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碳的扬州老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碳的扬州老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有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但是,如果你真正住进扬州老城,恐怕无法接受斑驳的外墙、阴暗的光线和湿冷的空气。老城庭院深深,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逐渐搬离,只剩下黄发垂髫,与自古以来就在的清风明月为伴。

老城的历史文化固然重要,但老城的居民生活迫切需要改善。

2011年,扬州市政府引入了国际低碳领域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简称ISC),共同用国际绿色建筑标准和“低碳社区”理念,开展对古城废弃地块的改造。

这就像一场大型变装秀,重现昔日淮左名都的“花容月貌”。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参与式建筑设计

任何一个变装秀节目都具备以下几个环节:出题,摸底,设计,展示。

2011年7月,扬州市政府与ISC签订协议,所出题目是:选择原铰链厂地块作为试点,探索在保护、延续古城格局风貌和文脉的前提下,将地方传统建筑风格与低碳措施有机融合,采用经济适用的低碳技术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进行更新,实现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耗来享受健康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参与方法加以推广应用,走出一条古城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看得头有点大?没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块废地上,用低碳技术和社区参与理念,建起传统风格的民居,做到节能、环保、便宜、舒适、可复制推广。

在这个项目中,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古城办)代表扬州市政府承担项目实施。ISC负责出资并组织中美专家团队为项目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持,包括参与式规划设计。

领到题目之后,ISC在老城与新城各选了一个居住小区进行碳排放基线的调研,一来看看老城到底有多低碳,二来看看如果老城采用低碳技术,与新城相比会有哪些优势。

ISC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扬州老城人均年碳排放2.7吨,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的6-7吨,生活方式和水平实际上比较低碳,但这种低碳的基础却是较低的生活水平。各种望闻问切之后,ISC便大致捋出了扬州老城住房的现状,便可对症下药。

与此同时,扬州市古城办公室将建筑设计的任务交给了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以往不同的是,ISC坚持使用社区参与式规划,听取居民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ISC中国区首席代表万扬强调,ISC的理念便是自下而上,发动社区,让各个利益相关方发出声音。ISC邀请的低碳专家、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朱隆斌认为,低碳社区是指一个社区的居民共同遵循低碳的理念,运用低碳的技术来改善社区的发展状况,使社区发展更符合可持续的理念和方式。“这里面,社区居民的参与很重要。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全新的居住区没有居民的参与的话,很难说是完整意义上的低碳社区。”

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项目所在的社区居委会、ISC与扬州市古城办一起,开展了两次公众咨询会。社区居民在讨论会中强调,要保护扬州历史建筑风貌和式样,在狭窄街巷中设立防火通道,保留及扩展居民社区活动空间以及在实施项目的同时尽可能地为社区附近民宅的修缮给予支持。

此后,经过十稿反复讨论,加上社区居民的建议,最终出炉了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在此方案中,始终不能逾越的前提便是: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扬州市设计院确定了传统建筑的主要表达内容:街巷体系、建筑体量、形式和材料。然后,再大胆采用与传统建筑不冲突的现代技术。

简单易行的被动低碳措施

同样,低碳设计也是整个规划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厉害的美剧中,都不能缺少一个在某方面厉害的主角。

在扬州老城低碳改造示范项目中,朱隆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将低碳技术分为被动措施和主动措施两种。“以后老城民居改造可能主要使用被动措施,不用花太多的钱,稍微增加一些投入,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舒适度。”朱隆斌介绍,比如外墙、屋顶保温、自然通风、日照等。在他撰写的《扬州市民居低碳导则》中,总结了九项低碳被动措施,供老城居民参考。

注意,前方有一大波建筑专业术语来袭,请随时做好脑补的准备!

在屋顶保温上,可采用岩棉板或泡沫玻璃。岩棉板又称岩石棉,由天然岩石、矿物或工业废料制成的蓬松状短细纤维构成,本身为不燃材料。泡沫玻璃则是由碎玻璃、发泡剂、改性添加剂等粉碎、均匀混合后高温熔化形成的无机非金属质玻璃材料。朱隆斌画出图纸,并写上施工说明,简单明了。

在墙体保温方面,除了上述两个“法宝”,还可以使用墙体无机保温砂浆。JCTA-950无机保温砂浆是一种用于建筑物内外墙的新型保温节能砂浆材料,以无机类的轻质保温颗粒作为轻骨料,加由胶凝材料、石粉、抗裂添加剂及其他填充料等组成的无机灰色粉末状干粉砂浆,常用于南方的夏季隔热。

