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南昌江县保突村黎族制陶调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南昌江县保突村黎族制陶调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海南岛黎族制陶至今保留着最为原始的泥条盘筑和露天烧制的方法,对研究早期人类制陶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调查对海南西部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进行实地采风,记录了黎族制陶术第二代传承人文亚芬具体的制陶过程,并通过采访的形式对该地区的黎族制陶遗存和保护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昌江县石碌镇 黎族 制陶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是一个黎族自然村,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村民至今仍保持一部分黎族传统生活方式,采用原始的泥条盘筑法制坯及露天烧制法的黎族制陶工艺是黎族妇女特有的传统。长流不息的昌化江,无私地孕育着江边的人们,或许正是因为江水的惠泽,一些黎族村庄的妇女,至今仍保留着世代传承的古老制陶工艺,它是黎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份宝贵的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为探索人类早期制陶技术提供了重要例证。据报道,2006年,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工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保突村八十岁老人羊拜亮入选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0年7月27日,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厅资助项目黎族制陶课题组部分成员,驱车赴保突村进行黎族制陶调查。此次调查主要对象就是羊拜亮,不巧我们到了她家后得知老人因病住院,经协商羊拜亮的孙媳妇文亚芬(羊拜亮老人指定的第二代制陶手艺传承人)愿意接受采访并为我们演示黎族制陶技艺,使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 具有原始制陶“活化石”之称的黎族制陶的全过程。

一、练泥

将事先准备好的陶土(据文亚芬口述,这些陶土取自本村河边地里,含沙量低,泥质黏性较好,呈灰黄色,制坯前晒干,经木杵敲碎、筛掉沙砾,制成干粉状,土的选择全凭个人经验。)根据预制器皿的大小用量倒入竹制簸箕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手和泥,这个过程与和面接近,然后用木棍捣泥、揉泥,目的是为了使泥具有柔韧性,便于成形。据称有时因制作陶器为炊煮器需要适量加入细沙,这样烧制出来的器皿会增加耐火性。

二、制坯

1、制作器底

取适量练好的泥,团成球状,然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木凳上,其上铺蓝色布一块,有时也可用其它较平的编织物或木板替代,先用掌心捶压成圆饼状,厚1厘米左右,直径约15厘米,然后用竹质刀以约60度斜角切成圆形器底。

2、盘筑成形

取适量练好的泥,在长条板凳上搓成长35厘米左右的泥条,直径2厘米左右,均匀圆柱状。将搓好的泥条在器底的边缘缠绕,一只手提泥条,另一只手捏扁圆柱形泥条,使泥条与器底紧密粘合。约进行到器皿一半高度,一只手扶住内壁,另一只手拿木拍敲打器外壁,使泥条粘合牢固、器壁厚薄均匀。之后,继续盘筑,到合适高度略向内收口,再次一只手扶住内壁,另一只手拿木拍敲打器外壁,随后用蚌壳去掉多余底边角料,抹平器内壁。制坯最后一步工序是制器口,待器壁修整完毕,文亚芬从其头上揪下一根头发,迅速用那根头发将器口边缘割平。同样又搓泥条,长约25厘米,直径约2厘米,缠绕于器口,用手将泥条与器口壁捏实,完成后器口泥条横截面大致呈椭圆形。然后在坯体内壁与器底连接处用一根泥条压实加固,用蚌壳抹平。继续用蚌壳和自制木质刮刀修平内、外壁,至此坯体制作基本完成,不作任何装饰,呈素面、质朴状。

三、阴干、修坯

据文亚芬口述制好的泥坯要放在阴凉、干燥处阴干,如果天气晴好需要三到四天,否则要六到八天才能干透。她特意强调制好的陶坯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其原因是强光下,坯体受热不均会开裂。在坯体半干的时候,进行修坯,即用蚌壳和光滑的树籽儿(本地称之为过江龙)再次压实、磨光器内、外壁,使器皿既结实又美观。

四、烧制

因上述文亚芬所作的陶器需要几天进行阴干才能烧制,所以她准备把以前已阴干好的几个陶器进行烧制,以满足我们对烧陶过程的求知之心。第二天近傍晚,我们按约定再次来到羊拜亮家,文亚芬把我们带到离她家不远的田边空地,在那她已经摆好了一堆木柴,呈方形,木柴相互交错叠压摆放,总量大概有半立方木柴。她把四个已干透的陶坯摆放于柴堆上,随后在柴堆底部用碎柴将其引燃。当木柴燃烧火势渐减时,她和助手便将一堆干稻草扔向陶器上面,火势再次熊熊。几分钟时间稻草烧完,陶器上留下厚厚的稻草灰,火势减小后再次加入干稻草,稻草灰完全盖住陶器后,持续着小火状态。 经过约1个小时的烧制,文亚芬用一根长竹竿(大概2.5米左右)小心翼翼地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立刻用一种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树皮(黎语叫做“塞柴涯”)捣烂后的汁液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说是可以使器皿更加坚硬,淋过树汁后的陶器自然形成褐色斑点,质朴的外表上增添了几分灵动。整个烧制过程持续两个小时左右,成功结束。

五、保突村制陶情况

在文亚芬制陶、烧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话的形式以及后来对羊拜亮老人的采访,对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及附近村落的黎族制陶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口述资料进一步整理如下:

(一)、保突村基本情况

石碌镇保突村位于保梅岭附近,距县城仅5公里,是保突村委会管理下最大的自然村,有167户,人口980人,属哈方言黎族村寨。建国前村里每户人家都会烧陶,如碗、钵、锅、罐、盆、蒸酒器、水缸等各种生活用具基本为陶制。但解放后,黎族传统的陶制生活用具逐渐被现代工业制品所替代,特别是近二十年保突村家家都用铁锅、铝锅或更为耐用的钢质锅,几乎不再用土陶,因此掌握传统制陶术的保突村人越来越少。据说目前这个村寨只有羊拜亮老人及她的新传承人文亚芬还能做陶器。

(二)、制陶工具

1、垫板:用普通木板自制,尺寸25×25厘米左右,厚度2~3厘米左右,用于置放陶坯,根据陶坯的大小决定木板的尺寸。有时也用布或其它合适的物品替代木板。

2、木拍:用普通木板自制,厚度约1厘米,宽约8厘米,总长约20厘米,柄长约15厘米。其用法是配合手拍打陶坯内外壁,使之成形,并使器壁泥条结合紧密结实。通常会有二到三把木拍,用于不同大小的陶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