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化”教学的实践和好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在教学的实践中,经常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尝试。在“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备课;老师要积极负责地组织好每一节课堂的教学;教师要布置、收改作业。我通过两年来的“问题化”教学实践,我认为用“问题化”进行教学有下面几个好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逐步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注意的问题; 好处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我在教学的实践中,经常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尝试。具体的作法是:根据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相关课文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制作成课件,在上新课时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把课文看一遍,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书上划出来。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概念等问题,可以交头接耳,相互启发,也可以问老师。看完了,划完了,就要求学生按照题目顺序把自己的答案读一遍,或要求学生按照题序把自己答案写到黑板上。之后,由老师共同肯定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有的内容,就由老师具体讲述,最后,指定题目让学生做练习。
在“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题目要求,周密的计划安排。所编写的题目既要有反映基础知识的,又要有反映重点、难点内容的;既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还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回答不完全或回答不出来的题目,老师要心中有数,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我编写了以下几个题目:
1.战国开始于______年,______年结束。
2.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初期诸侯国主要有______等七个,史称“战国七雄”。
3.随着________的破坏,封建的私有制出现了。贵族,立功的将士、大商人逐渐成为 _______ 。
4.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______在魏国,吴起在________,_______在秦国实行变法。
5.商鞅哪一年受谁任用开始变法?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实质又是什么?
6.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7.从商鞅变法和本人最终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我估计学生只通过看书对第5题的最后一问、第6题、第7题,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在学生看书前就告诉学生这几个问题等一会儿老师会讲,或师生共同探讨。
二、老师要积极负责地组织好每一节课堂的教学。每堂课教学是全部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及通过老师的“教”使学生学到知识。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
运用“问题化”进行教学,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过程体现的:
1.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用不同方式营造积极认真学习的气氛,教师可以简明扼要地复述学过的内容或复习提问。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如在组织学习《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这课之前,我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要学生回答:
①战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②战国初期主要有哪几个诸侯国?它们之间为何进行战争?
③遭受长期争霸之苦的人民有什么要求?
学生回答后我即导入新课《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这样做不仅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导入了新课,而且为理解秦王赢政之所以能灭六国,统一中国及评价秦王赢政这个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2.学生根据题目看书时,老师要到学生中去,掌握学生看书的时间,按排好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看书时遇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传道”、“解惑”,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个别性问题就地及时引导解决,对于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则要集中讲解。
3.课堂上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老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向学生灌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讲秦王赢政顺应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而灭六国,统一中国这一史实时,就告诉学生:这是“时势造英雄”这一唯物史观。
4.课堂上老师还提取一些史料,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歌曲,悲戚的乐曲,振撼的歌词,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等。
三、教师要布置、收改作业。作业是“问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说指导学生依据题目看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印象的话,那么布置作业则是学生对“第一印象”的巩固和提高。作业布置要反映课文基础知识和重点、既要要求学生写作业,还要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还要及时纠正、解决。
笔者通过两年来的“问题化”教学实践,我认为用“问题化”进行教学有下面几个好处:
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按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把那些历史事件讲得系统而具体,把历史人物讲得形象而生动,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用“问题化”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按照题目、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找答案。教师往来于教室前后对少数不认真看书的学生可以随时督促。按照“满堂灌”的方法教学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即使采用“启发式”也总免不了有些学生是在凑热闹,或做“拉拉队员”,而这种“问题化”可以起到口头启发所起不到的作用。即使成绩稍差的学生通过看书或别的同学的答问(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少而精的重点讲解,一般问题是可以回答出来的。这样做不仅使稍差的学生学到知识,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可以逐步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化思维转化。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搞好这一“转化”。历史是按照规律发展的,学习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历史人物总得有他生活的国家或朝代及姓名、称谓、主要活动等。学习一个国家或朝代大多都是有建立或终止时间,建都地点,有的还要涉及到疆域及其重要人物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多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潜意识中就会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规律。就会模仿老师编写题目把课文的内容问题化。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学习历史的规律,即从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识,也就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三、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写一遍。用“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看的教材是全面的,整体的;划的内容是基础知识,部分的;听的内容是自己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或课文上没有的;写的作业则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整体知识比部分知识效果好,综合知识比整体知识效果好。这是因为“在综合知识中,整体知识和部分知识的优点兼而有之,这样做既不妨碍理解,又使每次需要记忆的知识数量减少,它全面利用知识对理解与数量依存性的规律,因而,成效比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都好”。因此,用“问题化”进行教学,知识在学生脑子里形成的表象更深、更牢,实践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