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批评性语篇分析提出了语篇分析的新视角。这些新视角为大学英语阅读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批评分析离不开语境。批评性语篇分析工具的灵活使用,是进行批评式英语阅读的基础。把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这一新的教学策略有其可行性、必要性、适用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意识形态 分析工具 应用设想

一、引言

早在80年代,英国的批评语言学家便提出,学校中的语言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即加强学生批评性语篇阅读的能力。N.Fairclough(1992)将语篇分析方法分为:非批评性语篇分析和批评性语篇分析两类。前者受到西方现代主流语言学的影响,将语篇视为静态的、孤立的产品,忽略了语篇的社会性、思想性、变化性和相对性。后者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篇分析的框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达和社会交往互动。批评性语篇分析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在批评前者的基础上,批评性语篇分析不断提出语篇分析的新视角。这些新视角为大学英语阅读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加强学生批评性阅读能力,使之体会认识到语篇的多样性、含蓄性、社会性;语篇分析的解释性、动态性、变革性;发话人的目的性与身份、地位、权利的不平等性,以便能够对这些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正如McCarthy和Carter(1994)所说:“人们一旦开始从话语的角度来观察语言,那么他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对象

1.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关于各种文本和话语如何服务于各种意识形态利益,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各种强大的政治后果的一个明确的规范性的分析。其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该派所倡导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坚持反对一切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支配和控制人的心理,从而阻碍了人的自我解放。然而,以Roger Fowler等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家并不同意“西马”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的意识形态概念显得更中性一些,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Hodge,Kress,Jones,1979:81),“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Flower,1991:92),不含任何“虚假”、“歪曲”等贬义。因此,批评语言学中的“批评”意为“评论”、“评价”,而无日常生活中用这个词时所具有的“抱怨”、“挑错”等含义(Fowler,1991a:90、92)。

2.显性意识形态与隐性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言学从一开始就自视为一种“工具语言学”。宏观上看,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例如电视、广告、报刊、官方文件、商业组织和法律法规等。试图通过对各类语篇的分析,揭示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具体到每一个语篇中,意识形态意义又可以分为显性的(explicit)和隐性的(implicit)。前者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中,容易识别。后者往往体现在风格意义、内涵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当中,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其中大部分已被自然化,变成了貌似常识性的东西,对语言使用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辛斌,2002)。

综上所述,批评性语篇分析以这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意义为重,特别关注语篇中那些不被直接言明的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假定、信念和价值观,即巴尔特(Barthes)称之为“神话”(myth)的那些东西。Fairclough(1989:92)指出,“意识形态通过伪装自己的性质,装扮成它不是的东西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最隐蔽时才最有效”。批评语言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篇分析来揭示语言中的这种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在分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dality)、转换(transform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连贯性(coherence)等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二)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目标

批判性话语分析旨在捕获话语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动态关系。Wodak(1989)把这一目标分为三个步骤:(a)对语篇作批评性分析以揭开某些社会过程的神秘面纱,使那些用以操纵、控制、歧视、蛊惑的手法暴露无遗;(b)尽可能细致地考察这些社会过程的来龙去脉以便弄清现实社会为什么和如何会有这样的结构;(c)研究者与所有相关各方联合采取行动来改变这种现实。(辛斌,1996)由此可见,语篇分析的主要目标是社会实践性。而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语言在产生、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点正是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去挖掘其中含而不露的各种意识形态意义。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以及对日常文本的微观政治与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各种权力关系、资本交换和各种物质的、历史的宏观政治景观之间动态关系的洞察力。这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批评性阅读语篇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外国文化的渗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这样一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更有其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三、“批评性语篇分析工具”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一)三个步骤

1.分析工具的使用是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第一步,首先学生分析语篇的结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其与某些生成技巧相联系。批评语言学属Halliday所倡导的工具语言学。老师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文章进行批评分析,揭示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主要工具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及物性、转换、情态、时态、直接引语、预设、隐喻、分类和连贯性等。当然批评工具不仅限于此,事实上凡是有利于批评分析的理论、模式、分析者、方法论都可以拿来使用,使其功能主义化。

