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湘水芙蓉的天山情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湘水芙蓉的天山情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山”与“芙蓉”,给人的直觉便是一种错位的组合。如果将“天山、湘水”与“雪莲、芙蓉”两两搭配,与“芙蓉”亲密接触的显然是“湘水”而非“天山”。作为一部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演述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对于“入伍赴疆、屯垦戍边”的八千湘女来说,却意味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伟大奉献。编导谢晓泳在“手记”中写道:这是一段不能忘怀的历史!这是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凝重的大幕缓缓地开启,扑入眼廉的是布满舞台全屏的巨大浮雕。一位老军人在浮雕前缓缓地穿行,他的若有所思、他的欲言又止、他的深切缅怀、他的激情追忆,让我们透过浮雕的群像走进了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当巨大的浮雕向两旁洞开,舞台上挺立着一株斑驳而苍劲的胡杨――以《胡杨树下》作为舞蹈诗剧《天山芙蓉》的序幕,既捕捉到广大湘女扎根边陲的典型意象,也暗喻着由水灵“芙蓉”成长为苍劲“胡杨”的披风沙经风雨斗风霜的历程。她来了……她们来了……她和她们相约在胡杨树下:一个“她”从衣兜掏出丝绸发带系上胡杨,另一个“她”拿出了日记本中干枯但不褪色的芙蓉花,再一个“她”带来了留有撞痕的水壶和洗得泛白的挎包,还有一个“她”则梳起自己做姑娘时扎着蝴蝶结的小辫……这样的追忆迅速攫住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好奇地走进了湘女们为我们洞开的记忆之门。

记忆之门在《芙蓉花开的时候》洞开,这是湘女们离开湘水边的最后记忆。或许,大多数湘女忆及的都是如何看到招兵广告,如何通过招兵体检,如何穿上新兵军服,如何步入新兵行列……编导谢晓泳在此留下的点睛之笔,是一位让母亲梳好小辫的姑娘,在大姐姐们的帮助下说服“招兵的人”而成为“当兵的人”,从而喜滋滋地告别情切切的母亲并踏上路漫漫的行程。作为“舞蹈诗剧”,《天山芙蓉》由一段段情节相对独立、情感相互关联、情境相继展开的“舞蹈诗篇”组接而成。诗篇独立成段的内在依据便是具有独具意蕴的“诗眼”。成为“当兵的人”之后,从情节叙述的时序上来说就是奔赴天山奔赴边陲。奔赴,有行军有乘列车也有乘卡车,编导选择《荒原上西行的卡车》来加以表现,不仅是因为路况坎坷卡车颠簸有助于表现艰辛困苦,而且是为着寻找一个独特的表现视角和可以深掘的表现理念。

在《荒原上西行的卡车》这一诗篇中,方方正正聚集在台中的湘女们,是我们从卡车尾部看到的视角。表演的视角独特且对表演的空间加以限定,是这一“舞蹈诗篇”的创作追求。这是一篇在“颠簸的节奏”中表演的“疲惫的舞”。起初,湘女们还为步入新的生活感到新鲜、欣喜和兴奋,但渐渐地,单调袭来、困顿袭来、疲惫袭来,舞蹈的形态随着舞者的心态开始变化……编导在限定的事理空间中开拓出心理空间的丰富,同时为“芙蓉”向“天山”的迁徙作一个心理的过渡。如果说,由心态的变化开拓出心理空间的丰富是编导的构思脉络,那么这一诗篇的“诗眼”还在于串联在脉络上的种种“细节”。细节之一,是困顿中的俩位女兵在卡车越坡的颠簸时脑袋重重地相撞,于是发生了迷迷糊糊的争吵;细节之二,是疲惫中的一位女兵为缓解疲惫起身抻臂扭腰,这一动态在卡车的摇晃中形成了奇奇幻幻的舞蹈;细节之三,是颠簸中的一位女兵反胃呕吐并引起连锁反应,一位机灵的女兵掏出随身而带的湖南辣酱来解除“反应”……这些细节不仅强化了舞蹈的生活气息,而且凝结了舞蹈的生动形象。

