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心去研读文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心去研读文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不仅涵盖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愫。作为语文教师,静心地加以研读,用心与文本对话,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水融的境界。在此,笔者将自己研读《画家和牧童》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聚焦一“大”一“小”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著名画家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建议的感人故事。初读文本,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的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可一看文章的题目是《画家与牧童》,而不是《牧童与画家》。转念一想,画家应该是文本人文内涵的“核心”。牧童与众人的人物心理剖析都可以整合在画家“虚怀若谷、淡定超然”的角色体验中。再读文本,开始教者和作者的对话,我总是时不时地问:“这究竟在讲述什么?用意何在?启示何在?”最后读文本,就是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三读文本后我制订出这样的教学目标:(1)借助重点词,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感悟与品味,让原本沉寂的文字变成富有个性的生命存在。(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和小牧童的优秀品质。我努力从整体着眼,采用对比感悟:在上课开始,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画家”写得稍大,“牧童”写得小一些,接着请学生猜一猜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并不唯一,有的说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他们的年龄不同;有的说他们的身份不一样,画家是很有名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默默无闻;还有的说,他们住的房子不一样,画家的房子大而宽敞,牧童的只不过是小小的、矮矮的茅草房。然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品读文字和感悟情感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振。最后重新改写课题,把小牧童写得和画家一样高大,让学生感悟画家虽然名气大,但很谦虚诚恳,牧童虽然年纪小,却胆识过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各自难能可贵的品质,两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觉得这一点抓得准,便点亮了课堂,走进了教材。

二、撷取一“赞”一“贬”

解读了画家与牧童,好像任务已经完成了。再去触摸文本时我觉得在故事中,那个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的大画家戴嵩与骑在牛背的小牧童,那群围观群众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和小牧童“画错了!画错了!”炸雷般的喊声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中“观众”倒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众人”一致的价值判断会给“场”中的其他人以一种强势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使你归同于大家的共性认识。此时你如果标新立异,很容易就会被认为是“另类”,从而产生集体的“排斥”,使你的心理受到来自集体的压力。当我这样解读“众人”的行为与言语时,就不会孤立地去理解他们的“毫无主见”“阿谀奉承”了。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众人”中的一员来亲近“众人”,这样才不会片面地歪曲“众人”的思想。假如我当时也在场,看到画家画好的《斗牛图》,我会觉得自己也加入了纷纷赞扬的行列中去。让我们再做这样的假设,假如众人中也有人发现了《斗牛图》的笔误之处,是否他也会像“牧童”那样说出画家画作的错误之处呢?这就是我在解读“众人”心理时得到的,当我这样客观地解读“众人”的形象之后,就可以公正地来设计感悟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当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时,你会怎样赞叹?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一幅绝妙之作,好一枝神笔,果然名不虚传……”紧接着峰回路转,让学生想象当牧童说出画家画错了时,你想到刚才自己那么喜欢的画作居然遭到一个小孩的质疑,那又会怎样?人群中发出了质疑:“小牧童胡言乱语;一个小小的牧童,竟敢指责大画家,真是不识好歹。”最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当你听到牧童详细地说出画家画错的地方,并做了合理的解释。戴嵩听了连连拱手道谢,却表现得那么心平气和,那么和蔼可亲,那么虚心真诚。我们常人往往在听到别人的指责后会生气,甚至恼羞成怒;在孩子心中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再次感受到这位大画家的人格魅力。

三、以“赞”结尾,余音缭绕

一堂好课的结尾,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点,它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还起到画龙点睛和再现主题的作用,取得“课虽尽而思未尽、意无穷”的效果。我是这样引入的:多么勇敢的小牧童,多么可敬的大画家,读到这儿,你最想赞美谁?我们可以用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孩子们有的竖起大拇指,表达对画家和牧童的赞美,有的画一张笑脸,笑脸里写满了小牧童惹人喜爱的形象,有的串联了两个闪闪的五角星,串出了小牧童和大画家的高大形象。还有的用小红旗代表着画家和牧童的人格就像一面红旗迎风飘扬。这一开放性问题,再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在课的结束时,盘点有关赞美的词语,不仅教学生要学会积累,同时还教学生在赏识别人时,要做到不盲从、不迷信。那么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像一首美妙的赞歌。

细读文章,要有言语警觉和敏锐,还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枝末节都需要教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出来,做到深入浅出。细读文本的过程,也是斟酌“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并有条理地归纳为有效的教学纹理。教师经过挖掘开发,往往会惊喜地发现在平淡中浓缩了大量的价值取向信息,隐含了许多具有研讨价值的对话点,经过解剖、筛选、重组,其丰富不竭的内涵将得到肆意彰显。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锦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