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闽南与客家中元民俗仪式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闽南与客家中元民俗仪式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闽南客家这两个民系都是在闽地形成的,目前传统的闽南人居住区中,大多是闽客杂处的,闽南客家民俗礼仪自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事象,其表现形式与仪式内容反映人民的生活、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意识形态和习俗惯例。

关键词:闽南;客家;中元节;仪式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60-02

闽南和客家这两个民系都是在闽地形成的,目前传统的闽南人居住区中,大多是闽客杂处的,闽南客家民俗礼仪自然有这许多共同之处。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事象,其表现形式与仪式内容反映人民的生活、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意识形态和习俗惯例。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祖先崇拜,后来触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某些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为我们今日的民俗活动――中元节。

笔者来自福建省永安市的一个闽南移民村,我们村每年的七月半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整个村子都在忙于招待客人,热闹非凡。笔者已经将这视为理所应当,认为每年鬼节请客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当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提出时,他们都非常的好奇,怎么会有人在中元节这一天请客的呢?因此,笔者就产生了通过比较闽南与客家中元民俗仪式的念头,以期解决闽南地区中元节请客原由。

一、闽南客家中元节的历史渊源

同为中原移民后代的客家人与闽南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同为中原移民的缘故,无论闽南人还是客家人,都传承着中原文化的最基本与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①所以闽南客家中元节的历史渊源同为中华民族中元节的历史渊源。

中国中元节的历史渊源。在古汉语中,“元”与“圆”相通,中元节,乃是基于“三元”之说,所谓“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商代以“天干”计时,周代以“圭表”测影计时,并进一步明确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具体时间,还定出了“朔日”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即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朔为“上日”、为月之初,又称“元日”,正月的朔日谓之“元旦”系一年之初第一个传统节日。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日,称之为“上元节”,系年之第一个望日,大庆大祭,后来发展成“元宵节”,盛夏的月圆望日为“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初冬月圆望日为“下元节”(夏历十月十五日)。中元节的萌芽期一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代甚至到远古。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女神或男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除了“三元”之外,我国八月中秋节也源于“跳月”。中元节还与我国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有关。

《礼记・月令》载:七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迎秋时、秋气,颁祭秋季主神――刑杀之神(死神),故郑玄注曰:“迎秋者,祭白帝(少)白招据于西郊之兆也。”立秋属于农历七月的节气,其时间与十五日相近。四时祭享又称四时常祭或时祭、时享,《管子・幼官图》云:“修春秋冬夏之常祭。”《春秋外传》云:“祖祢则日祭,高曾则月祀,三祧则时享。”《春秋繁露・四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秋曰尝,冬曰,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云: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即指的是“秋尝”。又《王制》云:“春曰,夏曰,秋曰尝,冬曰。”郑注云:“此夏殷之制,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以为殷祭。”可见七月十五在古时为“秋尝”,四时之享中是唯一的夏商周三代不改之制,有着深厚的民俗基础和悠久的传承源头。②

二、闽南客家中元节的仪式内容

(一)闽南中元节的仪式内容

中元节食品与仪式。闽南人在七月半多做粽子和油炸食品过节,有的地方也做各种米或糕仔。是日也有祭祀活动,人们通常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如三牲或五牲、菜碗、果品、茶酒等和大量的香楮等。中午时分,在厅堂中祭祀神灵、土地、地基主与列主列宗,并给祖先等烧大量的金银纸,有的地方还要分成一包一包的,上写明给某位祖先。到傍晚,还需要在本宅大门口再摆上一席,菜肴美酒俱全,以孝敬祖先之外的孤魂野鬼,然后少一些银纸、冥钞与经衣或服纸等给他们,让他们也不至于空手而回。

放水灯。在河边的城镇与村落,有的还有在晚上放水灯的习俗。在大田县,城关下桥人在七月半的夜晚,会在均溪河边放水灯,其意为超度亡魂野鬼,以求乡里太平。此外,大田还有“七月半,插香钱”的习俗,即点着香从门口一直插到路口,俗称“迎香线龙”。

