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汇改重启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国应把握住完善汇率政策的恰当时机,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弹性
《财经》记者 胡敬艳 白晓鸥 袁满 王延春
前 言
时隔近五年,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再次完善,在今年3月、4月间进入重要时间窗口。
从年初开始,外界压力空前高涨,直至3月16日,美国130位国会议员联名要求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中美双方大有滑向贸易战的危险。
围绕人民币汇率争议,中美各有压力。美国面临中期选举,无法忽视高失业率带来的选民不满情绪。中国则需要维护出口企业竞争力,确保就业增长,以换取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必须维护对汇率等货币政策的独立自。
汇率政策不可避免的政治化将中美双方回旋空间大幅缩小。美国政府无法完全左右议会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中国在关涉货币尊严问题上,亦难以让步。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于3月24日赴美。同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示,相信中国会以自己的理由来决定结束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以表达对中国汇率政策自的必要尊重。
双方相继释放“善意”,因汇率纷争而引发的紧张气氛有缓解迹象。这让中国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经济状况,认真考虑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完善。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回到了对美元波动相对狭小的局面。
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危机时期的特殊人民币汇率政策有再次调整的必要。因中美经济复苏进程不同,汇率政策如保持不变,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大增,“热钱”涌入预期增强,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冲击。
可以说,中国货币当局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内在意愿亦很明显。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中国要从非常规政策逐步回归常规政策,这也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
事实上,外界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执,在很大程度上将国内自主的汇率调整步伐扰乱。
因为掺杂了更多美国因素,致使中国汇率政策调整的自主行动,变成了某种带有政治意味的博弈。
较好的结局是双方各取所需。中国赢得尊严,也独立完成本该进行的汇率调整,深化汇率改革;美国则乐见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靠市场力量推动人民币升值。
而从中国现实考虑,一次性大幅升值亦不现实,恢复人民币弹性,逐步小幅升值更符合自身利益。
但外界对此能否有足够理解,美国政界会否贪得无厌而再生变数,仍是中国继续人民币汇率改革、进而实质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审慎面对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时间3月24日晚,《财经》获悉,有关人民币汇率机制在4月份进行必要完善的政策建议,正在相关部门内部沟通。
虽然分歧仍明显,但央行、财政部及商务部等部门逐步形成一些重要的倾向性共识。如果没有新的异议,汇率政策调整的文件起草及意见会签有望随时提上日程。
在3月24日当天,央行为3月底即将举行的2010年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而召集了部分专家进行研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主张实施更灵活的汇率政策,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倾向于在二季度升值并加息,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认为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必动。
主张不尽一致,但倾向渐趋明朗。《财经》记者向曾提出建议或发表意见的人士了解,相关政策建议要点较为明确:中国应恢复因金融危机而中断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评估国内外经济形势与相关影响,适时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区间。
一个有较多共识的建议是,可考虑将人民币汇率每日基于中间价上下波动幅度适度放宽,从而以市场化方式赋予人民币汇率更大弹性,逐步解除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的特殊机制。
三年前,中国人民银行曾宣布,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港币等非美元货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仍为3‰,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价差幅度管理办法也不变。
从2008年7月起,人民币汇率事实上暂停兑美元升值。而按新的政策建议,如果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以及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均扩大,人民币汇率将迅速恢复并扩大弹性。
《财经》就此向相关部门求证,截至发稿时未获得正面确认。接近决策层的不具名人士称,最终的政策措施,需要以正式公布为准,目前各种政策建议只供参考。
接受《财经》采访的多位学者和金融界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上述政策建议最终被决策层采纳,这与此前市场传闻的人民币近期将一次性升值2%-3%有所不同,对于完善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基于市场灵活调节人民币汇率,均具意义。
这对围绕人民币汇率纷争而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亦将起到减压阀作用。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3月25日刊发的一篇署名文章表示:中国应继续实施“可浮动”的汇率体制,特别是在危机之后的不确定性逐渐减弱之际。在考量这么做的得失时,决策者应该考虑中国自身在国际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潜在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是“贸易战”发生的可能。
同样在3月25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顾问朱民在香港表示,中国应该也能够走向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可以说,为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即将开场,剩下的悬念主要是政策公布时间和具体内容。
交锋人民币
中美两国最高决策层针对汇率问题的表态渐趋谨慎,双方都不愿将情况推向更糟的境地
人民币再度升值的呼声,随着2009年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不断出现。
