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GT开始的旅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一类车被打上gt的标志,它们便会格外地引人瞩目。近几年,它似乎越来越受厂家们宠爱,正在成为一种主流的车型,大有引领未来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GT?
GT的复兴
英法两国代表了最纯正的欧陆文化,在他们的眼里,GT意味着伟大的旅行,而意大利人却执拗地把T扩展为Turismo,并在国内创办了赛程达千余里的公路赛。后来,从玛莎拉蒂开始,GT车成为一类车型的统称,它开始有自己专属的标准:一定可以用来做长途旅行,一定有高性能,一定有跑车的样式设计。现在GT车象征了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更主要的是,它还代表了一段特定的历史。
请允许我们将GT的元年锁定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意大利人为传说中“伟大的旅程”制定了全新的出行方案,传统的跑车格局也从此颠覆。
在讲述GT跑车之前,要先讲一讲这个人——Vittorio Jano。在车身设计与车型设计完全分离的年代,Vittorio Jano所担任的工作更像是蓝旗亚Aumlia的项目负责人,所以我们特意授予他“GT之父”的名誉。Vittorio Jano(1891-1965)早年工作于一家卡车公司,并于1911年加入菲亚特集团,成为Luigi Bazzi的手下。1923年,他与Bazzi一起转投阿尔法·罗密欧,并设计出P2级别赛车。纵观Vittorio Jano的一生,仿佛都在从事赛车设计、负责Aurelia项目。
有人说,现在大多数中高档轿车都已拥有了不错的舒适性,所以GT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那就错了。在今天,全新的GT车型更加地成为了品牌的旗帜,因为品牌总是把最富技术突破性的车型冠以这样的名字。白2009年底以来,可以代表这种复兴潮流的,主要是玛莎拉蒂GTS、宝马5系GT和保时捷PaPamira。
其实,GT并不是最近几年才火的,它的历史甚至比汽车的历史更长。GT这两个字母的意思,并不完全等于“跑车”,也不是“钢铁”“哥特”之类,更不是“光头”……它真正的释义,是拉丁文Gran Turismo,英文翻译为Grand Touting,也就是“大型休旅车”。
这个词最早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马车时代,当时人们将可以用作长途旅行的大型马车车厢称为GT,它通常耐久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而且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前后两排座椅,每排可以坐两名乘客。汽车诞生初期,大部分车型还无法如今日这般耐用,别说卡尔·本茨第一辆车,连老婆开着回个娘家都要连推带拽还抛锚的,即便到了20世纪60年代,汽车普遍机械可靠性还是偏低,难以胜任长途旅行的工作。于是,一批性能超群、可靠性很高的车型应运而生,人们便参照当年马车的说法,将这类车型命名为“GT”。
GT新纪元
有人说,Grand Touring也可以翻译成“伟大的旅行”,确实如此,GT的成长史,也是人类不断远足旅行的浪漫史。从1960年代以法拉利250 GT为代表的典型产品,到后来GT-R这种定位为“赛道型街车”的变异版本,再到如今宝马5系GT这种与房车高度结合的另类产品,GT在五六十年的发展史中不断升级变化,与其他车型的界限也在逐渐变得模糊,但通过一些精髓的特征,我们仍可以判断哪些车型可以归为GT行列——
首先,性能必须强劲。从诞生之日起,GT车型就伴随着“高性能”这个注脚,这一点到现在仍未改变,这可能是很多人将GT误以为就是跑车的原因。
其次,拥有足够大的封闭空间,座椅是2+2的规划。GT区别于跑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敞篷车和单排双座规划是很多跑车系列的最爱,但它们都不能归在GT的行列中,GT通常是硬顶双排座椅,绝大部分(除了宝马5系GT这类有些跨界的车型)都是2+2座椅,这一点显然是在向其词汇的源头——早期的大型马车车厢致敬。
此外,外观要惊艳,但实用性也必须够强。通常GT都是双门设计(四门特例还是宝马5系GT),表现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精神;内部空间要足够豪华,不会为了过分追求速度而将钢铁零件在外;后备箱要够大,不能只用来存放书包和羽绒服,而为了尽可能增大空间,如今的GT的一大共同点,便是尾门的掀背设计。
GT家族史
还有多少人记得2008年日内瓦车展上的蓝旗亚Aurelia?作为菲亚特旗下的一款车型,它的神秘身世中竟然封陈着GT跑车的历史。
1950年,搭载着全球首台量产型v6发动机的蓝旗亚Aurelia驶下生产线,但在我们眼里,这一刻并不值得过多停留。代号BIO的首批量产Aurelia是四门运动轿车,而真正的GT鼻祖,则是随后生产的B20GT。
这是一台搭载排量2.0L V6发动机的双门Coupe的车,功率56kw,在1951-1953年间共生产了731台。它的车身设计由Chia完成,而车身的制造则是大名鼎鼎的宾尼法利亚。那个年代,意大利的汽车设计还处于启蒙时期,众多大腕设计师还并未出现。博通的主要作品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而甘蒂尼、乔治亚罗等巨星还未崭露头角,如今的汽车设计公司在当时还是以车身制造商的身份活跃于汽车领域。
