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社会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社会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2008年10月份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企业因企业倒闭、停产、减产、降薪和减员而导致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返乡的农民工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返乡后产生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再就业过程中也面临来自政府和自身方面的诸多困境,多层面、多渠道地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的应有之责。

【关键词】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返乡农民工数量明显增加,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好农民工的创业就业,实现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发展目标,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据统计,我国外出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江西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2008年跨省向上海、江浙、广东、福建等省外地转移就业558万人。[1]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春节前江西省返乡农民工达到330.9万人。[2]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失去了经济来源,极大影响了各自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此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返乡就业,也加重当地就业形势。鹰潭市就业局局长陈鑫英早在2008年11月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就曾不无担心地提到:未来农民工一旦大规模返乡,势必加剧省内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3]目前,这句话已经得到现实印证。另外,随着返乡农民工在家“赋闲”时间的增长,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欲求,以及要求民主、民生、民权、劳动保障的意识将更加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长期积累在心中的因农村社会保障、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以及债权债务等新旧矛盾在时间和空间上压缩在一起,并由此可能引发新的群众集体上诉上访事件。返乡农民工中有大量年轻人,这群人常常已经忽略了自己农村人的身份,不愿回到土地上就业。当他们在“返乡潮”中被迫回到农村后,会因城乡生活的反差导致心态失衡,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农村的公共娱乐设施不足,许多人“赋闲”在家的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的渠道受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影响,只能将赌博、喝酒作为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时间一长难免会滋生一些事端,威胁到公共安全。部分返乡农民工可能在失去原有的经济来源后,会因生活贫困等原因铤而走险,做出危害社会安定的极端行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是如果政府能沟通过多渠道的引导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返乡回来的农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并且还能创造财富。”[4]本文通过在江西外出流动人口较多的赣州、上饶、鹰潭、新余、九江、南昌、宜春等地进行调查的基础,对返乡农民工群体特征及再就业政策措施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一、返乡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一)社会特征

从总体来看,返乡农民工具有以下社会特征:年龄方面,返乡农民工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占比超过85%;文化水平方面,在返乡的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是返乡的主要组成部分;自身素质方面,大多数返乡农民工自身条件差,文化程度低,总体素质也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职业分布方面,大多数从事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批发等行业,从业比例最高的两个行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地域分布方面,从东部和南部地区返回的农民工较多,主要涉及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

(二)社会心理

总体来看,返乡的农民工大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主要表现在心理受挫,情绪低落,信心明显不足,生活焦虑等。大多数的返乡农民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农村的生活观念,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现在回到农村,反而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当中依靠自己技能生存着,有的农民工甚至已经是工厂的管理人员了,但是回到农村意味着他们就和周围的人没有差别了,他们得像其他的农民一样干农活,为生计奔波。这两种环境的差距导致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在农村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或者地位显现不出来,这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产生失落感。很多农民工在外就业多年,当他们返回家乡时,会面对着种种困难。比如与父母、配偶、子女之间可能会有很多矛盾。还有些农民工因为是举家迁出,当他们回来时,他们在城市中长大的子女回到农村会表现更多的不适应,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可能会更加激烈。

(三)群体分层

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愿望的不同,返乡农民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回乡观望型。以30岁以下年青人居多,他们在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较高,由于长期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一来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再者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短,甚至完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回到农村后难以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在等待时期以便再次进城寻找新的工作。二是回乡就业型。这一部分主要有两类群体:一类主要以以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体力劳动者为主,不能适应职场的激烈竞争而想回乡寻找相对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另一类主要是一些年龄较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他们回到家乡后后很快就在当地重新找到工作。三是回乡创业型。这一部分人的主要特点是学历较高、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者,他们回乡后努力自己创业。四是回乡务农型。主要以年龄偏大、身体欠佳或家庭需要者为主,在当前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吸引下,乘势回乡,从事务农。

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困境

(一)政府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

很多地方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忽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待就业创业问题不认真调查研究,敷衍了事。特别是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认识不足,未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一是没有把服务农民工回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小打小闹”,缴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

2、信息传递不畅

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的再就业工作,所以,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帮扶政策。但是,这些帮扶政策大多没有有效地传递到返乡农民工群体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这些政策大多属于公文性质、政策性强、可操作性弱,大多数的返乡农民工无法真正理解。二是很多帮扶政策仅仅停留在文件柜中、领导的办公桌上,最多也只是在一些政府相关的会议、媒体上公布了事,大多数返乡的农民工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这些信息,所以,致使政府的很多对返乡农民工的帮扶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文件上、领导的讲话上、媒体的对上宣传上。

