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转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转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将“这本书出版”界定为名词性的定中偏正结构,且“出版”一词仍为动词。历来学者都从布龙菲尔德向心结构理论来探讨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文章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入手,认为可用“出版”的转指来解释二者之间的向心理论关系。

关键词:这本书的出版;偏正结构;转指

“这本书的出版”的结构问题

我们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从属于“N的V”结构,而对这一结构的认识也存在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主谓结构说、“的”字结构说和偏正结构说。

持偏正结构说的学者又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是谓词性偏正结构,一是名词性偏正结构。

董晓敏在《“N的V”功能类别质疑》一文中从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角度进行剖析,认为“N的V”是一种较有个性的谓词性短语。就内部结构而言,董晓敏从V可作主语宾语的角度论述了该结构符合向心结构的条件,所以该结构的核心是V,V是谓词,那么整个结构也是谓词性短语。从外部功能来看,它“同其他谓词性成分一样,可以做主语、宾语;它同其他谓词性成分不同的是,它以带定语的固定格式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宾语的语法位置上,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其它成分,是一种较有个性的谓词性向心结构。”①

熙等人在《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一文中对“这本书的出版”的结构有如下论述:“整个偏正结构‘这本书的出版’确是名词性的。说‘这本书的出版’是名词性词组,决不是因为它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而是因为这个结构本身就是名词性的:既不能作谓语,也不受副词修饰。”②由此可见,熙先生此时已将“这本书的出版”划归为名词性偏正结构一类。

项梦冰从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存在错综复杂而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在《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对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再认识》③一文中讨论了名词谓词和主语谓语同指称陈述的交叉关系。此外,在对于长期以来囿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方面,项梦冰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心语与偏正结构的功能相同即是指两者的分布相同,分布分为高层次分布(K)和低层次分布(C),前者指“能否表陈述做谓语或表指称做主宾语一类的情况”,后者指“能否受‘很’修饰或带宾语一类的情况”;前者是本质性的,后者只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故而,名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在“低层次分布上的异同不决定高层次分布的异同,反之亦成立。”在此基础之上,项梦冰认为布氏向心结构理论指的是高层次分布,并强调分析问题时不应脱离具体的语法背景孤立地研究。

对于以上各家各派的观点,我认为定中偏正结构(即名词性偏正结构)是最贴合汉语实际的划分,且结构中心是落在“出版”一词之上的。因为在考虑一个语言结构的性质时,不仅需要综合考量其各个组成成分各自的性质,更应该注重从整体上去认识其特征。正如熙(1961)所说:

在“这本书的出版是有重要意义的”里头,“这本书”之为定语不决定于“出版”的性质,因为“出版”前头的修饰语不一定是定语(例如“不出版”“马上出版”等等),而决定于“这本书”本身的性质,因为“这本书”无论修饰什么东西,它总是定语,不可能是状语。说“这本书”是定语,一点也不能证明它后边的中心语“出版”是名词,因为我们还可以说“这本书的迟迟不出版是有原因的”。

“出版”的词性问题

我们无法否认“这本书的出版”与“这本书的不出版”、“这本书的及时出版”之间的同类性。在这类偏正结构中,都有“这本书”做定语修饰中心语,倘若认为“出版”名词化,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后两句中“出版”接受状语“不”和“及时”的修饰这类情况呢?

为此,郭锐在文章《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④中提出了“出版”的表述功能在组合层次上有内层和外层之分。内在表述功能是词固有的,而外在表述功能是词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最终实现的,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由此,他主张将词性也分为内在的词汇层面的词性和外在的句法层面的词性,并指出上述“出版”在内在的表述功能上是陈述,在词汇层面上的词性是动词性的;而在外在的表述功能上是指称,在句法层面上的词性则为名词性的。

对于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有些过于随文释义,从根本上来说词性并没有确定下来,在实际语用当中的千变万化显得不可捉摸。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一词的词性始终为动词,它的词性不应该有所改动。于此,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这本书的出版”的转指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修辞,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是人类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沈家煊(1999)“既然转喻是一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头脑中的概念和概念结构本质上具有转喻的性质,那么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和语法结构自然也具有转喻的性质。”⑤沈先生认为“转指”本质上即“转喻”,是一种“语法转喻”。故本文均采用“转指”一说。

通过搜集分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关于“这本书的出版”的语料时,我们发现,“出版”一词不仅包括了诸如编辑、印刷、贩售等一连串动作性的意义,更内含了这一系列动作发生的该事件本身及其结果。例如,

a.这本书的出版是有意义的。

b.这本书的出版未得作者允许,是违背作者意愿的。

c.这本书的出版,将会消除一些人的偏见,并将提高对清代家具的评价。

从a、b、c三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出版”在句中不仅含有编辑、印刷、贩售等一连串动作性意义,更大程度上指的是动作发生的事件本身及其结果。事实上,这里便是转指的作用。

其实,可根据以上论述将“出版”区别分为“出版1”和“出版2”。“出版1”即指编辑、印刷、贩售等一连串动作性意义,而“出版2”则是编辑、印刷、贩售等一连串动作发生的该事件本身及其结果。

首先,在上述语境当中,话语者的目的并不是陈述“出版”的各个程序,而是为了指称关涉“出版”的诸方面。如a中并不是为了说明这本书的出版程序(“出版1”)具有重要的意义;b中不仅包含出版的一系列程序中各动作(“出版1”)未得作者允许而违背作者意愿,更是为了说明出版作者的出版物这一行为本身违背作者意愿(“出版2”)。

从认知框架上来分析,“出版1”与“出版2”都涉及到出版方、出版物,都包含出版过程中的所有工序及相关人员。因为两者处于同一认知框架之中。同时我们也看到,“出版1”与“出版2”是衍生关系:有了“出版1”才可能有“出版2”;而要想有“出版2”的存在,则必须有“出版1”。

而在实际语用当中,由于表达需要,如a句中,“出版2”较于“出版1”更为显著,更易于为人所感知和接受。究其原因,其一,听话人和说话人不需要明确指出“出版1”,双方的意识当中已经明白了出版物等是通过“出版1”而产生的;其二,我们在陈述“X是有意义的”时,所涉及的并不是为了表达“这本书”的编辑、印刷、贩售等等过程,而听话者或读者所能感知到的也并不是其过程,而是“出版2”的含义。

综上,在“这本书的出版”这一偏正结构中,“出版”便实现了由“出版1”到“出版2”的转指。同时,“出版”一词的词性并未发生所谓“名词化”的改变。这一现象是在认知的框架中成立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2]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3] 陈庆汉.“N的V”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4] 董晓敏.“N的V”功能类别质疑[J].九江师专学报,1987,(3).

[5]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1).

[6] 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

[7] 李宇明.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8).

[8] 李敏.“N+的+V”结构的性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J].中国语文,2003,(5).

[10] 任鹰.“这本书的出版”分析中的几个疑点——从“‘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说起[J].当代语言学,2008,(4).

[1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12] 司富珍.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13]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3).

[14] 项梦冰.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对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再认识[J].天津师大学报,1991,(4).

[15] 熙,卢甲文,马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4).

[16] 周国光.关于“N的V”结构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注解:

① 董晓敏.“N的V”功能类别质疑[J].九江师专学报,1987,(3).

② 熙,卢甲文,马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4):57.

③ 项梦冰.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对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再认识[J].天津师大学报,1991,(4).

④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1):37-52.

⑤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