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种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的随访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种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的随访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7-1095-02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宫内节育器(IUD)是目前我国育龄妇女普遍采用的长效避孕方法。我国有近1亿育龄妇女采用IUD进行避孕,占综合节育措施的50%。为寻求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IUD供临床使用,本文对TCu380A、MLCu375和元宫-365 3种IUD进行12个月使用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9月1日~11月30日来本中心就诊,既往月经规律,妇科检查、血红蛋白≥90 g/L和白带常规清洁度≤Ⅱ度,无放置IUD禁忌证,要求以放置IUD为惟一避孕方法的健康妇女156例,根据随机信封提供的IUD类型信息分为3组,每组52例,放置3种IUD。

1.2 IUD类型:(1) TCu380A(30mm),天津市医疗机械厂生产。(2)MLCu375(短型),南京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提供。(3)元宫365型(单一型),含吲哚美辛20 mg,山东烟台计生药械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由本中心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统一标准选择对象,放置IUD后3、6、12个月随访,观察带器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续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子宫异常出血,疼痛,白带增多等)。

1.4 统计方法:采用百分率方法,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将3组对象的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宫腔深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使用效果:3组对象在放置过程中无放置失败、穿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全部对象在置器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率达100%。3种IUD放置后12个月使用效果见表2。

2.3 不良反应:见表3。三种IU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除腰腹疼痛外,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不规则出血、白带增多均以放置后前3~6月发生较多,随时间延长,发生率逐渐下降。各组间在各个时间的发生率,其差异均无显著性。腰腹疼痛发生率在3个月时TCu380A最高,元宫-365次之,MLCu375最低。TCu380A与MLCu37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TCu380A和MLCu375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各地推广应用的效果好的IUD,元宫-365是近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宫内节育器,在2005年以前巴南区生殖健康中心放置过TCu380A、MLCu375,元宫-365是首次在重庆市放置。

TCu380A、MLCu375和元宫-365妊娠率均为0,避孕效果好,是因为3种IUD均是带铜IUD。元宫-365无1例IUD脱落,原因可能与其无尾丝、不锈钢螺旋管质地柔软及形态有关。在子宫收缩时,IUD随之产生弹性变化以适应宫腔形态避免了对子宫产生的机械性刺激,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子宫的排异反应[1]。元宫-365所致的月经量增多和不规则阴道流血发生率在3种IUD中最低,与元宫-365含吲哚美辛起止血作用有关。

MLCu375在置器后所致的腰腹疼痛发生率在3种IUD中最低,考虑与其IUD结构和质地有关。另外,MLCu375具有既类似含铜T型IUD释放铜离子的特性,又有类似达尔康盾型节育器(Dalkon shield)构造的特性,两横臂侧弯的柔软塑性呈鱼鳍状突起可有助于降低置器后脱落的风险[2]。

TCu380A因症取出率,腰腹疼痛发生率高于MLCu375和元宫-365,续用率低于MLCu375和元宫-365。考虑可能是TCu380AT型横臂刺激子宫壁产生排异性收缩,引起经量增多和腰腹疼痛症状,导致其因症取出率高,续用率低,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根据国内使用报道,MLCu375和元宫-36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TCu380A,TCu380A的累积因症取出率明显高于MLCu375和元宫-365,TCu380A的累积续用率等于MLCu375,但低于元宫-365[3]。经本组观察结果与国内使用报道近似,但续用率TCu380A低于MLCu375和元宫-365。

参考文献:

[1] 张 伟,田九玲,张淑斌,等. 放置活性元宫IUD与TCu220C IUD 24个月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2(13):107.

[2] Chi IC. The mutiload IUD -a U.S. researcher's evaluation of an Eu-ropean device[J].Contraception,1992,46(5):407.

[3] 周维瑾,刘善民,孙月莲,等.TCu380A、TCu220C和MLCu375宫内节育器系统评估[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2(13):90.

收稿日期: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