2.第二步,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分析论证这些工具或技巧的使用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意识形态意义是什么,从而揭示语篇里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各种假定和信念。Fairclough的关于文本与语境的模型,来自于政治经济学:语境被定义为各种生产的条件与解释的条件。语言结构与其语篇意义之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联系,某一结构孤立来看或许并不具有任何固定的社会意义,然而一旦用于特定的语境中,与其它结构相联系,它便可能产生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因此,“任何现时的诅咒语都可能变成赞美词,任何现时的真理在其他时候的许多人们听起来都肯定会不可避免地被视为最大的谎言”。比如被动语态在新闻报道暴力事件中的意义、广告中被动语态的含义、法律法规中出现的被动语态与科技说明文中的被动态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批评分析离不开语境,透过具体的语境才能挖掘出语篇背后的隐性意识形态意义。

3.最后是对社会实践的分析,主要是分析语篇与社会权利、意识形态意义与其相对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阅读教学设计

在分析选定的语篇之前,教师有必要首先交代清楚所需要用到的分析工具。将其一一写在黑板上,并给出简单的定义及其语篇功能。如:“被动化”能有效地减弱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等,遮掩了许多可以揭示意识形态范畴的语言信息。在此建议刚入门时,每次只用一种分析工具进行批评性的语篇分析。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语篇完全可以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多次使用,当然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分析不同的语篇也是可行的,二者要有机结合。待基础打牢之后,再综合使用分析工具分析一个完整的新语篇。下面笔者以“预设”模式为例,介绍如何使用批评性语篇分析工具指导英语阅读教学。

1.概念引入。预设(presupposition)是蕴含的一种具体类型。一般而言,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信息。共知性是预设的基本特征之一。

2.强调语篇功能。意识话语中的预设往往违反预设“共知性”的基本特征,使之具有劝诱功能。强调指出:劝诱功能往往微妙地使受话人把某一点命题作为真实的内容接受下来,尽管事实上它根本不是真实的,或至少是有争议的。预设可以掩盖虚假或有疑问的命题。在意识话语分析中,明确透析话语中由预设表达的隐含的意义是批评分析的有力工具。

3.使用分析工具。让学生去阅读已选定的语篇。当今大学英语的教材本身,英语考试中出现的阅读理解、报刊杂志都为批评性语篇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搜寻电视、新闻、网络中相关的语篇资料,既可以作为每一个单元相关主题展开的背景知识使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选择典型的篇章,作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原材料,增强学生语言的敏锐性。教师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语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时间找出预设部分(individual work),教师公布答案。

4.探讨意识形态意义。教师指引学生论证预设的使用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意识形态意义是什么,揭示语篇里不易被察觉的假定。让学生意识到这里的预设不再被解释为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以前共知的信息,而被解释为受话人在发话人的劝诱下不得不随其理所当然地认同的信息。这个部分要求学生首先做一个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再由老师进行指导。

5.探讨语篇与社会权利的关系。这个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该语篇分析的难易程度,选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小组讨论、组长发言,教师总结;或者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再思考等方式对语篇的社会实践意义做出深入的分析。

四、结语

批判性的话语分析包含了一个原则性的往返转换;它在各种文本分析与各种社会分析之间、在文化符号与制度构型之间、在符号学分析/话语分析与对各个地区性制度的分析之间、在对各种文本的一个规范性解读与对社会世界的一个规范性解读之间展开。尽管目前许多评论将批判性话语分析看作为一个激进的、“替代性的”、在构型中的领域,处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各种边缘处,它的理论与方法仍需完善,所涉及的“意识形态”、功能等基本概念还在激烈争论之中。但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却已经为语言研究和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丰富语言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目前,批评性语篇分析正处于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批评性语篇分析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一,它将成为对社会生活进行描述、解释、分析和批评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考试、报刊资料,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的教学手段,筛选出合适的语篇来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的能力。如何把批评性语篇分析灵活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更为深入地综合应用这种语篇分析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去尝试、去丰富、去关注和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and Oxford:Polity Press,1992年a.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London:Edward Arnold,1994年.

[3]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4]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年第1期.

[5]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6]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年第5期.

[7]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8]项蕴华.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