作为GT跑车的鼻祖,B20GT身上的一些特性至今仍保留在每一辆GT车上,双门四座、前置后驱、大排量V型发动机,以及痴迷于各类赛事。值得注意的是Aurelia与赛车运动的不解之缘,其在赛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令人不可置信,我们甚至都无法一一列举它在场地赛和拉力赛中的赫赫战绩。
玛莎拉蒂造就GT标准定义
提到玛莎拉蒂这个名字,我们就不得不将它与高雅的气质联系到一起,不论这是否与玛莎拉蒂的宣传和定位有关,它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早在1947年,玛莎拉蒂就为其品牌注入了“高级旅行车”(GranTurismo)的概念。3500GT跑车的出现为玛莎拉蒂GT奏响了一曲畅快的前奏,平尼法里纳则为GT塑造了一个无法取代的造型,以高雅与浪漫为GT车型的标准进行了最苛刻的定位。
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热潮
上世纪50年代,奔驰、阿尔法·罗密欧、蓝旗亚、捷豹都在国际GT大赛上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车型,250系列的出现,则让法拉利有了捍卫自己荣誉的关键棋子。
大名鼎鼎的法拉利的最成功车型是什么?不是Enzo、不是288GT0、不是F360,不是Dino,而是于1952年投产的250系列。从第一辆250S,到1966年最后一辆250LM下线,在整整14年间,它是法拉利在GT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山世纪60年代初的几年内,垄断了法拉利的所有生产线。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设计,250留给我们的除了对经典的诠释之外,并没有太多能激起我们共鸣的亮点。狭长的发动机舱是GT跑车的特征,大尺寸的前置V12发动机、溜背设计、尾部短小,是当时GT的流行设计(E-Type将这个趋势运用到极致)。250衍生出的车型非常之多,在反复查证之后,我们能列举出16个不同车型(但实际上并不止这些),它们在外观上差别很大,并且从最初的两座车型衍生出法拉利第一辆四座车型250GTE。
两款最著名的早期GT是奔驰300SL和阿斯顿·马丁DB4 GT Zagalo。
前者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电子喷油发动机作为标准配备的古典跑车,它那一对似“鸥翼”状开启的车门也是独一无二的,该车能跑到266 km/h。这一款的开篷车,由于产量极其有限,世人又较偏爱,因此在世界各地的汽车拍卖行中也很难寻觅。
后者是阿斯顿·马丁最受欢迎的DB4GT系列车型之一。此系列车型中,只有75DB4GTs被投产,而DB4 GT Zagalo车型也只不过曾在1961至1963年间限量生产过而已。这款GT拥有3.7L直列6缸发动机,可输出240马力的动力,可在8秒内从静止提速到100km/h,最高速度为225km/h。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中兴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GT跑车拥有极其辉煌的历史和经典车型。要说的似乎太多了,我只选择了两款作为代表。
捷豹E-Type经典跑车于1961年3月在日内瓦车展中首次亮相,它代表了上世纪60年代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E-type是由捷豹公司于1961年至1974年间制造的跑车。它的设计是革命性的,其表现、操纵性和外观都超越了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且它的售价远远低于竞争车型,使它成为高销售量的高性能汽车,14年问它的销量超过了70000辆。2004年,跑车国际(Sports Car International)将它列为当年跑车排行榜第一名。
E-type这款车型分为一系列、二系列和三系列,一系列到二系列的过渡版称为1.5系列,另外,还有几个限量发售的衍生车型。
在保时捷的产品目录里,有很多车型都和GT有关。对德国跑车制造商保时捷来说,后置后驱和中置后驱的设计一直是他们值得自豪的看家本领。与其他跑车制造商不同,保时捷倒是很少在超级跑车上使用前置后驱的设计。而真正符合传统意义的GT,应该说只有保时捷928了。928从1971年开始设计,公司原打算将它作为911的替代产品,但是由于石油危机,928产品一直拖到1978年才面世。也因为同样的原因,928采用了前置发动机和水冷系统。该车装备4.5升排量的发动机。
相比上面几位,最后介绍的这个可能是最另类的GT了。宝马有创造“诡异”跨界车的传统,例如X6,从诞生时的备受争议,到如今的遍地开花。而5系GT亦是如此,从它刚在国内上市时的冷遇,到如今随着人们对其了解的加深,5系GT早已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车型。
说5系GT另类,很大原因来自它与房车和SUV的跨界,甚至象征GT的双门设计,在它这里也变成了4门。实用性,那就更不必多说了'如果要坐车来个10小时长途旅行,那5系GT可能是唯一不会让你强烈腰酸背疼的GT,它的内部其实跟普通的5系轿车没多少区别,而且如果你有大量随身携带的东西它也可以满足,后排座椅放倒的话,整个后备厢容积可达1700升,最大号的旅行箱至少能放下四爪,这是哪怕宝马7系都望尘莫及的,Grand Touring的本质得到了完美诠释。