舞蹈诗篇的第三段叫《蝴蝶结系上小胡杨》。“蝴蝶结”是湘女们入伍出征时的基本发型,“小胡杨”则是她们扎根天山垂荫边疆的心愿寄托。不过,这一诗篇的开篇却是湘女们对目的地的“目瞪口呆”,对戈壁滩的“胆怯心慌”。当卡车“卡”在戈壁荒漠,车厢内慢慢探露出湘女们的“灰头土脸”,尽管有从平地(土窝子里)冒出的男兵们的欢呼雀跃,却似乎一时难以缓解湘女们的疑虑忧心。于是,男兵们以整肃的队列庄肃的军礼向湘女们致敬,又以风趣的舞步幽然的神态向湘女们“讨好”;终于,湘女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女兵的身份和职责,意识到自己入伍赴疆的信念和担当,从捧着风干的芙蓉花思乡,到为小胡杨系上蝴蝶结,湘女们经受了作为“天山芙蓉”的第一次历炼。在这一诗篇中,一位湘女用自己的发带为小胡杨系一个蝴蝶结成为“点睛”的诗眼。

这是一支“屯垦戍边”的队伍,编导没有去历数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困窘,而是选择了一个丰收的场景来加以表现。这一段叫做《月光呵护下的麦田》。相对于《荒原上西行的卡车》而言,这一段落的表现空间是阔大广袤的,这一段落的表现气氛是红火热烈的:在金黄的麦田里,是挥汗如雨、舞镰似风的男兵和女兵,是青春活力的释放和爱慕情愫的萌生……编导以“劳动竞赛”这一极具“可舞性”的场景开篇,在你追我赶、你笑我欢、你增我添、你顾我盼的劳作中展示出湘女们的境界升华和风采依然。当然,就劳动竞赛本身而言,女兵们当然不是对手;不过男兵们竞赛的胜绩却只是“诗篇”的导引之句,这里的“诗眼”是描写一位女兵因不甘落后,将镰刀柄绑在手腕上去割麦……这一细节是在月光悄悄升空后,困顿的女兵在麦田中熟睡时被发现。男兵们深深为湘女们的执著坚毅与忘我奉献而感动。

我看过吕剧《补天》,讲述的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这段往事,不过那出戏关注的是“入伍赴疆、屯垦戍边”的山东姑娘。其实,不管是山东姑娘还是湖南姑娘,她们的“屯垦戍边”还意味着“安家落户”。也就是说她们都将完成自己从“姑娘”到“新娘”的人生抉择,而这期间多有“先结婚后恋爱”的故事。《天山芙蓉》对这一“历炼”的表现用了个很喜兴的题目――《今天你要嫁给我了》。很显然,这是个男兵视角中的话题,但在看似相同的视角下却有着男兵们不同的“喜兴”。舞台场景是一个为三对新人张罗操办的集体婚礼:一对是你谦我让文绉绉,一对是你豪我爽气朗朗,还有一对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首长和一位初沐雨露的俏新娘……显然,这最后一对是编导精心营造的“诗眼”。在这样一段充满个性化的表现中,编导很注意在“哑剧”的“舞蹈化”上下功夫:气朗朗的一对,新郎将朝天椒串成的项链挂上新娘的颈项;文绉绉的一对,新郎以红柳代替芙蓉戴在新娘的鬓旁;老首长和俏新娘则被大家要求“喝交杯酒”,大家想从“交杯”中看到老夫少妻的与景仰……

