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75-01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它与白叶枯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不利的气候条件和不合理的栽培措施等,使水稻稻瘟病的危害逐年加重。2005年我省发生面积超过66.67万hm2,粮食减产7.68万吨,经济损失达1.25亿元。为了今后能更好地指导水田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从而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质的危害,了解稻瘟病的特性及发病机理,总结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稻瘟病

1.稻瘟病的种类

稻瘟病可能发生在水稻生育期的任何阶段,根据受害部位和时间的差异,可分为穗颈瘟、苗瘟、节瘟、叶瘟和枝梗瘟。其中苗瘟在春季温度极低的寒地稻作区不常出现。一般而言,叶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就近几年水稻生产状况来观察,叶瘟很容易出现在水稻发育的后期,同时对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的流行也有很大影响。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

2.病原菌

稻瘟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稻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孢霉属。其有性世代为稻卵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病原菌的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胞。

3.发生生态

传染源主要有过冬较为干燥的稻草和稻谷内的菌丝。当温度达到15℃左右时,分生孢子就会在天空肆意飘洒,从而附着在稻叶上,反复侵入麦芽,造成病斑现象的出现,并在随后的几周内迅速扩撒。孢子入侵必备水珠生成和湿气重两个条件,因此,主要在夜间结露时发生作用。

4.发病条件

4.1气象因素

温度和湿度,光和风共同左右着稻瘟病的流行程度。水稻的病原菌和生长发育速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速度则受湿度的掌控。病菌孢子的产生一般会出现在持续高温天气,以及强降雨天气,早晚雾露很重的天气等等,这个时候是病毒滋生的最佳环境。当田间湿度高达90%以上,气温在20~30℃时,稻株体表就会被水膜包裹长达6~10小时,此时正是孢子萌发侵入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假使平均温度达到24~28℃,而且有充足的湿度,那么稻瘟病就大为肆虐了。由此可见,从病菌孢子的产生到病斑的最终出现,与温度的变化休戚相关(表2)。16~35℃的气温下,穗颈瘟的潜在发育期为10~14天,而节瘟的形成大致需要7~30天,枝梗瘟则为7~12天。

4.2品种抗性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生理小种不同,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就会出现差异。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可分为垂直抗性品种和水平抗性两种。其中,水平抗性高的品种均能抵抗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但这种抵抗性并不十分强大,常常会因为病症出现点状而遭到遗弃,而多数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会对其中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很强的抗性,因此其在田间的发病率就很少。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孕育成熟时,就已经有能够侵害它的生理小种出现,直到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出现表征。一旦这种品种扩大面积,那么相应地这种能够侵害它的生理小种也会得以大量繁衍和凝聚,此时假使一旦爆发环境生成,那么就会造成植物大面积生病和死亡。

4.3栽培管理

栽培措施与肥水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其对病菌生长发育的气候和水稻的抗病力均有影响。例如,过多或过晚施用氮肥,都会降低稻株体内的碳氮比(C/N),增加酰氨态氮和游离态氮,从而给病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氮肥施用过多,就会使得植株间的透光和通风性变差,湿度增高,从而给病毒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环境。此外,一旦过多的施用氮肥,就会使得稻株硅化细胞变少,叶片披垂,从而对病菌毫无抵抗力。同样,施用氮肥偏晚,也会推迟稻株的生育期,使其抽穗不一,无效分蘖增多,加剧了病害的蔓延。除此之外,灌水技术的好坏与植物发病也有很大关联。例如长期淹水灌溉,就会使稻苗根部无法正常发育,细弱、徒长,出现水稻贪青晚熟的情况。

二、稻瘟病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不能一蹴而就,应综合考虑病稻草处理、种子消毒、抗病品种的选择、秧苗的培育和管理、定期保养和修护等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防病治害。

1.品种的选择

选择抗病品种,田间多年种植同一品种会使该品种抗病力降低,甚至丧失,田间稻瘟病易侵染的生理小种会因品种的单一而骤增成为优势小种,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因此应在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基础上,选择抗病性好、其它各方面性状均表现优良的2-3个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

2.清除感病初侵染源

稻瘟病病菌是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稻草、稻谷上越冬,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田间稻草病株处理不彻底,秋翻秋整地不到位,池过杂草为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越冬场所,因此及时处理病谷、病稻草,可有效地减少菌源,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做好种子消毒工作,选择适乐时、施保克等安全杀菌药剂,水温11-12℃,浸种6-7天,浸种装袋装至2/3处,2-3天翻动一次,增中通气量,使消毒均匀,浸种后充分冼净,催芽、播种,减小种子带菌量。

3.栽培管理措施

根据地力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和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适当增加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增加水稻植株内硅细胞的含量,中期追肥要看天、看苗、看田巧施用,严禁过量、过迟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尤其是水稻生长发育后期,钾肥的施用可促熟提质。合理浅灌,分蘖末期及时排水晒田,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养根保叶,充分保证倒三叶的活力,使稻株正常活杆成熟,黄熟期停灌,腊熟期排干。

4.抓好防治时期,合理选药、用药

水稻分蘖盛期或天气条件不利于水稻生长或气象条件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时,应常到田间观察,发现水稻叶片有叶瘟的出现,若有急性病斑或病斑数量较多出现时,说明有稻瘟病流行的趋势,应及早进行防治工作,以防病害的大发生。药剂选择应以科技、科研单位推荐的药剂为主,喷药时应全田防治,不要发病时只打发病点而忽视其它,一般情况下,有发病点后,全田菌源均有一定量的分布,应进行全田防治。再有喷液量一定要足够。如喷液量不足,农药浓度大,杀菌力强,杀死病菌的同时也损伤水稻植株,使其抗美逆性降低,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