去年9月,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后首次访华,期间曾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国私下交涉,但无功而返。
其后,一些海外学界和政界人士,开始要求中国大幅升值人民币。
今年2月初,奥巴马表示,中国和亚洲将会继续是美国出口的庞大市场,但必须处理汇率问题,以确保美国产品不会面对“庞大的竞争不利因素”。他同时明确声称,“会对中国采取较强硬措施。”
一段时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亦公开撰文批评中国汇率政策。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更声称:即使算上贸易加权,人民币汇率也被低估了25%-30%,最多甚至被低估了41%,大幅升值是惟一的解决之道。
但中国官方表态非常明确,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10年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明确指出,不赞成汇率问题政治化,这样做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表示,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低估,寄望于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来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完全不符合基本事实。
但在3月16日,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凸显:130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美国方面之所以频频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表态,主要由于美国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又恰逢今年10月美国中期选举,出于选情压力,美国各党派需要向中国施压,以争取选民支持。
如果4月15日美国国会投票表决时,将中国列入“操纵汇率国”名单,会导致美国对华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
不过,有长期关注人民币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在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上,虽然美国政府与国会有共同意愿,但是采取的方式却并不相同。美国政府并不愿意在汇率问题上与中国产生强硬摩擦。
据《财经》记者了解,3月初,由美国商务部以及其他经济机构官员组成的高级代表团访华,表明美国政府立场,并向中国政府阐明,白宫无法无限期地拖延国会通过汇率法案。
中方表态随即越来越明朗。陈德铭在3月21日表示,“如果后面伴随着国际多边的法律体系的诉讼,我们也会奉陪的”。
3月23日,周小川在出席美洲开发银行会议间隙亦表示,过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噪音没有帮助,政策决定应建立在全面的经济分析基础上,使用数据和模型,同时还应考虑到双边利益。
这与美国部分声音形成对比。3月24日,在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举行的听证会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管伯格斯坦再次声称,人民币币值至少被低估25%-40%,但他并未列举这一论断的依据。
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则认为,议员们的做法不能解决美国的贸易问题,而且将损害美国长期利益。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菲利普列维在听证会上指出,美国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等,将引起一些负面政治反应。
甚至与伯格斯坦一样支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经济学家弗格森,也要求美国政府在有关问题上格外谨慎,防止在全球引起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令各国竞相贬值货币。
中美两国的最高决策层,针对汇率问题的表态则渐趋谨慎,双方都不愿将情况推向更糟的境地。在3月16日国会议员联名行动之后,奥巴马再未有任何强硬的公开表态。
中方的态度更具建设性。“我再次呼吁,世界上所有负责任的国家,所有有良知的企业家,都不要打贸易战和货币战,那对我们应对困难于事无补。”3月22日,在会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境外代表时,表示。他同时强调:“我们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完整、健康、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在回答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罗奇的问题时,强调:中国绝不追求贸易顺差,相反要想方设法扩大进口。他同时证实了此前陈德铭的说法: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需,贸易顺差也在逐步减少,到今年3月上旬,中国外贸已经出现逆差。
两天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抵美,就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与美方进行交涉:“中美之间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谈”。3月24日在美国参加工商界午餐会时,钟山强调,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汇率也不是解决美国就业问题的“钥匙”。
在华盛顿中国驻美使馆会见记者时,钟山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中美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中美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些问题,而非为自身的国内问题寻找替罪羊,强迫人民币升值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美国当地时间3月24日,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国家,中国将会决定其汇率。我们不能强迫其做出改变。”
盖特纳特别强调,他相信中国会以自己的理由来决定结束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他也不担心美国会与中国发生贸易战。
至此,中美之间不断升温的人民币升值之争,进入协商阶段。
有国际投行的汇率研究团队预计,中美两国政府将继续在幕后保持磋商机制,同时释放善意,缓和美国国会带来的压力,并最终避免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接受《财经》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此番人民币汇率之争,源起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尚未恢复,中国经济则率先反弹,凸显人民币购买力进一步提高。而人民币目前实施的是对美元的软盯住政策,在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方面认为,人民币有显著被低估的嫌疑。
虽然中国一再强调人民币币值应保持稳定,但基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国应把握住完善汇率政策的恰当时机。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弹性,已成海内外市场人士的普遍共识。
