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法整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法整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应用手法整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对踝关节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平均每组43例。外固定组采用手法政府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外固定组踝关节骨折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内固定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内固定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结论:应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技术对患有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 手法整复外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15

踝关节是人体下肢一个非常重要的负重关节,在日常行走过程中,该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部位发生骨折脱位现象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该类患者人数约占全身骨折患者总人数的4%左右[1]。因此,如何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效果达到最佳的同时降低费用已经是临床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次研究中选取8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病例,应用手法整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踝关节骨折患者病例86例,将其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内固定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4~71岁,平均46.3岁;外固定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2~73岁,平均47.1岁。两组患者致伤原因包括摔伤和扭伤。两组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内固定组:采用切开手术复位加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内固定的材料主要选用拉力螺丝钉,钢板,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等。外固定组:采用手法整复加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复位的要求主要包括:(1)外踝能够达到解剖结构复位效果;(2)内踝关节面侧皮质已经完全复位,内侧皮质的分离程度小于1 mm;(3)后踝向上发生移位的距离小于1 mm;(4)下胫腓联合分离已经完全复位[2]。对两组患者踝关节骨折症状控制效果、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幅度、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优:踝关节不存在肿胀现象,步态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能够自如活动;良:踝关节存在程度轻微的肿痛现象,步态已经完全恢复正常,活动度可达正常状态下的3/4;可:活动时患者会感到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状态下的1/2,步态表现正常,但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维持治疗;差:行走或静息状态下都会感到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状态下的1/2,仍然存在跛行,踝关节肿胀现象[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踝关节骨折症状改善效果 内固定组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症状改善效果,优8例,良11例,可16例,差8例,及格率为81.4%;外固定组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症状改善效果,优14例,良17例,可10例,差2例,及格率为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骨折症状改善效果比较 例(%)

组别 优 良 可 差 及格

内固定组(n=43) 8(18.6) 11(25.6) 16(37.2) 8(18.6) 35(81.4)

外固定组(n=43) 14(32.6) 17(39.5) 10(23.3) 2(4.6) 41(95.4)

P值

2.2 关节功能评分 内固定组治疗前后Mazur评分[4]分别为(61.4±3.1)分和(83.6±4.3)分;外固定组患者治疗前后Mazur评分分别为(62.9±3.8)分和(91.7±3.9)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zur评分改善幅度比较(x±s)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内固定组(n=43) 61.4±3.1 83.6±4.3

外固定组(n=43) 62.9±3.8 91.7±3.9

P值 >0.05

2.3 住院时间和费用 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19.3±2.5)d和(8.4±1.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住院治疗时间和费用情况比较

组别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

内固定组(n=43) 19.3±2.5 11 984.27±563.16

外固定组(n=43) 8.4±1.7 3185.64±315.83

P值

2.4 并发症 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由于治疗方法所导致的并发症的人数分别为7例和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6.3%和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复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畸形进行纠正、使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得以恢复。通常情况下对新鲜骨折病例进行复位治疗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对陈旧性或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病例进行复位处理的难度相对较大。通过本次研究后笔者认为,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许可,应在骨折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对采用手法整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施行手法治疗时主要强调,术者及助手的牵引力量应该保持均匀,听到明显牵引开的声音之后,应该首先进行外翻牵开内踝骨块,再极度内翻背伸使腓骨长度得以恢复,跟腱牵拉对后踝进行复位处理,距骨推挤磨合使关节面平整得以恢复,手指挤压对侧方移位进行纠正的同时对下胫腓进行联合复位处理[5]。手法复位的基本要求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会使损伤的程度加重,尽量争取一次性复位操作成功、达到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的效果。复位固定后即刻拍片进行全面复查,如对复位效果不满意尚需根据X线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小调整。应定期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对是否发生骨折再移位现象进行判断,尤其是在治疗后的2周内要经常进行检查,出现再移位应再次进行复位和固定处理[6]。

参考文献

[1] Canale S T,卢世璧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996-1997.

[2] 李国胜,张义峰,王立站,等.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17):695-696.

[3] 张嵩图,林艺容,陈联源.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0,10(23):762-763.

[4] 陈逊文,朱永展,李灿扬,等.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和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08,17(18):456-457.

[5] 李大为.闭合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13):220-221.

[6] 刘克敏,冯建璞,田罡,等.手术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踝关节骨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2(12):1036-1037.

(收稿日期:2012-07-31)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