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极不相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关键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教育。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提高学生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1.拓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渠道2.建构基于STSE理念 的“科学素养”课程体系3.改变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4.开设HPS显性课程,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56-03

国际权威的竞争力评价研究机构一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表的《2000年世界竞争力年鉴》(WCY)中,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列为国际竞争力要素之一。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没有相当比例公众的参与讨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无法实现的。2010年,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美国在2000年已达17%。这与我们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极不相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在多个国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决定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是中学的理科教学,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是公众获得较好科学素养的时期。

在TIMSS调查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技术,编制出一套信度、效度较高的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然后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国际比较、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广州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存在父母教育背景、学校类型的显著差异,学生的性别和家庭收入对科学素养影响不明显;(2)随着学校办学层次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呈现升高发展趋势,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也呈现出与此类似的发展趋势;(3)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外,大众媒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4)广州市高中生科学素养总体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尤其理解复杂的信息,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探索自然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学科科学素养发展不平衡;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高一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如何探索提高我国未来公民的科学素质,为不确定的将来做准备呢?美国对于TIMSS测量结果的回应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美国研究人员在对TIMSS信息作多侧面观察分析的同时,还分别从课堂、学校、政府、社会等四个层面,对美国中小学数学与科学教学及管理方面的缺陷作了鉴别与分析。面对在国际测评结果水平不高的现实,美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除了规定“科学内容”以外,还规定了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育体制标准等,为提高公民素养提供统一的培养标准。

一、拓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渠道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整合的途径和运作机制日趋多样。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传统科学素养建设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愈来愈不能满足当代科学素养建设的需要。本调查研究表明有69.7%的学生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科学知识,其中25.9%的学生通过互联网,高达71.4%学生从课外获取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术机构和团体热情参与、大众媒体主动配合、宣传教育部门多方呼吁、企事业单位全力支持、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响应的社科普及组织网络体系(图5.1)。这个组织网络体系具有纵横结合、上下联动、覆盖面广的特点,对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建设的有效进行具有强力推动和保证作用。

由于中学生获取的科学知识有69.7%来自大众传媒,因此发挥传媒公众话语传播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从传统的科学普及(Popularizatson of Seienee)发展到现代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ience),从语言理论的角度而言,体现在传播形式上的变化:科学家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向公众单向灌输,而是相互间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就是科学家采用公众容易理解与接受的语言,科学家不断地从公众的语言反馈中得到启示,不断调整科学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科学传播(Science ColnlnuniCation),其实质是网络时代的公众理解科学,互联网的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即时反馈性等特点,存在着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公众可以与传播者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同时公众之间也可以及时交流,特别是在BBS(电子公布板)、IRq网络聊天系统)、MUDS(多人游戏/社会论坛)等等,这一切都与科学传播受众对一定科学技术知识或技能的理解与接受在语言上的要求及约定有密切关系。

在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今天,科学也不再只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事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图5.1

1999年《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中UNB33提出“人人有权参与科学事业”。由此,一方面,科学家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公众也参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和科学体制的建立,与科学家一起共同塑造科学的恰当的社会角色,使科学更具有人性,更符合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传播真正成为科学与社会的“血液循环系统”。

二、建构基于STSE理念 的“科学素养”课程体系

我国可借鉴美国设立科学教育体制标准,拓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渠道,提供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平台。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整体性出发,对构成提高科学素养策略系统的诸因素进行运筹、规划,建立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提高科学素养策略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科学素养策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整个社会、环境存在多时空的广泛联系,并受到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制约。黄东有提出构建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体系。(详见图14.)合理的“科学课程”是“纬”(Lat. ),随着时展的教学观念是“经”( Long.),两者只是构成科学品质面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空间中,当“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径”(Radius)与科学品质“面”概念融合,它就形成了具有维向性的“体”概念。科学品质的体概念必须有价值导向,尤其是人文取向,即通过人文的旋转度(W)导引,使科学品质达成立体的全方位的科学品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