地面保温也是民居低碳改造的内容之一。在此,朱隆斌推荐的保温材料是EPS或PU。EPS全称为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PU则是发泡聚氨酯。此外,传统的门窗都是木质的,气密性不够,在不同气温下也容易变形。木门窗如何进行低碳改造?方法一是加双层木门窗,方法二是更换新的门窗玻璃类型。为达到更好的气密性,还可以增加气密条或塑钢窗。

亭台楼阁也是江南园林的重要标志,在扬州老城里,如果建筑的内庭较大,则可以使用活动式遮阳,夏季减少阳光直射。

此外,不同的建筑材料在不同温差情况下,也会形成一个连续性的热量流动通道,称为热桥。朱隆斌在小手册中普及,减少热桥连通的区域或增加热桥长度以及减少热桥数量,都可以将热传导降至最低。

为了解决传统房屋光照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建筑中增设通风窗。其中,保留原建筑立面风格的民居可采用山脊通风窗,内部设节能保温窗,仅在夏季开启,还需增加虫鼠纱窗,如此就能减少夏季蚊虫叮咬,通风窗要采用百叶式,安装朝向应为夏季主导风向。而可开启通风窗或采光天窗则适合可架设天窗的民居修缮。更令人惊叹的是建筑立面绿化的应用。绿植不仅仅种在平地的庭院中,还可以种在立着的外墙上。青砖之外,经过细致的营养液输送系统和平面浇灌系统,种在外墙上的绿植将为老城提供更新鲜的空气,并惊艳游人的眼。

最后,在有良好保温隔热措施和机械通风的建筑物里,还可以增设可控启闭的百叶窗和天窗,管理空气对流,对建筑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为了让低碳技术惠及扬州老城的居民,扬州的低碳示范项目尽量采用价格平民但效果显著的低碳技术。如此高性价比的低碳,其实你也可以做到。

节能与节水

阳光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光明?温暖?介质?

在朱隆斌看来,是可再生能源。在这方面,除了以上基于建筑本身就能完善的被动技术,他还尝试了一些主动技术,比如太阳能热水、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

但是,老城的居民却担心普通的太阳能热水器会影响老城的风貌,一个个架在屋顶上,不太协调。因此,ISC在低碳示范项目中采用了分体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使集热器与坡屋面平行,调整到30-35度为最佳角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采用了同样做法,在亭、廊架顶直接利用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一部分用于照明,一部分用于水的加热。

但ISC城市项目负责人潘涛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不是太满意。“电池太大了,大概有半个房间那么大,”他在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里展开手臂示意,“当然,这也是当前低碳技术的缺陷。”除了光电,地热也是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利用土壤里所储存的自然稳定的热量,可为建筑物供暖与制冷。正常情况下,土壤在地下3m的温度大约为12摄氏度。地热采暖是为建筑物采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与其他方式相比,电热效率高,如果与传统燃烧天然气的供暖装置配合使用,地热供暖后将极大减少所需要的燃料使用量,同时为建筑物提供舒适的温度。同样,地热制冷也比传统的空调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地热能可以使天花板升温和降温,使每个房间变成一个供暖和制冷系统,不需要额外的空调。

地源热泵的投入较大,适用于集中供热空调的新建建筑,而且此前几乎未出现在扬州老城中,是否能让老城的居民接受?

朱隆斌表示,这些试验性的技术应用于示范项目中,可以先看看效果,后期运行的时候再进行跟踪监测,比较一下主动技术和被动技术。“有低技术的,也有高技术的,居民可以去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

ISC在扬州老城的低碳示范项目也采用了系统的节水措施。

在建筑之内,使用节水器具,控制末端水压,减少无效用用水。收集屋面雨水,提升后用于庭院绿化。采取节水绿化措施,杜绝漫灌和软管浇灌;用积蓄的雨水营造微型水景观,提高湿润度;采用节水型“立体绿化”技术,美化周边环境。

在公共范围,同样采用了雨水收集技术,用于公共绿化、景观、浇洒道路、公共场所保洁、公共建筑冲厕等,减少自来水用量。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等场所,则推广使用透水地面技术,减少硬化地面和暴雨排水量。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室外人员集聚场所,采取井水雾化技术,降低局部“热岛效应”。

在ISC团队眼中,阳光、土地、雨水,都是大自然恩赐的资源。这些低碳技术的使用,使得整个社区在冷热能的收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等方面的能源效率使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又将碳排放降到最低。

到此,变装秀到了展示环节。在扬州古城的南河下历史街区,你看到了11栋崭新的房子:在坐拥粉墙黛瓦、古巷天井、微型园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建筑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