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堵不如疏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堵不如疏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康定城坐落群山中间,海拔2800余米。向东翻过二郎山进入四川盆地平原(俗称关内),路况良好。向西翻过海拔4700米的折多山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藏区高原地带(俗称关外),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道路窄小、盘廻崎岖,且一面临崖,峻峭陡壁。一到冬季,暗冰四处、路面滑溜;一到雨季,路面泥泞,行路艰难,如果不是熟悉路况的老司机,可谓凶险异常。这是弘合民爆公司的困扰之一。

困扰之二在于弘合业务的特殊性:民用爆炸品的销售与运输。安全是首要的,整个销售和运输环节都必须受到严密的管控,涉及公安、交通、治安等多个政府部门,程序严谨,容不得丝毫疏忽,否则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两种困扰,就给弘合提出了一个命题:既要保障爆炸品和人身安全,又要让驾驶员和押运员积极主动和负责任地完成运输任务。前者容易做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强化车辆安全装备就能获得根本保障。问题是后者,时刻提高警惕、负责任而又积极主动地完成运输任务,并且有效提升运力,靠的是驾驶员和押运员的工作动力问题。

之前弘合采取的是驾驶员按照行驶里程公里数给予出差补贴,分关内关外,关内0.5元/公里,关外0.75元/公里;押运员则采用按出差天数补贴关内50元/天,关外70元/天。

对于驾驶员而言,跑关内一马平川,路况良好,跑得起速度,也跑得起里程,关内还有客户接待,生活便利。关外则情况恰恰相反,虽然跑关外比关内要多0.25元/公里,但受路况、里程、生活成本等综合影响,远不如关内划算,且要承担比关内高很多的风险。虽然调度上按照关内一趟关外一趟的循环原则,驾驶员往往消极怠工,用各种理由拒绝调度,宁跑关内不跑关外,这对70%业务量在关外的弘合来说无疑是运力的大量浪费,估算高达30%。2011年全年核算驾驶员月均行驶里程仅为5400公里/车,运量80吨/车。甚至还出现为多跑关内而贿赂调度员的不良现象。

押运员的情况和驾驶员几乎一样,甚至更甚。押运员的工资结构为:基本工资+押运出差补贴,基本工资为1300元左右。关外的生活成本比关内高,押运员出差跟随驾驶员食宿,驾驶员收入相对高的话,食宿费用也会随之高一些,押运员往往赔不起。按照出差补贴标准,跑关内每天还能剩15元/天,跑关外往往还要倒贴,一个月算下来两厢相抵,或是持平或是倒贴,就等同于白辛苦了一个月,白承担风险和责任一个月。

这就形成跑关外不如不跑的选择。

按照规定一车一个押运员,每台车出车运输就必须配置一个驾驶员和一个押运员,缺一不可。除了驾驶员费用较大的矛盾之外,根本矛盾还在于一个是按里程计算补贴,一个是按出差天数计算补贴。驾驶员选择的是尽快跑完,而押运员则选择慢慢跑以增加出差时间,跑关外尤其如此,矛盾据此而生,且不可调和。这就出现了押运员和驾驶员互不配合的尴尬局面。

弘合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强员工教育,比如制定奖罚措施,比如强化制度执行,现状依然难以改变。其实要改变以上的状况,关键在于改变分配机制。而且还要设置保障分配机制的配套措施,比如人文关怀、调度规则、GPS记录等。

首先改变的是驾驶员工资核算方式。保持原有基本工资不变,亦保持按照行驶里程公里数计算出差补贴的方式不变,改变的是补贴标准,且采取公里数累进制。按照关内关外路况分为五个等级,综合评估路况所带来的行驶速度、里程、安全责任等差异,分别确定补贴标准,以此来解决路况不同带来的不公平感受。且设定月行驶里程阶梯累进标准,如0~3000公里是0.75元/公里,超过3000公里的则全部里程计为1元/公里,跑得越多则补贴标准越高,关键在于是全里程累进计算,而非分段计算。根据历史记录,设定了6000公里/月为基本线,一超过该标准,则补贴标准提高30%,以此激励驾驶员达成6000公里/月甚至更高里程。

同时以分路况里程为基准,增加天气、海拔修正系数,考虑车况差异,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按月实际行驶里程核算总分,将驾驶员分为两个团队,实施业绩PK,通过荣誉奖励来激发驾驶员的积极性。

押运员保持基本工资,保持按照出差天数计算补贴的方式不变,参照驾驶员公里数累进办法,按照行驶里程分别确定累进补贴标准,亦按照驾驶员同等模式实施业绩考核和业绩PK。通过同样按里程确定标准、计算补贴,将押运员与驾驶员的利益进行捆绑,解决其根本矛盾。

配套措施一是设定调度规则保证调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二是为驾押人员提供到站服务增进人文关怀;三是通过GPS定位确定报班制度,为合理调度提供前置量。

通过以上多项措施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过往车队员工的种种矛盾和出现的不良现象,激励了驾驶员和押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直接提升了企业综合运力30%,为弘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升了运输安全保障性。

专家点评:

改善案例分享

文/黄天

要达成结果,能力与动力缺一不可,尤以动力为要。动力的背后是分配机制,不在于精细,不在于规范,不在于运用何种先进方法,关键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更在于对现状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我们没必要用道德或者高标准去审视和要求员工,直面现实、因势利导方为正道。“堵,不如疏”,老祖宗的话可忘但不可违,这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