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机械通气患者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机械通气患者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微量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前瞻性分析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B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辅助通气3 d后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并对比辅助通气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工作量。结果 ①A组患者通气3 d后痰液较之B组稀薄,且PaO2、SpO2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例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均低于B组,且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B组患者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均高于A组(P < 0.05)。 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气道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 辅助通气;气道湿化;微量泵湿化;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080-03

外科监护室诸多患者术后常须通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辅助通气维持呼吸与换气功能。插管后上呼吸道的温化、湿化作用丧失,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削弱;同时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加,若对吸入气体温化、湿化不够,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及分泌物干燥,纤毛运动抑制,痰液排除困难,引发痰痂形成,影响换气功能,重者可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严重并发症重[1]。笔者立足临床实践,就近年来对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方法与传统的注射器间歇灌注方法的湿化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入选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并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患者98例。男54例,女44例,年龄35~58岁,平均(47.5±5.2)岁。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经口插管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通气时间5~9 d,平均(6.2±1.4)d。排除病变累及呼吸中枢、气管、支气管患者,营养状况差,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98例患者按住院号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气道湿化方法

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持续滴入气道湿化。具体为:以0.45%的低渗盐水100 mL加庆大霉素5万U、氨溴索15 mg、地塞米松与糜蛋白各5 mg配制湿化液,将湿化瓶与微量泵联通,而后用5号头皮针在气管导管上开一小窗,将微量泵引出的输液导管去针头后从小窗置入气管套管内3~5 cm,末端妥善固定,控制微量泵滴速5~10 mL/h并24 h持续滴注,每日湿化液总量控制在200 mL上下,并根据痰液性、质、量每2~4 h进行吸痰处理。B组患者采用与A组相同的湿化液,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具体为:护理人员每隔2 h用注射器抽取10~15 mL湿化液,将注射器自气管插管口缓慢注入,每次湿化操作后视痰液情况予吸痰处理。

1.3 观察指标

湿化效果:记录机械辅助通气3 d后,首次吸痰操作后痰液黏稠度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其中,痰液黏稠度判断标准[2]为:Ⅰ度(稀痰)为透明黏液,吸痰后吸痰管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稠)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吸痰管接头内壁,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黏稠):外观明显黏稠,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吸痰管内壁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

并发症指标:记录日平均刺激性咳嗽次数及通气期间痰痂形成、VAP的发生例次。其中,VAP是指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48 h后原有肺部感染加重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3]。

护理工作量指标:记录吸痰操作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疗效的比较采用Wilcoxon-W秩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湿化效果

两组患者辅助通气3 d后痰液黏稠度构成情况不同,A组稀痰比例明显高于B组(P < 0.05);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显示两组患者氧合情况不同,A组PaO2、SpO2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并发症

A组患者每日平均刺激性咳嗽次数与通气期间痰痂形成例数与VAP例数均低于B组,其中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吸痰次数

B组患者通气天数与吸痰次数均明显长(多)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吸入湿化气体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活动正常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气道内痰液的稀释和排除,降低气道梗阻和肺部感染概率[4]。气管插管下辅助通气患者若湿化不足可引发气管内分泌物的潴留或呼吸道黏膜的溃烂,增加细菌感染概率,若形成痰痂则明显降低氧合效果。同时,痰液的积聚势必要求更多的吸痰操作,吸痰易导致局部气管黏膜的损伤,且容易将细菌带入气道,增加下呼吸道或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当然湿化过度也容易造成痰液过分稀薄,也能同样增加吸痰操作次数[5]。Siempos等[6]报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每增加1 d,发生VAP 的危险性会增加1%~3%。

目前临床上气道湿化方法有间歇气道灌注法、热湿交换器湿化法、微量泵滴入湿化法及射流雾化吸入湿化法等。雾化吸入和热湿交换器法需要依赖特殊仪器,操作起来相对复杂,常用于雾化给药。热湿交换器法只能利用患者呼出的气体来湿化吸入气体,并不额外提供热量和水气,不适用于脱水、低温或肺部疾患引发的分泌物潴留患者[7]。间歇气道灌注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道黏膜干燥、失水,但入量大则会引发刺激性咳嗽,患者易将部分湿化液咳出,减轻湿化效果;且有报道[8]采用该法气管套管经常因痰痂固定而不易拔出,引发黏膜损伤出血。

微量泵持续滴入湿化采用24 h连续不间断给药方法,湿化液沿套管管壁匀速流入气道,充分模拟了自然的生理湿化状态,有利于痰液的匀速排出,也避免了大量灌注对气道黏膜的刺激;同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且明显缩短了患者带管时间,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与机会感染的暴露概率。本组资料中,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湿化,患者痰液相对稀薄,氧合效果较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间歇气道灌注湿化法,显现出比较优势。

因此,对长时间应用呼吸机进行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理想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慧中,贺兼斌,谢赤敏.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8-10.

[2] 梅小丽,喻文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循证医学指南[J].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479-480.

[3] 陈兰花,曾坤山.两种湿化液在小儿肺炎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20-821.

[4] 陈建荣,蔡映云,何川华.气道湿化治疗的临床思维[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9):670- 671.

[5] 陈爽,周达梅,王妍.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持续气道湿化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8-8379.

[6] Siempos II,Vardakas KZ, Kopterides P. Impact of passive humidifica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yolled trials [J]. Crit Care Med,2007,16:10-21.

[7] 崔慧霞,郭爱敏.湿热交换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27-729.

[8] 区洁芬.两种气道湿化法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7,22(23):37.

(收稿日期:2012-10-10 本文编辑: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