3、行政效率低下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识某个政府部门的事情,需要诸多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由于,目前各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所以,经常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并不清楚各部门的业务职责分配,最后东奔西跑,劳命伤财,无形中提高了农民工就业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来说,往往为了批文,在多个部门四处奔波、大大降低自己的创业热情,也因此失去了对家乡政府的信任。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努力营造适合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管、卡、压”的做法仍普遍存在。

4、配套措施缺乏

国家虽然已经对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再就业问题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政策,但是具体的宏观决策并未制定,直接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开展。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综合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像做好农民外出就业一样做好他们的返乡再就业工作。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只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尽量考虑这个问题。因而,各级地方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很少,缺乏有力支持。实际上,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行为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尽管各部门开展了一些扶持工作,但配套服务严重滞后,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合力。二是政策上不公平。对引进的外商大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农民回乡创业得不到同等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三是扶持政策滞后。据了解,回乡创业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得到的支持只是属于本地的“土政策”,没有中央和省里的政策依据。由于国家缺少对回乡创业的明确政策,使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难以操作。

(二)农民工方面

1、自身因素影响

由于农民工大多学历较低,文明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教育严重不足,所以,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在寻找新的出路,不断地改变产业结构,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方面是存在大量无法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这些满意的员工主要是受过严格职业技能训练的农民工。农民工工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是制约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2、就业意识滞后

由于农民工自身条件的制约和乡村传统乡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就业意识方面严重滞后于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依靠地缘和血缘关系。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外出就业时都倾向于依靠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介绍,这主要是完全基于传统的乡村社会对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特殊信任。加上现行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一些黑中介趁机骗取钱财,导致他们对于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并不热心,而更加倾向于地缘和血缘关系来寻找工作。二是轻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农民工轻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费时费钱的事情,不如直接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在经费保障、教学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感觉没有作用,流于形式。

3、市场意识不强

在返乡农民工中虽然存在一批具有一定资金、经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稳定”思想的影响,大多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打工挣钱,普遍缺乏冒险的精神,市场意识不强,不愿冒险去自己创业。尽管国家出台很多的优惠的创业条件,但是对于思维定势的农民工仍然是无动于衷。当让,也有一些农民工由于对市场认识不深、困难估计不足,出现了创业失败,血本无归的现象,更加使一些本来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农民工望而却步,继续自己的打工生涯。

(三)企业方面

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国内的经济不是太景气。国内大多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有的出于半停产状态,有的因此倒闭。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普遍降低。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员情况。即使大量的沿海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后,也很难再本地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为本地的企业也与沿海地区的企业面临相同的困境。

2、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在经历金融危机的阵痛之后,国内很多的企业纷纷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在农民工的需求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在质量方面有所提升。特别是对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的需求量增大。所以,这些因素的变化,也导致农民工就业难度的增大。由于,大量的农民工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因而,面对部分企业的需求,也显得无能为力。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3、家族血缘关系影响

由于中国目前的企业,能够大量吸收农民工的都是民营企业。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其中以中小家族企业为主。所以,大量的员工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吸收外来农民工的数量极其有限。内地的大多民营企业也同样如此,所以,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后,在企业就业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是内地的企业数量较少,二是企业的用工数量也十分有限,三是有限的用工数量也大多局限于血缘关系为主。

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

就业时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器。返乡农民工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失去工作,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收入骤减和生活水平下降。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加大政策和用工信息宣传力度,让返乡农民工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二是建立相应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机构,避免多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工作相率。三是多方联动,形成回流农民工再就业服务机制。省、市、县都成立了回流农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党委、政府负责,各级相关部门参加,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机制,并制定积极政策措施,促进回流农民工再就业。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使政府、企业、回流农民工、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多方互动。