升值再权衡
对中国货币决策部门而言,比升值幅度更重要的,还是在适当时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根据樊纲统计,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不过,具体低估数值有争议。
经济学家陈庚辛基于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显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40%,但如果考虑世界银行用购买力平价对中国GDP的调整,高估的40%几乎全部抹平;拉迪等人的结论是人民币被低估12%-16%(截至2008年底);北京大学姚洋的计算显示只有不到10%。
“现实选择是,中国可以采用渐进式升值的方式。”一位金融研究人士表示。
但决策者的一种担心是,渐进式升值一旦启动,国际“热钱”会出于对日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而涌入中国境内。
3月22日,外管局针对“热钱”布控,准备今年上半年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重点安排打击违规资金流入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对象主要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外商直接投资、外债项下的国际收支交易以及跨境资金流入。
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了解到,现在“热钱”流入规模有所扩大,“热钱”流入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除了隐藏在贸易和非贸易交易中,甚至存在现金直接往来。他还表示,堵住“热钱”很难。
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决策层一度颇多争议。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于国内企业仍面临出口压力,管理层此前曾倾向于暂时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
在央行内部,亦有不同意见。一部分意见认为,人民币如果继续盯住美元,等于把本来已经压低的劳动成本的产品进一步贱卖到海外,对中国损失更大;另有一方面意见认为,如果人民币升值,则“热钱”涌入压力大增,而且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很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界人士表示,人民币汇率问题牵涉国内各个方面,涉及出口、就业、外汇储备、持有的美国国债等诸多因素,所以各部委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但也属正常。
人民币比较恰当的升值幅度是多少,各方面的意见也不一致。比较极端的主张是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以上,这样可以打消外界的升值预期,避免“热钱”大量涌入中国。但此主张为多数中国学者所反对。
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龚方雄为《财经》撰文指出,升值10%将有利于中国缓解1%的通胀率。
今年1月至2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上升,2月份同比增长更高达2.7%,超过一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一度被外界视为是中国央行开始进入敏感的加息时间窗口。
接受《财经》采访的金融界人士认为,如果中国央行不希望过快加息,对冲通胀较好的办法就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让人民币适当升值。
不过樊纲提醒,假设人民币大幅升值40%,过猛的调整会促使中国企业突然失去市场竞争力而一蹶不振。中国所留下的市场真空,很可能迅速被越南、印度等低成本国家占领。美国公司还是无法从中受益,对美国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而通胀却会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任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此前也表示,单纯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没有意义,根据他的测算,即使人民币升值20%,最多也只能帮美国出口实现GDP约1%的增长。而要让中国接受人民币升值20%,短期内几乎不可能。
对中国货币决策部门而言,比升值幅度更重要的,还是在适当时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央行2010年度工作会议透露,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周小川也公开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一位接近货币决策部门的人士称,今年有关行业协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升值压力测试,也释放了升值的信号,“有关部门在为汇率政策变动做准备。”
贸易敏感度
一些行业协会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存在差异,但情况并不如想像的悲观
进入今年3月,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一次性升值多少,已经从个别讨论,逐渐演化成经济界、政府部门在多层面深入讨论的重要议题,其中的核心关切点,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升值幅度,可能会对中国贸易形势产生的影响。
据《财经》记者向接近货币决策部门的人士了解,近期决策高层召集央行、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负责人讨论了人民币汇率问题。
综合相关政策研究与学者建议,各部委间逐步形成的共识是,以美国施压方式,迫使人民币升值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但考虑到国内经济有对抗输入通胀压力、降低资产泡沫的现实需要等,人民币汇率自身的确有调整必要。
在商务部及相关出口企业看来,人民币升值可能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影响,必须有恰当评估。
3月中旬,一则关于“三部委重启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 的消息再度传播。报道说,财政部或将于3月下旬派出调研组,赴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及上海市进行范围更广的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而2月下旬,商务部、工信部已联合展开针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测试。
此消息后来被官方斥为不实言论,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一些行业协会,的确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有关测试结果表明,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存在差异,但情况并不如想像的悲观。
事实上,受累全球贸易萎缩,中国净出口GDP占比已由2007年的9%,降至2009年的4%。
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披露,今年1月-2月,中国贸易顺差再度下降50%,预计3月份,中国贸易可能出现逆差。
美国在此时节施压人民币升值,无疑挑动中国最敏感神经。在商务部不断发表严正表态的同时,中国各行业协会迅速进行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表示,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机械行业目前仍然没有完全走出阴影。据其行业测算,人民币升值1%,利润下降5%-25%。
