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指在汉字教学中一方面教授汉字知识,另一方面把中华文化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进去。作者认为这是可行的,因为这与汉字的构造特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并且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文化渗透 可平行性分析

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指在汉字教学中一方面教授汉字知识,另一方面把中华文化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进去。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文化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与汉字的构造特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并且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汉字的构造是一种意象性建构,“立象以尽其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之母。“‘汉字通过仰观俯察’、‘近取诸人’、‘远取诸物’的取象构形,深刻地总结和概括了汉民族亿万年社会生产和认识发生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将它凝结在静态的字形、读音中”[1]。

如“家”,从“宀”从“豕”,会意字。上面的“宀”像个房屋,里面有一只猪(豕),表示“豕”生活在这个房子里。“在古代,‘豕’是财富的标志,养的猪越多,就表示家庭越富有。那时能有栖身之处者未必有‘豕’,能养得起‘豕’者必然会有固定的居所。后来人们就用既有房子‘宀’又有‘豕’的‘家’字表示现在我们所说的‘家庭’‘住所’的意思。另外,我们从‘家’的形体还能发现一个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用‘豕’表示家庭财富时,‘豕’已从野生发展到家养,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标志,也可以证明人类养‘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2]。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汉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色彩斑斓情趣盎然的抽象画。“象”先而“形”后,“形”是对“象”的最高抽象,而“象”是立体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和理解,因而具有多义性。小小的方块汉字像魔方,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运用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进行合理教学,从字形入手,追根溯源,分析部件,以形释义,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从而不但从不同程度上解决汉字学习中难认、难记、难写、难懂等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提升文化涵养。

二、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识字心理特点。

我国识字心理学家刘廷芳、艾伟等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汉字是由形、音、义三个因素组成的统一的方块图形。这些图形是以式样不同的基本笔画,按一定数量(如几点几横),一定度量(如笔画长短、出头与否、封口或不封口),一定空间配置(如左右、上下、内外)构成一些偏旁部首或其他结构单位,再由这些形形、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的布局组合搭配成字的。”[3]“汉字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对汉字字形的观察辨认的难易,跟字的笔画数目、笔画种类和结构有重要的关系。后来有的研究表明:识了相当数量汉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汉字笔画的多少对于字形的辨认和识记影响不大。辨认合体字形的难度与构字部件的熟悉程度有关,若构字部件为儿童所熟悉,辨认较易,反之就难。对那些难以分解为单元部件的字,笔画虽较少,亦难辨认。学生辨认字形的完整性与精确性的水平,是随着他们所掌握的汉字知识,用言语分解汉字的构成部分,以及对不同字形进行相互比较的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的。”[4]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机械记忆的效果远不如理解记忆、想象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汉字理据性强,有着据义构形、以形示义的特点,这不仅为人们运用理解识记、想象识记等多种手段学习汉字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且要求人们学习汉字时必须紧紧抓住它的特点,弄清每个汉字的内在依据。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形象直观,是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识字心理特点的。

三、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总目标部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5]“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6]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正是这次课改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渗透了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口耳目》①一课,是按象形字归类识字。这一课生字结构简单,又是义形结合的象形字,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汉字的演变,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出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识字二《日月明》一课:“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采用韵语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能让学生隐约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学习的形声字数量逐渐增多。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形声字的造字规律,触类旁通呢?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的编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八个“学习园地”,就有六个在“我的发现”这一板块,把形声字按不同的方式归类,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相同形旁或声旁的字的特点,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则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的:“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并且教材上还有学习伙伴的提示——“‘泡’字的左边跟字义有关,右边跟字音有关……”

从象形字、指事字到会意字、形声字,从图字对照、形象体会到归纳分类、引导发现再到结合语境、体会多义,教材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渗透了丰富的汉字文化。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教材在渗透汉字文化的形式上更加丰富。从四年级开始,教材里出现了“趣味语文”这一内容,或者介绍成语故事,或者是历史名人运用汉字的有趣故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

特别是在五年级上册专门设置了“遨游汉字王国”的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有介绍汉字诞生的知识和传说(《仓颉造字》),有典型字的来历(《“册”“典”“删”的来历》),有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书法作品赏析和美文诵读,还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师生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感受汉字的魅力和有趣,了解汉字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这一方面的目标要求到教材发生的变化,可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注释:

①本文中所列举教学案例使用的教材版本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参考文献:

[1][3][4]胡家才.现代语文教学论.京华出版社,2001.3(1):228-230,262-263,265.

[2]骈宇骞.中华字源.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4,1:94.

[5][6]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