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孕期保健教育干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孕期保健教育干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孕期保健教育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65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和孕期保健教育,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妇的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因素是妊娠阶段与健康保健教育。结论 对孕期孕妇进行保健教育干预,促进孕产妇的顺利分娩、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和做好围产期保健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健康状况。

【关键词】 孕期保健教育;新生儿健康;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以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孕期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来研究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本地区孕妇的健康水平和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奠定基础[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随机抽取在邹平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我服务站就诊的265例孕妇,年龄在21~35岁,平均年龄(25.87±6.29)岁。且这些孕妇在职业、生活水平这些条件上比例均衡,且无慢性疾病,无妊娠并发症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妇孕期基本情况(如年龄、孕期、孕妇及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孕妇的行为习惯、孕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等。

1.2.2 健康教育内容:孕期健康教育每次孕检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孕妇讲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孕期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影响出生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孕妇并发症。孕早期讲授受孕过程及影响因素,使孕妇正确认识孕早期卫生保健并及早补充叶酸。孕中期讲授妊娠注意事项、孕期合理营养、保健、胎教知识、孕妇自我监测和定期产前检查的必要性,告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孕晚期让孕妇做好迎接分娩的身心、物品准备、使其了解并掌握分娩的先兆及入院待产的指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食用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消除孕妇对孕期的恐惧心理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告知其积极调节心态,消除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1.3 质量控制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孕期保健教育的特点,科学设计调查表,注意问卷调查的方法、质量及保密性。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正态性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 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2.2 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分析几种因素与新生儿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的影响因素是妊娠阶段与健康保健教育。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孕妇健康保健教育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孕妇在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之前,多数缺乏对保健方面基本知识,通过计划生育服务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妇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对促进孕产妇的顺利分娩、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和做好围产期保健有着重要作用。

3.2 影响新生儿健康水平的因素 有调查发现[2]:大部分孕妇现有的孕期保健知识来源主要是书本知识,占70.6%,孕妇对孕期健康教育需求度高达81.2%。我国调查表明[3]:妇女最希望获得保健知识的前三种方式依次为医生咨询、书刊、电视广播。说明孕妇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同时多渠道、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对孕妇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这次研究所分析的可能因素有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妊娠阶段,孕期健康保健教育以及吸烟和饮酒的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影响新生儿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孕妇的妊娠阶段和健康保健教育。可以看出,妊娠阶段在13~27周的OR值为5.121,健康保健教育的OR值为13.206,说明为孕期健康保健教育的有无的孕妇对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提示良好的孕期健康教育,可能起到维护新生儿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思,黄飘,陈火明.综合性医院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0,29(5):74-75.

[2] 赵乐和.做好孕期保健教育的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5):2274-2275.

[3] 苏平五,高丽颖.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与新生儿健康[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