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树与柴火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树与柴火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教授。主要作品有《竹林的故事》《桃园》《莫须有先生传》等。我家有两个小孩子,他们都喜欢“拣柴”。每当大风天,他们两个,一个姊姊,一个弟弟,真是像火一般的喜悦,要母亲拿篮子给他们到外面树林里去拾枯枝。一会儿都是满篮的柴回来了,这时乃是成绩报告的喜悦,指着自己的篮子问母亲道:“母亲,我拣的多不多?”

如果问我:“小孩子顶喜欢做什么事情?”据我观察之所得,我便答道:“小孩子顶喜欢拣柴。”我这样说时,我是十分的满足,因为我真道出我家小孩子的欢喜,没有附会和曲解的地方。天下的答案谁能像我的正确呢!

我做小孩子时也喜欢拣柴。我记得我那时喜欢看女子们在树林里扫落叶拿回去做柴烧。我觉得春天没有冬日的树林那么的繁华,我仿佛一枚一枚的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生命了。冬日的落叶,乃是生之跳舞,在春天里,我固然喜欢看树叶子,但在冬天里我才真是树叶子的情人似的。我又喜欢看乡下人在日落之时挑了一担“松毛”回家。松毛者,松叶之落地而枯黄者也,弄柴人早出晚归,大力者举一担松毛而肩之,庞大如两只巨兽,旁观者我之喜悦,真应该说此时落日不是落日而是朝阳了。为什么这样喜悦?现在我有时在路上遇见挑松毛的人,很觉得奇异,这有什么可喜悦的?人生之不相了解一至如此。

然而我看见我的女孩子喜欢跟着乡下的女伴一路去采松毛,我便总怀着一个招待客人的心情,伺候她出门,望着她归家了。

现在我想,人类有记忆,记忆之美,应莫如柴火。春华秋实都到那里去了?所以我们看着火,应该是看春花,看夏叶,昨夜星辰,今朝露水,都是火之生平了。终于又是虚空,因为火烧了则无有也。庄周则说:“火传也,不知其尽也。”①

(选自《废名全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原载《平明日报・星期文艺》1942年12月29日,咕 噜/点评)

注释:①引文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文是: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大意是柴薪会在火中燃尽,但火却会永远传递,没有穷尽,即薪尽火传。

第1段中的比喻句,传神地表现了小孩子的欢喜之态,也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爱恋之情。段末的一个动作、一句问话,看似简单,却暗含了孩子自豪、喜悦、撒娇、期待夸赞等丰富微妙的心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第3段,由孩子拣柴写到“我”拣柴,由柴写到叶,思路放开。小时候看到挑松毛的人,会很喜悦,“现在”又觉得没什么可喜悦的了,作者由此发出对人生的感慨。

第4段,思路又回到孩子拣柴上来。简短的句子,表达出丰富的情思,耐人寻味。

第5段,由柴火生发出联想和议论。作者把人类的记忆比做柴火。柴火,这树的枯枝,昔日曾孕育出春花、夏叶和秋实,经历过星辰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花枝朽为枯枝,枯枝化为火,树的经历就是火的“生平”、火的“记忆”。柴在火中消失成空,但火却会传递下去,无穷无尽。同样的道理,人类的经历、记忆会像柴火一样消失,但人类的生命、精神却会像火一样永远延续。

【编后记】

早就想向小读者推荐废名的散文《树与柴火》,但多次拿起又放下,担心小读者读不懂。然而多次放下之后,现在终于又忍不住再次拿起来。这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字里行间似乎映出暖暖的火光。小读者即使读不出更多的“意思”,只要能读懂孩子的天真快乐、父亲的温和慈爱,也就够了。关于拣柴火,作者在另一篇作品中有更详尽的记述,编者把部分相关内容链接于后,供读者对照阅读:

拣柴,便是提了一个手提的篮子到山上树林里去拾起树上落下来的细小的枯枝……冬日到山上树林里拣柴,真个如“洞庭鱼可拾”,一个小篮子一会儿就满了,两个小孩子抢着拣,笑着拣,天下从来没有这样如意的事了……拿回去可以煮饭了,讨得妈妈的喜欢了。他们不知道爸爸是怎样的喜欢他们……清风明月,春华秋实,都在这些枯柴上面拾起来了,所以烧着便是美丽的火,象征着生命。(据废名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摘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