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每个血友病患者都得到有效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这样一群可怜的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厄运就开始伴随:经常反复出血,一个小伤口就会让他们血流不止;每天都要忍受难以形容的疼痛,当别的孩子在自由奔跑、玩耍时,他们只能坐在一旁,静静观望。因为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小心翼翼地避免受伤,他们的成长记忆,总是伴随着每天难以忍受的疼痛,以及日渐丑陋、畸形的关节。他们就是血友病患者。
有这样一位医生,30年来,始终坚持一个梦想,就是通过研究、诊疗,通过国家医保和社会救助,让每一个血友病患儿都能得到预防性治疗。这个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学家,现为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教授。他说:“我的梦想,就快要实现了。”
半夜溜进实验室的人最终成为中国血小板之父
1939年8月,阮长耿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长子。早年间,母亲不幸因乳腺癌病逝。阮长耿因此立志,要做个好医生。但他的从医之路并不平坦。
1958年,原本立志考医科大学的阮长耿因数学成绩优异,被当时尚未开设医学专业的北京大学提前录取。“我自己有些犹豫,连学校党委书记都来劝。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北大,选择了与医学最亲近的生物化学专业。”燕京学府,六载寒暑,阮长耿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阮长耿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下属的苏州医学院从事血液病研究。后来“”开始,研究室被迫关门,阮长耿穿上白大褂上临床,成为一名血液科大夫。
那时候,阮长耿常在晚上偷偷溜进实验室做实验,一待就是大半夜。然后,他会把研究成果整理撰写成论文,发表在《输血及血液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当时为数不多的学术刊物上。
他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1978年,国家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他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去法国学习。留学时,每天萦绕在阮长耿脑海中的就是:怎么才能多学点国内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他努力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1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阮长耿婉拒了法国导师的优厚挽留条件,急切地回到中国、回到苏州。
归国时,阮长耿用奖学金从法国购买回几件“宝贝”――离心机、低温冰箱和各种试剂。带着这些器材,他住进医学院招待所腾出的一间旧房子,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缺少仪器,阮长耿就自己动手制造;没有二氧化碳培养箱,就用玻璃缸、蜡烛自己造一个;没有牛血清,就去农场购买牛血,自己提取。
回国不到2年,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这间简陋的研究室内宣告成功。1985年~1990年,抗vW因子单抗、抗纤维蛋白单抗、抗人活化血小板单抗等以SZ(苏州)命名的单克隆抗体相继研制出来。阮长耿和学界亲切地称这些抗体为“苏州宝贝”。至今,“苏州宝贝”已有九大类,150多株单抗。
“苏州宝贝”们还被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引进,作研究之用。由于在血液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建树,阮长耿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并于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还先后被法国总统授予“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和“法国功勋骑士勋章”,阮院士是获此殊荣的为数不多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到法国的第一年,阮长耿参加了一个儿童夏令营,和一群孩子欢快地奔跑、玩耍后,他获悉,这些都是血友病患儿。“我当时都不敢相信。这些法国的血友病患儿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只是书包里多了一个针筒和凝血因子药物。而当时国内的血友病孩子全都有关节残疾。别说奔跑,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得在床上躺着。”
关节出血,是血友病最可怕的症状之一,也是主要致残原因。虽然血友病不能根治,但是患者只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他们就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在18岁以下,还没有出现关节畸形前,预防性地定期补充凝血因子。但因药物不在国内大部分省市医保目录内而不予报销,多数患者无法承受。
30年来,他一直在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血友病儿童施以预防性治疗,对18岁以下的血友病儿童,一定要提早关怀,尽早给予预防性治疗。血友病是遗传病,但不是传染病,患者完全有享受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