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民族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会逐渐的销声匿迹。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我国三大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保持着很独特的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通信的发达,新一代的达斡尔族青少年掌握达斡尔语的越来越少或者是越来越不熟练,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这种在达斡尔本族人之间使用和掌握达斡尔语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出发点,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对象,研究了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问题,以使我市优秀的达斡尔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达斡尔语;传承;教育;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83 — 02

我市的梅里斯区是唯一位于市郊的民族区和典型的农业区,距齐齐哈尔西仅20公里,具有成为我市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文化特点和地理优势。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语言为中心,具体研究和分析我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民族语言教育问题。

1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分布及特点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民族区是达斡尔族三大聚居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新疆塔城达斡尔民族乡。由于我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达族人口数量较多,彼此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存在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因此我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还较好地保存和使用着母语,母语使用能力与我国其他的“小”少数民族相比要强很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市梅里斯区达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达族母语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许多青年、少年和儿童不再学说达斡尔语,而是普及和使用汉语并把汉语作为母语教育下一代。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依照这样的趋势来发展的话,未来达斡尔语是否会和我国其他小民族语言一样慢慢消失吗?

2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现状

为了掌握我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的现状,笔者同几位项目组成员深入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居的乡镇和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先后对300多人次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年龄分布大约为二十岁以下53人、二十岁到三十岁68人、三十岁到四十岁46人、四十岁到五十岁78人、五十岁以上65人。调查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包括梅里斯区政府附近的商业城区、梅里斯乡齐齐哈村、雅尔塞镇哈拉新村、卧牛吐镇河西村和莽格吐达斡尔族乡。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

2.1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有着地域差异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嫩江右岸,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全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3%。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5个市辖民族区中惟一的达斡尔族区。全区总人口17.1万人,其中达斡尔族人口1.2万人,绝大多数分布在梅里斯区下属的乡镇民族聚居区。不同的聚居区内达斡尔语的使用能力有着明显的不同。

由于梅里斯区政府附近的商业城区离齐齐哈尔市区较近,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并且多数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因此,达斡尔语使用的频率非常低,人们在公共场所、办公地点、商务活动、学校课堂的通用汉语。这一区域的达斡尔族人掌握本族语言的能力最低,多数人只能听懂有限的句子不会说,还有一些年纪小的人完全不懂这种语言。

齐齐哈村始建于清朝顺治年初,是嫩江流域比较古老的达斡尔族村之一,与齐齐哈尔市区一江之隔,距市区9公里。目前该村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多。由于齐齐哈村与市区较近,交通便利并与汉族杂居,多数人是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人。

雅尔塞镇哈拉新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靠嫩江支流,隔嫩江9公里。哈拉村建村己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一九九八年嫩江暴发特大洪水,使哈拉村受灾严重。在此之后,哈拉村重建了旧式的达斡尔族房屋和庭院,并将达斡尔族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还原,用以接待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人称“哈拉新村”。村民与外界接触联系非常密切,日常交流和学校教学通用汉语,达斡尔语只是在家庭中与只会本族语的老辈人交流时使用。

河西村隶属于卧牛吐镇的管辖,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方32.5公里处,由于其处于阿伦河西岸,因而得名河西村。河西村人口不多但是达斡尔族人口占比很大,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河西村是达斡尔族语言保存相对较好的村之一,主要原因是该村的达斡尔族人口密度较大、当地村民与外界来往较少、该村村民的民族意识较强并且一直控制汉族人口的迁入。

莽格吐村是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最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距市区约70公里,人口稀少仅1300余人,其中达斡尔族村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莽格吐村的古老民族艺术在这里有一定的基础,为保护本村的文化遗产还成立了达斡尔族舞蹈“哈肯麦”和说唱曲目“乌钦”表演队。村民的达斡尔语掌握能力很好,本族人交流时的使用频率较高,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十岁以下儿童也能说比较熟练的达斡尔语。

2.2 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有着年龄差异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达斡尔人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二十岁以下年龄组中熟练使用达斡尔语的人占百分之二十以下,而只能听懂不会说和一点都不懂的人共占百分之六十三。这些人几乎从小都学汉语,很少人以达语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二十岁到四十岁的年龄组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能熟练使用达语,不懂和不会说的人只占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能使用达斡尔语进行交流。

同时,年长的人掌握的词汇数量比年轻人要多很多。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有很多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在全区的学校授课中,几乎都以汉语来授课,达斡尔语只是辅助手段。五十岁以下的人很多是既会用汉语又会用达语的双语人,他们在与年长的人对话时用达语而与晚辈对话时多用汉语。

2.3 达斡尔族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更迭变化也会影响这种语言的演变进化。早期的达斡尔族人多是选择临江而居,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食物来源是渔猎。因此,早期的达斡尔语中多是各类鱼的名称、鱼身上部位的名称、各种捕鱼工具的名称和与捕鱼方式有关的各种动词。同样的一些常见猎物的名词,比如各季袍皮的不同说法、区分不同鹿茸的词汇等等。

后来随着人们从渔猎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畜牧业和农业,并采取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后,语言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人们渐渐地淘汰了一些不常用的渔猎类词汇而加入了很多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词汇。对一般会说达斡尔语的人来说,基本上都可以叫出牲畜、农具、农作物的名称。而对于早期鱼类的区分和猎物类的词汇只有个别年长的人知道一二以外,其他人几乎无人能使用这些词汇。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于一些与旧有生活方式有关的词多己被人遗忘。比如,早期人们所穿的皮衣、皮靴的各类名称以及一些原来用作食物的野生植物的名称,随着人们与之接触的减少,所知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只是善于使用眼前能用到的有限词汇,人们对达斡尔语词汇所掌握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3 达斡尔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发展

由于达斡尔族人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报纸、图书、票据、印章、说明书、广播、电视等等都是用汉语文字书写的。如果不懂汉语,就无法获得信息,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无法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汉语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对达斡尔语等小民族语种是一种绝对的影响和威胁。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来加强达斡尔语的教育:第一,大力宣传和弘扬达斡尔传统文化,将达斡尔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及敖包大会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推广出去,使本民族的青少年以自己民族特色文化而自豪,积极自主的学习达斡尔语。第二,应该加大达斡尔民族中小学开设民族歌舞和乐器的课程,尤其是传统的说唱音乐包含了大量达斡尔族传统语言,使民族文化遗产有青年一代的传承和发扬。第三,大力营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只讲汉语的家庭中加入达斡尔语的交流,尽量避免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只有汉语做为语言学习的母语,要知道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给下一代是每个达斡尔族人民的责任。

4 结语

本文详细分析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分布及特点、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的地域差异、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的年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对达斡尔族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和达斡尔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汉语的影响和威胁下传承和保护达斡尔语,进一步保护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对我们齐齐哈尔市民族文化遗产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多样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丁石庆.达斡尔族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 乌力斯·卫戎.齐齐哈尔达斡尔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总社,1987.

〔3〕 终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4〕 满都尔图.达斡尔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5〕 沈斌华,高建纲.中国达斡尔族人口〔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6〕 戴庆厦,关辛秋.三家子村满语使用情况个案调查〔A〕.戴庆厦.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C〕.民族出版社,2004.

〔7〕 Enhebatu(恩和巴图).达斡尔语词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8〕 Sun,Hongkai. “ Ranking of the Chinese Ethnic Languages in Terms of Their Vitality.”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8 (5), September 2006.

〔9〕 Lenore A. Grenoble and Lindsay J. Whaley,eds. Saving Language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