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家长、学生、教材、环境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方式 转变
新课程倡导先学后教,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要我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以“教”为中心,向学生注入知识,先教后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要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思想品德观点,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品德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创造力的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行为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构建过程。因此,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需要多方面共同促进。
1.新课程教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思想品德教材依据课标编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课标的具体化,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范本。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可读性材料、图片等,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降低了学生的自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思考、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内容和材料的选取、编排,从初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为学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2.教师应及时做好角色、教法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实践等能力及对自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做好角色的转变,改变过去思想品德课“满堂灌”、单调枯燥、强逼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确立以“学”论“教”、“教”为“学”服务的新理念。灵活多样地使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宽容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学”为中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不用“教”包办代替“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还权于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引导和表率作用,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3.学生应自觉做好自我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者,是个性发展的张扬者,是知识的构建者。在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建立与学生新的角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已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从长期习惯的“要我学”被动学习方式向“我要学”主动学习方式转变并非易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认识被动学习方式的弊端和主动学习方式的好处,促其观念自觉转变。有无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转变的关键。心理学告诉我们,动力产生于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经常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做人,将来工作、生活得更美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远大理想的需要。为了个人的追求与理想目标的实现,更会带来不竭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交流、合作探究;才会学得进,学得深,自觉探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教师、家长平时要引导、督促学生有意识地改变被动学习方式,长期坚持,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应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
新课程观认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地方。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主动参与、交往、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中成长。试想没有自由和民主的课堂,学生如何敢想、敢说,就更谈不到自主学习、有所创新。
自习时间本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活动。但实际上,很多学校自习时间由教师统一辅导,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要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还自习的本来面目,还自习权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习的主人。
许多学校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和不放心,实行全天候“保姆式”管理,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在这种管理下,学生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意识、交往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依赖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被动,个性更得不到张扬。新课改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而且要对整个不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学校仍沿用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唯分数论,重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为了成绩,学生在家长、老师的逼迫下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即使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也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为了升学,师生往往采用绝对延长教学时间加班加点、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强度、拼命等手段。这样既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无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引导其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