在闽南,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席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佑合家平安,等等;然后烧冥钞、经衣等,以供“好兄弟”照路用,到月底关鬼门后才收起来。

民俗仪式。过去村落的庙宇在七月前要举行“收兵”仪式,即将村庙神灵派出镇守在村落四界阻挡孤魂野鬼入村作祟的五营神兵神将收回来,并封上庙门,让这些孤魂野鬼可以安心地进入村落,接受人们的祭祀与供奉。在七月初一还要在庙前竖起高高的灯篙或招魂幡,此俗称“起灯脚”或“竖旗”,以此向四面八方的孤魂野鬼昭告,在七月这个月里,阳间将逐日有人供奉食品与用品,并祝愿鬼魂早日脱离苦海或轮回转世。这以后,则轮流在村落与城镇的每个角落或街道做一场正式的“普施”仪式。轮到某个村落或角落普度时,其他地方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凑热闹,由于每家都可能由许多客人,所以家家几乎都要杀一头猪,才有足够的肉来招待客人,也因此,普度日祭祀时,人们常常会把刚杀好的生猪先拿去当祭品,以至于在有的村庄的普度场上,可以看到用几十头或上百头生猪和丰盛的供品祭祀普度公(亦称“大士爷”,纸扎的、头顶上有一尊观音大士神像的青面獠牙的神灵,据说是观音的化身之一)、村神和孤魂野鬼的壮观场面,以及歌仔戏、高甲戏(九甲戏)、梨园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枝木偶戏、竹马戏等拼戏的热闹场面。另外,傍晚时分各家在门口都要敬孤魂野鬼,供品丰盛,三牲,五果,六斋及各种熟菜全有,并且还有生米、面干、面线、清水,以及盥洗用品等,且每碗上插一支香,祭祀者要呼请孤魂野鬼来享用,待香燃得差不多时,还得烧银、烧经衣或服钱(在五色纸上印一些衣裤及日常用品的纸钱),让孤魂野鬼吃饱喝足,并带些回去,然后放鞭炮表示“祭拜”仪式结束。当然这种普度日,也需祭祀祖先,但一般在上午进行。中午、晚上则是各家宴请来客的时候。③

(二)客家中元节的仪式内容

中元节食物。客家的“”(ban)是把大米加工成粉面后做成的食物。主要以糯米为主,也会用籼米、大禾米,一般把浸软的大米磨成浆,压干水即为米薤(脆),它可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农历七月十五过七月节(中元节),吃是肯定的,晒干的金桃娘树烧成灰,滤汁浸米,磨成米浆,入油锅加热搅拌黏稠成,在簸箕内揣到韧性十足后,用印印出美丽的花纹,一个个小圆,金灿灿,香喷喷,蘸漏水糖,吃起来香味十足。

“七月十四”过中元节的客家人。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一说是宋代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时,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普度,以避兵扰。从那以后,人们就习惯于七月十四这天过节。二说是因为客家人大多是外来的移民,本地人欺负外来移民,不允许移民和他们同在一天过节,在过节的那天也不卖东西给外来移民,移民没有办法也就只好提前一天过了。三说是因为客家人本为北方移民,因南北方之间路途遥远,要提前一天烧冥纸,那些冥钱才能按时到达先人手中。

各地客家中元节特色。井冈山地区客家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福建宁化客家中元节为两天,旧时十四日吃荤,十五日吃素。为何提前一天食荤过节?传说宋末有次中元节,风闻元兵将至,百姓便提前一天过节,于是沿袭下来。宁化地区的客家人,不但为祖先准备了丰富的祭品,而且也为自己的家人置办了美味佳肴。浆丸子(宁化方言直译而来),这是鬼节这天宁化客家人必须的而且是这个节日所特有的祭品。但是为什么只有“鬼节”这天才要做浆丸子呢?宁化地区的客家人大都是宋朝时期迁徙过来的,古时宁化客家人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长途迁徙的先祖,于是就把刚刚收获的稻谷做成丸子的形状,在七月鬼节这天祭祀祖先。宁化客家人认为七月半鬼门打开,鬼魂遍野,于是形成了中元节不出远门、小孩晚上不出门的习俗。赣州市崇义县乡村,中元节这天,家家杀公鸭,以公鸭血沾于纸钱袋上,一起烧给先人,据说是由于当地百姓认为先人来取纸钱时,要渡过多条河流,而以公鸭善于游泳,能尽快与先人灵魂沟通。当地人于当日吃饭前会安排儿童站在门两边,喊自己去世的长辈回来吃饭,家中长辈会将桌子上摆满碗筷,一边倒酒,一边唤家中亡故亲人的名字回来吃饭喝酒。