机电商会则在其协会机关报《机电商报》中刊登压力测试大致内容,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三大行业领域的影响: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如人民币升值3%,整个行业将减收300亿元人民币;家电、电工、一般机械等优势产业已经竞争过度,出口利润率普遍仅在3%左右;造船、汽车、钢铁、手机等弱势产业,可能将被迫退出部分国际市场。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服装出口行业的利润率只有3%到5%,如果人民币升值3%,出口企业就难以支撑。因为企业利润空间本身就小,定价能力也弱。
陆仁琪呼吁,今年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即便要升值,一定是“小步慢走”,一次调整绝对不要超过1%,一年总值不要超过3%,“否则,企业都要垮了。”
但关于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也有不同看法。
一位来自国内投行的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好的平衡,货币低估相当于为出口企业提供补贴,这造成了贸易品行业的过度投资。而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如普遍预期的那样会给出口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上述投行人士认为,办公设备和纺织服务业会因人民币受损,人民币升值5%将使这两个行业成本各上升1%和0.8%。
但电子产品制造商、电气设备行业和通用、特种设备行业将小幅受益于人民币升值,这是由于它们原材料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因此国内销售受益程度大于出口受损程度。
与普遍观点不同,上述人士认为,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行业多于受损的行业,因为升值对中国出口的不良影响在争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来自贸易条件改善的益处被低估了。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内部预期人民币今年升值在3%以内,如果是这个幅度,上市公司盈利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两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人士也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利润影响不会太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对《财经》记者表示,汇率水平过低会保护落后产业以及效率低下、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的企业继续存活,人民币应该实现有弹性的小幅浮动,小幅缓慢升值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好处。
汇改将继续
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将制约货币政策操作,影响通胀预期管理,在经济恢复情况下,市场升值预期难以消除,负债美元化的套利交易等会大量出现
2005年7月,中国央行实施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汇改,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关政策同时规定,对篮子中的核心货币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由此来控制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节奏和幅度。
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步攀升,从汇改前的8.2765元,逐步小幅爬行升值,截至2008年6月30日升值6.8591元,累计升值17.13%。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
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6.4%,为汇改以来最大升幅。就此,人民币汇率机制呈现大步推进态势。
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外贸出口遭受重创,自2008年中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维持在6.82至6.85元区间窄幅波动。
国家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在3月17日公开表示:危机中,人民币重新盯住美元起到了信心锚作用:不贬值,防止危机传染扩散;不升值,避免加剧出口困难。人民币汇率重新固定,降低了危机给中国企业造成的不确定性。
从中国经济内部发展情况看,人民币汇率确有进一步调整必要。
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将制约货币政策操作,影响通胀预期管理,同时在经济恢复情况下,市场升值预期难以消除,负债美元化的套利交易等会大量出现。
但盯住美元汇率,对于稳定出口竞争力,稳定汇率抑制套利资金流入也有好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汇率机制重启改革,在一定区间浮动,的确到了适合的时间,只是经过美国施压,上升到政治层面,成了外交事件,让决策层反而不好动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中国在2009年下半年错过了汇改的良机,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选择,无非有三条道路: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不变,但允许较高的通胀从而实现实际汇率升值;一次性升值到位,消除未来的升值预期;正式回归过去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逐步增加汇率的波动空间。
他倾向于支持第三种方案,认为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建立市场机制而非升值幅度。
一位接近外管局的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2005年7月汇改后是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当时的一篮子货币中,最主要的还是美元。如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根据中国的贸易状况,适当调低美元权重。
由于欧盟早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篮子货币中欧元的比重或应超过美元,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中国贸易中的占比也有所上升,是否参考更多贸易伙伴的货币,则在中国学界和决策层仍存分歧。
另一个参考是中国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据央行和商务部数据,目前,中国在贸易结算中使用美元接近70%,在中国持有的近4000亿美元外债和2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大约占三分之二,因此,是否大幅调低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的权重,仍然值得研究。
无论如何,分歧与争议将始终伴随人民币汇改过程,但新的政策调整时机,的确在2010年春天日益显现,中国能否把握这一时机,全球拭目以待。■
本刊记者王晓璐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