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色中小企业做一笔赚钱的环境生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色中小企业做一笔赚钱的环境生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们不是因为消费者运动,亦不是为了媒体、NGO等利益相关方的倒逼履行环境责任,他们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那些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困扰,他们试图将绿色融入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并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战略模式。我们把他们称为——绿色中小企业

将危害生态的“毒草”加工成营养丰富的饲料和肥料;利用夜间电网低谷时间的低价电制冰蓄冷,再在白天释放出来满足整栋建筑物的空调用电;替高污染企业治理污水、有机废弃物,修复被破坏的土壤和环境……

这些创新技术听起来既新鲜又环保?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仅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究的技术,且已被应用在商业领域,开始为“纠结”的GDP做出贡献!

毒草从良

还记得2010年的西南大旱吗?毒辣的太阳将麦芒炙烤至焦黄。那会儿,在田里,你会发现每隔几棵小麦就夹杂着几株半人高的植物:手指粗的秆颜色发紫,上面开着好多白色的小花,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紫茎泽兰。在西南的山区,这些植物还广泛生长在山坡上、水沟边、树林里、墙头上,甚至是干裂的水库里,漫山遍野。

然而,这种美丽植物却是植物界里的“杀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牛羊中毒。在西南山区,疯狂蔓延的紫茎泽兰成为了灾难。据统计,四川凉山州紫茎泽兰危害面积已达26万公顷以上,每年牧草减产5亿公斤以上,家畜死亡3000头以上,经济损失2100多万元。它们不仅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还会极大地损耗土壤肥力。

该如何对付这些美丽的毒草,这确实是个难题。顾忌着田里的小麦、地里的牛羊,你总不能大面积投毒以杀灭之;针对性地定期拔除清理耗时又耗力,最关键是长期消耗大量人力和经济成本,资金从何而来?

不过,如果转换一个思考角度,无解难题很有可能成为轻松的方程式。钱益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教授,早在多年前他就盯上了紫茎泽兰。但钱益新研究的不是如何消灭这种植物,而是将其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效益。

2005年,他研制出了将紫茎泽兰制作成肥料和饲料的技术。

钱益新将这种可怕的毒草去毒加工后,制成了两种产品。一是多功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与传统肥料相比,这种可直接喷洒于经济作物叶面的微量元素肥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并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在四川仁寿市的莴苣的试验中,使用后的莴苣每亩可增产213.4公斤,增产率14.3%,亩新增纯收入238.85元。

第二种产品是纯天然植物系列饲料,适用于猪、鸡、鸭、鹅、鱼的养殖,可代替饲料中的牧草,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还能降低动物粪便中产生的氨气和臭味。

结果你可以想象了,漫山遍野的紫茎泽兰成了取之不尽的免费原料;而“除毒草”则成为了一个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为,不仅不需再为成本投入犯愁,还能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2008年,钱益新在凉山州西昌市成立泽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科所教授摇身一变成为总经理。

虽然在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西昌办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公司困难重重:建立厂房需要从通电通讯通路一点点做起,为修路征地、筹建基础设施四处奔波求人;由于缺乏熟练工人,员工只能从北京带去,并因当地条件艰苦而流失严重;甚至厂房的电线常常被贼惦记,有时连网线的光缆也一起被割走。

但是历经2年多的调整,泽兰生物的工厂总算已初具规模,其加工后的饲料开始供应给周边的养殖场,肥料则由商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仅肥料的销量已达60吨。公司已经跨过了最艰难的亏损点,月净利润达到1万多元。

无疑,这是一个一箭三雕的商业模式: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为农民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工厂还有钱可赚。

同时,这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蓝海。在强调商业伦理的今天,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虽然家喻户晓,但似乎都只是由大企业们在履行,挣扎在生存与发展中的大量中小企业往往被看作没有完成环境社会责任能力的角色。然而,泽兰生物等天生具有“绿基因”的中小企业颠覆了这个刻板印象。

与大企业不同,他们不是因为消费者运动,亦不是为了媒体、NGO等利益相关方的倒逼履行环境责任,他们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那些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困扰,他们试图将绿色融入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并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战略模式。我们把他们称为——绿色中小企业。

中小城市清道夫

从可再生能源,到水污染治理,到环境友好型新工艺的诞生,如果细心留意,会发现用商业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现代商业范本越来越多。其中,提供污水处理方案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的当下更显得尤为瞩目。

如果把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和工厂看成是海底世界的鱼虾大军,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持”)可以算得上是一只体量不大、灰不溜秋的“清道夫”。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等高校一些关心环境工程的教授发现,虽然为响应政府号召,许多环境工程应运而生,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工程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试和运营,许多环境需求未能满足。

由此他们提出污水处理“交钥匙工程”概念——一旦设计与建造工程完成,包括设备安装、试车及初步操作顺利运转后,即将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由对方开始经营。他们依托高校的科研技术,逐渐形成一个为工业园区和工厂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的核心团队。

2008年,教授们创建了“中持”,从治理污水开始,到治理有机废弃物,再到治理土壤和环境修复,最后到环境安全的研究,在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条持续推进修复的环境综合治理产业链。

考虑到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资金和实力上与国企及外企竞争比较吃力,中持将眼光转向了那些工业园遍地开花,污染又常被忽略的中小城市。对于这个决策,总经理陈德清解释:“中小城市在环境压力方面现在也有强烈的需求,这种压力并不比大城市小,并且,他们缺乏资金、技术和相关的管理人才。”

与政府和环保组织的出发点不同,中持特别注意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平衡问题,力图在环境责任和企业发展中找到共赢的可能:比如将传统治理模式改变为“谁污染,谁付费”的模式,既可以降低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也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互相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