三、闽南客家中元节的异同

闽南人和客家人同为中原移民,只不过闽人为先期到达的中原移民,客家是后期到达的北方移民。同为中原移民后代的客家人与闽南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同为中原移民的缘故,无论闽南人还是客家人,都传承着中原文化的最基本与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④因此,中元节的民俗仪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由于闽南人与客家人同居闽地,在准备中元节节日食品时都以糯米为主。同为中原移民,闽南客家中元节都有祭祖、迎祖、送祖等活动,都存在灵魂信仰,对人死后的魂念念不忘,由于敬畏之心,定期对其祭拜。

但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闽南与客家中元节在诸多方面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节日时间差异。闽南地区把整个夏历七月都当做鬼月,七月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席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佑合家平安,等等;然后烧冥钞、经衣等,以供“好兄弟”照路用,到月底关鬼门后才收起来。客家地区为七月十五这天才为鬼节,甚至有的客家地区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过,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在鬼节这天的习俗。客家地区在中元节这一天,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然而闽南地区却可在这天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亲戚朋友们也带着自己的礼物上门。农历七月,闽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为“中元普度”。“普度”又称“普渡”,最早源自佛教“慈航普渡”的说法,即有普遍超度无祀孤魂之意。而“普度”成为一种民俗,既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有密切关系,又与道教的中元节有着深厚的渊源。普度这天,每家每户都会请亲朋好友来家吃饭,闽南民间还戏称“普度”为“普肚”,可见普度己经成为联络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普度之日,家家户户备花果酒撰,设厉坛,点冥灯,烧纸马,燃放爆竹与烟花,于傍晚时分祭祀阴公。入夜,大办酒席宴客,猜拳行令,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贫困人家借钱负债深受其苦。每逢普度日,大街小巷,人群拥挤,交通堵塞,滋事扰乱社会治安时有发生,有时候相邻村落之间争相攀比,酿成械斗等等。普度仪式结束后,每家每户就开始着手准备饭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有的地方还把请客人数的多少看成是今年生意或事业红火的程度,所以每每到普度的时候,闽南百姓都毫不客气地到亲朋好友家吃喝聊天,气氛很愉快。

“中元普度”期间邀亲唤友来“吃普渡”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风俗。通常是在“普度日”祭祀仪式结束后,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饭喝酒,常常是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也常常是刚吃完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闽南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吓跑那些鬼魂,但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度”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也是闽南“中元普度”的一大特色。⑤

由此可知,闽南地区中元节请客吃饭主要包含了一下几个功能:首先,在这一天请客吃饭有着人丁旺盛、家业兴旺之意;其次,由于闽南人好客经常宴请宾客,这有助于加强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扩大社交圈子。再次,由于七月十五为鬼节地官赦罪之时,阴间的鬼魂都会到阳间来,宴请亲戚朋友可使家里多点人气以抵御阴气。

注释:

①汤漳平,许晶.闽南人与客家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②张君.神秘的节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156、157页.

③陈支平,徐泓,石奕龙,余光弘.闽南乡土民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④汤漳平,许晶.闽南人与客家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⑤郑晓君.闽南“中元普渡”民俗浅析.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1]汤漳平,许晶.闽南人与客家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李明华.中日中元民俗仪式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杨思民.论中元节的形成、发展及文化价值.贵州文史丛刊.

[4]张君.神秘的节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5]陈支平,徐泓,石奕龙,余光弘.闽南乡土民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6]林贤明.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7]林贤明.闽南普度民俗的历史文化渊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12月.

[8]郑晓君.闽南“中元普渡”民俗浅析.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