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名之上,寻行业突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名之上,寻行业突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手工:张会长,您好!云南工艺美术行业门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您入行多年,请您谈谈其产业现状和特点。

张化忠:2008年我们做过一次普查,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现有生产企业2300余家,从业人员60余万人。这些生产企业中,职工人数200人以上的仅为1%,绝大多数企业的职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下。在60万从业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农村从事民族刺绣、木雕的人员。

至于特点,可说是“三多三少”:小、微型企业(作坊)多,上规模企业少;品种门类多,名牌作品少;从业人员多,大师名人少。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状态?一是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宣传意识、名人意识不够强,多有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二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70%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三是政府投资、管理体系、远景规划等较为混乱,导致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应有的扶持与帮助。

中华手工:您说云南的大师名人少,是有多少?

张化忠:现有国家级大师2人,省级大师42人,省级玉雕大师45人,省级金属工艺大师15人,省级陶瓷工艺大师18人,省级木雕工艺大师15人。在这支大师队伍中,真正的名师微乎其微。

中华手工:国大师只有2人,远远低于其他省市区,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化忠:原因是多方面的。2005年前,国家组织过4次国大师评审,当时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还未成立,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及时组织申报,历史欠账过多;再者,云南的工艺美术品与其他省市地区相比,的确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之省级大师走出省门、国门参加各种经贸活动甚少,在全国工艺美术层面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评选竞争力;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大师们都想出名,都想赚钱,都想成为国家级大师,但都舍不得花钱、花功夫去宣传包装自己,舍得舍得,不舍哪来的得呢!

中华手工:现在大师效应、名人经济在全国工美行业越来越明显,云南却呈现“大师荒”,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听说一般情况下,评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工艺品价格能翻6倍左右,如果全省“大师”多了,也会是提升云南工艺品附加值并转变产业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吧?

张化忠:是的,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师经济、名人经济、品牌经济已经彰显。工艺美术品是文化产品,作者的名气越大产品越好卖,价格也自然越高,这就是大师效应。能否多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省市工美行业发展程度和工美经济含金量。云南现在每年的工艺品产值超过100亿元,政府部门统计的销售额年均增长幅度在12%至15%之间,工美产业的资源状况和发展程度在客观上需要更多工艺大师,这是云南工美经济提质、增量、跨越的关键。

“大师名人经济”成为市场大势所趋,尽快跻身“工艺美术大师”之列,也是众多工美从业者的现实愿望。所以我们一方面协助大家申报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方面也举办“工美杯”评选等活动,破解“大师荒”。当前我们将在金属、陶瓷、木雕三个行业下功夫,重点培育扶持领军人物。这三类属于潜力较大、实力较强的行业,先行启动,是符合云南工美行业发展特点的。

中华手工:虽然大师效应是一种趋势,却也会因此造成泛滥,谁都自称大师。云南一方面要打造大师,另一方面势必也会对大师门槛及数量做出控制,那么在您看来,如何把握这个度和量?

张化忠:多评选大师与“大师荒”的确是一对矛盾。在以前评出的省级大师中,绝大多数的技能和社会职责是好的,但客观地说,也有个别大师在“德艺双馨”方面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如何把握度和量,一是严格按照大师评审办法组织评审,二是根据不同门类控制评选数量,三是做好评审后的正能量引导工作。年初,协会评出2012年度十大领军人物,就是从正面引导大师争当“德艺双馨”的模范。

中华手工:近几年您一直在推动云南工美行业“名人、名店、名品”的“三名”工程,其中名品就是要打造叫得响的特色工艺品牌,请谈谈如何打造云南工艺美术品的品牌问题。

张化忠:这些年,我们在打造“三名”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每年组织“工美杯”评选,七届已累计评金、银、铜奖1200余个,为打造“三名”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二是编辑出版各类书刊,如《云南工艺美术》杂志、《璀璨——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集》、《云南玉雕名家名品集》、等专业书籍,为打造“三名”摇旗呐喊;三是组织大师、艺人参加省外、国外的各种经贸活动,角逐国家级奖项,自2008年以来已摘取国家级金、银、铜奖110余项。接下来,我们还会在做好“三名”的宣传造势方面更下功夫,让社会更加了解云南的工艺美术精品,让更多的工艺美术精品在各种场所亮相。

中华手工:云南有许多不可复制的民间技艺,协会如何将这些特色资源产业化、市场化?

张化忠:云南的确有许多不可复制的民间技艺,最为典型的当数乌铜走银。但是我认为,既然是不可复制,是否走产业化和市场化,就需要商榷了。

中华手工:这些民间工艺很多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您觉得非遗应该怎样传承?

张化忠: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活着的宝藏,是民族的记忆,民间艺人则是“非遗”的守护神。要保护并发扬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让这些民间艺人有好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之后他们才能有热情和智慧投入到创作中。但事实上,有些非遗传承人还是面临困境的。在官渡古镇,为了更好地发扬乌铜走银这一技艺,传承人金永才开办了首家以实物、图文相结合,展示乌铜走银发展历程、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博物馆。而这一切,都是他倾尽自家祖宅拆迁款实现的,如今,金大师仍旧举步维艰。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需要政府予以呵护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中华手工:云南地方政府有没有相应的举措来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张化忠:工艺美术行业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工业产品,又是文化产品,所以相关职能机构都在管。客观说来,这些来年,文化口、工业口对工艺美术行业的投入是比较多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由于政出多门,钱出多门,政府许多有限的资金像撒胡椒面似的支出,但未能达到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效果。再加上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各地区各自为政,各职能部门各行其是,造成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在无序中前进的局面。

中华手工:张会长,听说您是工艺美术行业的老兵了,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坚守呢?

张化忠:这个话题很大。如果说坚守,那就是一条:凭着一个火热的公益心。说实在话,我现在有国家发给的工资,孩子都独立了,我不愁吃穿。为什么还要如此含辛茹苦地做协会呢?那就是社会责任,是时代嘱托。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社会,就要在这个社会留下他的足迹,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要为社会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所以,这些年来我义无反顾地做协会工作,真心诚意地助推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付出终于得到回报,组织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会员单位对我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就更加鼓励我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中华手工:最后,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对业界和同行还有哪些期许?

张化忠:说三个希望吧!一是希望业界大师和从业人员对协会包括对我本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二是希望业内大师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名人意识、大师意识,尽快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第三、希望政府尽快出台传统工艺保护条例,确保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