,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这个过程确实对开发课程资源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与“大语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二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定义为大课堂,这种认识相当普遍。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的准备过程一定程度似乎有了语文大课堂的影子,但必须正视的是它不过是以四十五分钟综合性学习课的结束为终点,如果将它定义为语文大课堂未免太狭隘了,无异于以一棵树来代替整个森林。三是关于语文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泛化、盲目化。空谈语文应该与生活融为一体,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跟学生强调要注重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却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也没有相关的评价设计。虽然语文大课堂是在“大语文”的理念下诞生的,但它是有别于“大语文”,因为课堂上教师是主导,那种放羊式的提醒绝对不是大课堂的本质。

(三)语文家庭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部分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实现语文大课堂的责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语文课程目标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果单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必须是在课堂之外逐步完成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不仅有责任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语文课堂学习,而且有责任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家庭作业义不容辞地应该充当起这一角色,因为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家庭作业的特征决定了它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更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果仅将它变成课堂的附庸和补充,变成预习和复习的工具,那么无论师生怎么努力都注定语文家庭作业不可能有较高的效率。在“大语文”的理念下,正确的大语文课堂观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来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让语文课堂走出四十五分钟的局限,走入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更大的语文课堂。这与科学的语文家庭作业观是不谋而合的,要想实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性、有目的有体系的语文大课堂而不是放羊式地点到为止,除了家庭作业外还有什么其他可走的途径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家庭作业和语文大课堂琴瑟和鸣奏出更优美的语文教学乐章呢?我对此有一些想法。

(一)适当运用语文教材体系中已有的设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通观初中全六册语文课本,发现教材的编撰者已经在编写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语文大课堂的观念,例如六册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性学习,且不管在教师的教学中实践的程度如何,这一内容的设计毫无疑问是要求语文教师有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的意识。尽管在前文中我将它与语文大课堂的关系表述为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不能以树木取代森林,但没有树木就无以成林;再如,每册教材都有名著导读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引领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文学作品;还有,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的附录设计的是书法作品欣赏,九年级教材的附录设计的是文学样式相关知识介绍,教材附录设计也体现了语文大课堂观念,从文学艺术相互渗透的层面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利用生活中可能的课程资源提高审美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该为语文大课堂备课。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不能是随意的,语文大课堂的实施也不能盲目。第一方面,备课的内容应该包括大课堂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反馈。大课堂的目标可以根据课堂单位分为几级。传统的语文课堂一般是以四十五分钟为单位,大课堂应该有相对开阔的空间,我设想可以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将大课堂的目标分为中长期目标,如: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当然设计这些目标要以终生语文学习目标为前提。武汉市新河街学校的“星期作业”课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征。第二方面是对作业内容的设计,作业内容应该是既能丰富、自由又有一定的目的性。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太丰富了,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大课堂,必须对作业内容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同时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兴趣,作业内容还应该有一定自由的空间。之前的研究中提出的“主题作业”值得借鉴。教师视野要开阔,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尽可能丰富设计的形式。第三方面是对作业形式的设计。形式首先要自由,这个自由不仅是指作业形式要活泼自由,也指学生有自由选择的可能,否则必然会抑制部分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自能作业”“作业超市”的尝试还是有价值的。此外,作业形式还应该能提供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只能通过检查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简而言之,教师所能接触的只是结果,对作业的过程无能为力。但是将家庭作业与语文大课堂结合,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参与作业过程发挥主导作用。美国的“交互式家庭作业形式”(TIPS)给了我解决这一问题的启示,即让教师和家长同时参与学生的家庭作业过程。它包括以书信的形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作业任务、给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以清晰的指导、明确作业要达成的相关目标、邀请家长给学生作业过程及作业目标达成情况以简单的评价、教师根据家长的作业反馈信息来设计下一次的作业任务。作业评价反馈体系的设计是最后一步,也是必不可少并且有相当难度的一步,语文大课堂下的家庭作业能否顺利并且有效地实施,评价反馈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下的作业评价反馈必须摆脱传统的对错、优劣的标准,也要改变教师是唯一的终极评价者的模式,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评价对象面前去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比如鼓励学生班级、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抓住一切可能的文艺表演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相关竞赛,鼓励学生想各种可能的媒体推荐自己的作品,在可能的情况下阶段性地组织班级语文活动,等等。

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时,还必须考虑到几点:一是语文课程特征。在鼓励形式自由的前提下,必须防止将语文作业变成文娱作业。二是学生的学龄特征。教师切不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家长的心理特征。家长仅仅是家庭作业的一个参与者,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辅助者。教师的设计既要体现家长的参与性,又要兼顾家长的参与乐趣,不可过多地对家长做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