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锦绣天工忆杭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锦绣天工忆杭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是杭州最动人的景致。纵观杭州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这座城市与水息息相关。灵秀的西湖、浩荡的钱塘、恢弘的运河……丰沛的水系,不但勾勒出杭州冠绝天下的山水美景,风雅闲适、温润精致的人文气质,更滋养出千年不绝、名传四海的锦绣天工

一湖,一江,一河,是美景,是历史,是文化,是杭州

西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湖的历史大抵就是杭州的历史,杭州的文化就是西湖的文化。这座城市璀璨的人文历史,在西子湖畔的河坊、御街之间凝聚成千年不散的繁华风流,也因而诞生了无数名传天下的手工技艺,并经由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传承至今。

西湖之雅,杭城之魂

人们从不吝啬对杭州的赞美——无论是“苏杭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还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无不证明了杭州之美。但若说起杭州哪里最美,毫无疑问,当属西湖……

西湖的美,绝不仅限于“一山、二堤、三潭”的山水之胜,也不仅是夹岸烟柳、接天碧荷的草木芳菲。令人着迷的,还有那些无比辉煌灿烂的历史人文积淀。杭州的一切,都在西湖的碧波中融合成独特的文化。它既拥良渚、吴越、南宋等各朝历史之华彩,又集建筑、饮食、艺术、宗教、民俗等文化之博雅,凝聚成了杭州独一无二的气质,成为城市文脉的象征。

这片面积5.6平方公里的水域,似乎将整个杭州的灵气都汇于一湖。这里不但盛产骚人墨客的千古诗文、文艺大家的传世丹青,同时还孕育出西湖沿岸大街小巷的昌盛繁华。从南宋的宫廷画院到清末的西泠印社,再到如今的中国美院,西湖的山水亭台、花木园林、街巷市集,处处都流露着醉人的诗情画意。

天街十里,临安旧梦

明朝书画家徐渭曾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是对当年西湖的繁华盛世的描绘。如果说西湖因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吟诵成为杭州“雅文化”的标志,那么吴山脚下的南宋御街就因商肆作坊云集、市井烟火味十足而成为“俗文化”的代表。

走在今天的中山路上,南宋时期“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的繁华胜景似乎就在眼前。作为南宋古都临安的“皇城根儿”,临安城一半的百姓都曾居住于此,两旁集中了数万家商铺。据《梦梁录》载,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达120多家。

现在,这条曾经“一轴定皇城”的南宋御街早已褪去千年前的颜色,开始了一次华丽的转身。重建的仿古御街承载着历朝历代的辉煌与寥落,小青瓦、大屋顶、排门铺,在南宋、明清风格的仿古传统建筑里容纳的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都锦生丝绸”、“天堂伞”等杭州老字号都在这里得以传承。

清河坊间,繁华如烟

兴于宋盛于清的河坊街,同样曾是杭州的商贸中心,豪商巨贾、市井小贩皆汇聚于这条西子湖畔的长街上,他们共同造就了明清时期杭州的鼎盛繁荣。这里浓缩着杭州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也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有1000多年历史的保和堂药店就在河坊街的华光巷口,浪漫的白蛇传里,许仙就曾在这里当伙计……

历经宋、元、明、清及民国,直到现在,这条古街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新建的河坊街虽然与当年的古街大不一样,但西湖文化的味道却始终未变。

“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清池围旧宅”,在重建的中式古典风格建筑之间穿行,两旁的百年老店招牌中仍旧留着当年繁华的痕迹——王星记、张小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以及在业界首屈一指的朱炳仁铜雕博物馆……他们代表的是杭州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样也代表着杭州的传统文化与技艺,在历经岁月冲刷后开始了复兴。

古风犹传,文创方兴

今天,当你漫步杭州街头就会发现,西湖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触手可及:游人手中的桃花绸伞,也许就来源于都锦生;文人雅士掌上的折扇,或者便是王星记精制;美女身上的丝绸华裳,很可能是由张小泉剪刀裁剪;老店匾额上的大字,说不定就出自邵芝岩的毛笔……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片段,都包含着西湖悠久的历史人文,并通过这些传承千百年的老字号得以展现。