(二)做好调查和分类培训工作

做好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数量、年龄,家庭情况、性别状况、原工作状况、特长、就业(创业)想法和要求、培训需求等。二是对当地的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劳动力需求情况、农业生产特点等情况进行调查。三是对当地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四是对当前全国各地最新的用工信息情况进行调查。只有搞清楚这些情况,对返乡农民工的帮扶工作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出台的政策措施才能有的放矢。然后结合返乡农民工群体中的四种类型:回乡观望型、回乡就业型、回乡创业型、回乡务农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使他们人人感到有事做、能做事、做成事。特别是在培训内容和形式方面,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农民工的需求,不仅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训,而且要增加一些对国家经济形式的认识、就业(创业)心理、技巧、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做好多渠道再就业引导工作

1、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引导劳务输出一批

各级政府要把稳定农民务工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特别是劳动就业部门的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了解外地企业用工需求,并及时地向农民就业信息指南。要采取组织小分队上门联系、召开劳务输出座谈会、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以及邀请在外创业人员返乡恳亲会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寻找劳务输出市场,多渠道推动农民工外出就业。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民工的情况,与劳务输入大省的各级政府建立协作关系,收集相关劳务信息,通过当地媒体,指导农民外出就业,增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5]二是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自身能力,胜任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

2、扩大招商引资,促使工业园区就业一批

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也是解决农民务工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数量较多、产业类型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优势,通过加快发展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鼓励工业园区通过扩大规模、扩大生产等形式,充分挖掘潜力招收农民工就业。各级劳动部门与市(县、区)工业园区要密切配合,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与工业园区企业对接活动,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引导、鼓励、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力向市内工业园区转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市场企业用工问题,又能吸纳返乡农民就近就业。[6]2009年全省将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工业园区企业新招收员工的免费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为返乡农民工优先发放培训券;将在乡镇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采取就业直通车、送岗进村、送培训下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7]

3、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帮助自主创业一批

采用区别对待,分类引导和扶持的原则,一方面,对事业有成的在外打工者,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返乡创业。江西省具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据我们调查,江西劳动力成本比广东要低20%-30%,水电和土地价格要比珠三角低近3-4成,加上家乡亲情与社会网络,对创业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小有积蓄的返乡农民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办小型工商业和农村种养业。[8]为此,要充分做好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工作,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工作:一是通过媒体宣传来营造创业舆论氛围。二是放宽对农民创业行业限制。三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四是提供专项创业扶持资金。五是放宽资金信贷条件。六是制定优惠土地审批和的税收政策。七是成了专门的机构,如农民工回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八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风险意识教育。使他们有意识地理性创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要让他们对创业失败有必要的经济和心理准备。

4、挖掘农业潜力,鼓励投入新农村建设一批

大量农民工的回流,一方面增加了农民就业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又是极好的机遇,各地应当因势利导,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广辟农业内部就业渠道,尽可能安置好返乡农民务农就业。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思谋,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让部分返乡人员足不出村就能增加收入。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增加投入,发展农业产业。政府应趁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机会,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农业优势产业和资源,启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大项目,着力延伸农业加工链,增强农业对返乡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政府要根据现实情况,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依托“水、电、路、气”等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和卫生文化事业建设,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民工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对于涉及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及时立项、抓紧开工。这不仅可以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另外也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支持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二是加大林改,发展林业产业。江西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为林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级政府把务林作为农民工业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培训、送科技下乡、政府补贴、免费种苗提供、林权抵押、小额贷款、森林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纷纷亮出招数,创造了有利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业、林产工业。重点支持林纸、林板、家具、林化、林药、林食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把家具产业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五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是积极引导,发展农业合作社。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社会组织建设的加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组织,应该在宏观制度不完善时起补充作用。按区域组织引导建立一批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提升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又带动农民学习新技能,从事新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农业特色,让传统农民逐步转化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四是落实政策,规范农村土地流转。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推进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全面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建设,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的出台,为调解土地承包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再次,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同制和备案制,避免产生纠纷。最后,要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土地承包纠纷,保护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建林.江西全力安置返乡农民工[N].人民日报,2008-12-8.

[2][7]丁莉娅.江西多措并举安置返乡农民工[N].中国财经报,2008-12-18.

[3]李兴文.“返乡的农民工正在增多”――劳务输出大省江西农民工返乡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8-11-13.

[4]李亚新.返乡农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财富[N].农民日报,2009-03-11.

[5][6]施农工.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OB/OL].鹰潭市人民政府主网,2009-2-3.

[8]马雪松,张晓霞.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与分析――以江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8):219.

本文是2009中央党校重大招标课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卢晓慧(1975―),女,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