《今天你要嫁给我了》对新人们是幸福的沉浸,对祝福者也是幸福的憧憬。编导在让更多男兵沉缅于憧憬之时,将诗篇的镜头推近老首长和他的俏新娘,于是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诗篇――《地窝子里的新人》。“地窝子”是一种半在地下半在地面的建筑,对于新人们来说虽有些憋屈但却不失温馨。相对其它诗篇的集体场面而言,这一诗篇仅仅是在老首长和他的俏新娘之间展开的“双人舞”,“双人舞”核心的动作动机是“洗脚”。在闹新房的人们散去后,与老首长独处的俏新娘还显得有些不自在,于是起身端来一盆热水要帮老首长“洗脚”……这是一个倾注着景仰之情的过程,脱鞋、脱袜、再用双手掬起热水轻搓脚心;老首长在热水濯足时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将俏新娘抱到床沿,自己蹲下身来为新娘“洗脚”……看着这样的“双人舞”,你不得不感叹“细节”的魅力,不得不承认“诗眼”还在于“细节”的刻画之中。

接下来的舞蹈诗篇叫做《妈妈的宝贝羊的娃》,它让我们看到在“天山”成为妈妈的“芙蓉”,它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着“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诗篇的场景是许许多多平凡一天的清晨,初为人母的女兵匆忙地为摇篮中的娃儿换好尿布,在出工号的召唤中欲走出家门;但娃儿的啼哭却拽住了她的脚步,她抱起娃儿哺乳却又焦虑着出工号的催促,于是轻轻地放下娃儿,还不忘给摇篮边的母羊添了一把草……“妈妈”女兵融入了采摘棉花的队伍,但有说有笑的劳作却怎么也带不走“妈妈”女兵的心事重重。在舞蹈创作中,“劳动”历来是编导的用“舞”之地,但这一诗篇中的“劳动”却不能让编导“放开”,编导的心中时时惦记着“妈妈”女兵的娃儿……隐隐滚雷阵阵暴雨结束了采棉劳动,牵挂娃儿的“妈妈”女兵追雷撵雨般回到家中,还以为娃儿会饿得“哇哇”大哭,却谁知只有母羊在“咩咩”低吟――原来娃儿爬出摇篮,依偎在母羊身旁进入梦乡……这一刻,“妈妈”女兵和相随而至的同伴赶忙抱起娃儿,怜惜地拍抚着娃儿也深情地抚摸着母羊……

看着这一个个感人“细节”点化的灼人“诗眼”,我们能更真切地领略“伟大出自平凡”的真谛。作为“八千湘女”的真实写照,我总以为再编《天山芙蓉》之二、之三也难以穷尽。在这部舞蹈诗剧中,编导以《桔子皮的芳香》作为最后的诗篇,为我们留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般的人生绝唱。其实,诗剧的许多诗篇都类似一个小舞剧,《桔子皮的芳香》更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把“天山”和“芙蓉”紧紧地联结起来。这个诗篇聚焦于天寒地冻时节的野外勘测,正当组内男兵在壶中水尽、捧雪止渴之际,一位女兵拿出了捂在身上许久舍不得吃掉的一枚湘桔,在把桔瓣分给男兵们之后,她却久久地捧嗅着桔子皮的芳香……编导用闪回的手法,将冰天雪地的边陲带入秋高气爽的桔乡,似乎想从本原上去描绘湘女的甘美和清纯,但客观上也为这一诗篇的叙述作了一个强反差的铺垫。因为骤然来临的暴风雪向勘测小组袭来,那位女兵为不使仪器丢失而献出了年青的生命……我们的“芙蓉”以自己无悔的追求将自己历炼成冰清玉洁、傲雪凌霜的天山“雪莲”……

其实,我总想把这一段称为《雪莲绽放的时候》,但称为《桔子皮的芳香》似乎更平易更日常。我们的艺术研究者大多认为舞蹈是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艺术语言,因为它不那么容易表现现实,特别是不容易用“叙事”的方式表现现实。当我们品读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那一首首意味隽永、意象鲜活、意蕴感人的诗篇时,我们才能认识到舞蹈语言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日常生活形态,而且正是以对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作为舞蹈语言结构形态、叙述能力创新的驱动力和支撑力。就这一意义而言,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的成功,不仅在于编创者的深入生活,捕捉到“八千湘女”的感人事迹;而且在于他们升华生活,创新了舞蹈艺术的舞台形象。可以说,湖南省歌舞剧院在讴歌“八千湘女”的奉献精神中也为创造时代湘舞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于 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