更令人欣慰的是,纵使告别了往昔的辉煌,西湖的灿烂文化并未停滞不前,传统与新文化在这里同时得到滋养。由政府搭台、以中国美院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西湖创意谷”,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艺术相融合,成为艺术化生活和生活化艺术的据点。

无论古今,西湖边上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片段,似乎都被艺术与文化的气息熏染。于是,身在西湖便能轻易感应:新的文化已开始破土,古老的传承依然在延续。

钱塘江

坡说“杭乃江海故地”,此言诚然。浩荡雄奇的钱塘江奔流入海,“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年复一年,见证了杭州城与江共生、人与潮相争的历史。而正是这种不屈的抗争,成就了杭州的兴起,也创造了如钱塘潮一般壮观的钱塘文化。

江的历史,潮的文化

在历史上,自始皇帝东巡会稽,过钱塘江观东海、勒石为纪起,钱塘江的名字就已为世人所知。这条浩荡入海的大江一直以来都为整个杭州湾提供着养分,甚至于灵秀万方的西湖,也因钱塘而生。

世人皆知钱塘江大潮乃天下奇观,然而涌潮巨大的破坏力,也曾给沿江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海塘溃决,咸潮漫溢,酿成重灾的记载史不绝书。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文祷神,文中有“安波则为利,洚流则为害”。

于是,猛烈难驯的钱塘江涌潮被古代先民视之为“神”、“怪”,历朝历代曾多次修建海神庙、潮神庙、镇海铁牛、镇海塔等以镇江潮。这些建筑至今仍有遗存,它们见证了先民们与潮相争的坚韧,同时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今,钱塘江每年都要举行的“射潮”活动,便是源自五代吴越王钱镠募500弓手以强弩射潮神的传说。

黄金水道,繁盛之脉

航运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钱塘江沿岸的经济发展。在晚唐时,钱塘江北岸已是“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而在南岸的一些渡口如西陵、渔浦、临浦也都形成了繁荣的市集。杭州随之崛起,形成“水牵卉服,陆控山夷”的局面,使得钱塘江地区由以越州为中心的山会平原时代,开始迈向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

及至宋迁都临安,钱塘江终于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在这条黄金水道的滋养下,杭州开始了“钱塘自古繁华”的传奇,璀璨夺目的文化与艺术也开始在沿江两岸闪耀光彩。

沿着之字形的钱塘江,沿着一条条灵秀的支流,在航运带来的富庶繁荣之中,钱塘江沿岸诞生了众多惊艳世人眼球的手工艺精品。无论是玲珑剔透、厚中见秀的桐庐剪纸,还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的富阳竹纸,即便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从这些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中,触摸到钱塘江灿烂的文化遗韵。

璀璨宋瓷,光耀钱塘

在钱塘江边的文物古迹中,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南宋官窑遗址可谓天下闻名。它不仅在杭州,乃至在中国的陶瓷文化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见证南宋杭州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标志之一。

800多年前,官宦商贾、文人墨客往来穿梭于钱塘江上,将财富与文化源源不断地带入杭州,全国各地的精湛手工艺也因而向这里汇流。于是,北艺南技合于一身,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面莹澈、开片如冰裂梅绽的南宋官窑瓷器,终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中国青瓷史上的巅峰。

今天,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有着中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著名的郊坛下南宋官窑遗址就坐落在馆区之中。虽然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技艺已经失传,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对钱塘瓷文化的追寻。

如果说南宋官窑博物馆是对历史的追溯与缅怀,那么该馆产品开发部长期以来对南宋官窑青瓷工艺的复制与研究则是对文化的继承与拓新。在如今的钱塘江,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乐章正像这钱塘大潮的轰鸣,既带着传承的低沉浑厚,又蕴含创新的激越高吭。

大运河

如果说西湖是心脏,钱塘江是动脉,那么大运河就是杭州的经络。从江南运河到隋大运河南段,再到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杭州的运河把城区街坊市井的水陆通道一一勾连,形成水陆一体的市区交通网,催生出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手工艺。

运河的桥,桥的运河

历经千年,京杭大运河一直都是杭州的重要水道,杭州的繁荣很大程度也源自大运河水利航运之便利。从隋炀帝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的基础上开通江南运河起,大运河杭州段历经唐、宋、元、明等数朝的疏浚整治和拓展开通,在明代便成为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钱塘江和外海的水运枢纽。

在这个过程中,大运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杭州运河文化,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在大运河申遗的132个遗产点中,杭州段就占据了7个。而这些枕着运河记忆流淌的悠久文化,最终在拱宸桥西沉淀为一片充满怀旧情怀的博物馆群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它们将杭州诸多传统手工艺传世精品收罗其中,以拱宸桥为地标,在运河之畔形成一道横贯古今、包容万千的新人文风景。

“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大运河不仅为杭州留下了若干千年古桥,还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江南水乡风情与运河漕运文化的“运河石桥建造技艺”。直到今天,在运河依然能找到不少因桥而名的地段,丁桥、斜桥、拱宸桥、卖鱼桥、德胜桥……运河的桥已成为了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

长河如丝,千年锦绣

大运河带来了发达的商贸经济,赋予了这座城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而在杭州诸多天下闻名的手工艺精品之中,丝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在杭所设官营织造机构,工场规模、织机设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私营丝织业也非常发达,从业人口为各业之首。

中国丝绸的代表——“绫罗绸缎”中的“罗”,与苏缎、云绵并称为中国的“东南三宝”的杭罗,就诞生于运河沿岸。杭州城东的艮山门外,历来是杭罗作坊的集中地,清代厉鹗《东城杂记》中说道:“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漏夜不绝”。昔日杭罗织造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丝织业的发达,也催生出天下闻名的杭绣技艺。起于汉代,盛于南宋的杭州刺绣,不但在民间有着极高的美誉,鼎盛时期更是成为专供皇室内苑的“宫廷绣”。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而不衰,城内后市街、弼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

然而时移世易,和许多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传承千年的杭罗织造技艺和杭绣技艺也遭受到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不过在政府大力扶持之下,杭州传统的手工丝织技艺并未被现代工业完全取代。虽不复当年的显赫,但这些起于运河沿岸的精湛工艺,如今依然锦绣斑斓一如昔年。

老商号里的新文化

塘栖曾是古杭州府的第一大市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古桥、廊檐、白墙、黛瓦……塘栖以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湖州府的南浔、嘉兴府的乌青(乌镇)并为“江南三大名镇”。

晚清以来,水北街一直是塘栖镇的工业中心,许多老商号都沿京杭大运河而建,它们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时光流转,如今的老商号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有些走向了更为宽广的世界;有些湮没在历史进程中;还有一些依然守候在大运河畔,成就了现在的杭州水北历史街区。

2004年,水北历史街区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今天,这里依然能看到乾隆御碑、大纶丝厂、广泰丰米行、仁和木行、同福永酱园等遗址,以及传承至今的百年汇昌、梅园蜜饯、金利丝业等数十家商号。它们承载着大运河的商业文化精神,安然沉静地延续着老杭州的记忆。

近年来,各地开始着力于挖掘、整修、重建老字号集群街区。而对于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塑,杭州显然别出机杼。在包括LOFT49、唐尚433、A8艺术公社、丝联166等的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里,那些被时间淘汰的老厂房、老建筑,在现代的商业运作下成为传承历史、创造时尚的绝妙场所。

当古今文化艺术、建筑景观设计及广告创意在这里汇聚,大运河就开始了新篇章的书写。笔尖流转的,有临安的繁华,江南的富庶,也有衰败的落寞。唯一不变的,是大运河的涛声依旧,依然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